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關于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2012-03-09 09:55:55

簡介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英語: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或FCCC)是一個國際公約,于1992年5月在紐約聯合國總部通過,1992年6月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有世界各國政府首腦參加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期間開放簽署。1994年3月21日,該公約生效。

本公約第二條規定,“本公約以及締約方會議可能通過的任何相關法律文書的最終目標是:根據本公約的各項有關規定,將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穩定在防止氣候系統受到危險的人為干擾的水平上。這一水平應當在足以使生態系統能夠自然地適應氣候變化、確保糧食生產免受威脅并使經濟發展能夠可持續地進行的時間范圍內實現。”

該公約沒有對個別締約方規定具體需承擔的義務,也未規定實施機制。從這個意義上說,該公約缺少法律上的約束力。但是,該公約規定可在后續從屬的議定書中設定強制排放限制。到目前為止,主要的議定書為《京都議定書》,后者甚至已經比本公約更加有名。

UNFCCC也是負責支持該公約實施的聯合國秘書處的名稱,其辦公室位于德國波恩Haus Carstanjen。自2006年起,其領導為伊沃·德波爾(Yvo de Boer)。本秘書處,在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的襄助下,旨在通過會議和有關各項戰略的討論取得共識。

該公約締約方自1995年起每年召開締約方會議(Conferences of the Parties,COP)以評估應對氣候變化的進展。1997年,《京都議定書》達成,使溫室氣體減排成為發達國家的法律義務。按照2007年通過的《巴厘路線圖》的規定,2009年在哥本哈根召開的締約方會議第十五屆會議將誕生一份新的《哥本哈根議定書》,以取代2012年到期的《京都議定書》。

建立歷程

1898年,瑞典科學家斯萬Ahrrenius警告說,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能會導致全球變暖。 然而,直到20世紀70年代,隨著科學家們逐漸深入了解地球大氣系統才引起了大眾的廣泛關注。

為了讓決策者和一般公眾更好地理解這些科研成果,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和世界氣象組織(WMO: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于1988年成立了氣候變化政府間會議(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

IPCC在1990年發布了第一份評估報告。經過數百名頂尖科學家和專家的評議,該報告確定了氣候變化的科學依據,它對政策制定者和廣大公眾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影響了后續的氣候變化公約的談判。

為了響應越來越多的科學認識,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這期間舉行了一系列以氣候變化為重點的政府間會議。1990年,第二次世界氣候大會呼吁建立一個氣候變化框架條約。本次會議由137個國家加上歐洲共同體進行部長級談判,主辦方為世界氣象組織,聯合國環境署和其他國際組織。

經過艱苦的談判,在最后宣言中并沒有指定任何國際減排目標,然而,它確定的一些原則為以后的氣候變化公約奠定了基礎。這些原則包括:氣候變化是人類共同關注的,公平原則,不同發展水平國家“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可持續發展和預防原則。   同時,廣大市民已開始作出反應。在美國和其他一些地方的熱浪和風暴雖然不是直接由氣候變化引起的,但也導致了一系列的對氣候變化及其預期的新聞報道。

于是,1990年12月,聯合國常委會批準了氣候變化公約的談判。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政府間談判委員會(INC/FCCC:The Intergovernmental Negotiating Committee for a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 在1991年2月至1992年5月期間進行了5次會議,參加談判的150個國家的代表最終確定將于1992年6月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簽署公約。

公約為應對未來數十年的氣候變化設定了減排進程。特別是,他建立一個長效機制,使政府間報告各自的溫室氣體排放和氣候變化情況。此信息將定期檢討以追蹤公約的執行進度。此外,發達國家同意推動資金和技術轉讓,幫助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他們還承諾采取措施,爭取200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維持在1990年的水平。

該公約于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

標簽:氣候變化 框架公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