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陳新華:迷茫中保持定力與活力

2022-03-03 15:25:37 2022年能源思考1月刊

文 | 陳新華,北京國際能源專家俱樂部總裁

2020和2021年元旦,我分別寫了《憧憬新10年》和《憧憬2060》,作為新年感悟在俱樂部的微信平臺上發表。時間飛逝,我們又迎來了新的一年。 今年,我希望與大家分享《迷茫中保持定力與活力》。

迷茫世界

如果用兩個字來描繪2021年的能源世界,我覺得最合適的就是"迷茫":

  新冠病毒不斷變異,疫情此消彼長,持續對全球供應鏈產生負面影響。原來已經徹底開放邊境的國家又重新關閉,至今還沒看到盡頭。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在加劇,國際格局加速重塑。中國國內也正在進行著一場"深刻的變革",充滿變數。

  能源領域:號稱世界能源之都的美國得克薩斯州經歷了有史以來時間最長、影響最廣的能源短缺;天然氣來源多元、供應充足的歐洲至今還在鬧氣荒,暴漲的氣價和電價使許多中層階級家庭不堪重負。即使如此,德國政客們還是寧愿讓老百姓承受氣荒而不讓已經建設好的"北溪2號"早日投入運營。而歷來以"富煤"著稱的中國卻經歷了缺煤引發的大范圍停電限電,原本以為"壽終正寢"的煤炭產業重現生機,煤老板們似乎又回到了賺得盆滿缽滿的年代。以保障油氣供應安全為初衷而成立的國際能源署在年中發布報告稱:如果要在本世紀中葉實現全球碳中和,油氣投資必須馬上停止。然而,飛漲的油氣價格卻讓那些原來決定逐漸退出油氣而轉向新能源的公司對自己的傳統產業又重拾信心,開始考慮重新評估自己的轉型戰略。

  氣候變化領域:格拉斯哥聯合國COP26氣候大會熱鬧非凡,繼續了往年的 "拉鋸"和拖延,但成績乏善可陳。談判在激進和保守之間較量:2度溫控還是1.5度溫控?煤炭"phase out"還是"phase down"?這些"面子上的"話題占據了會議報道的主要版面,而許多實質性問題,如發達國家承諾的1000億美元援助資金,沒有一個得到解決。得益于氣候科學研究的突飛猛進,"氣候公正"進入主流視角,將原本"共同但有區別責任原則"升級,強調"損失和補償"。國內方面,經年初各地"運動式"減碳和各大企業攀比碳達峰碳和中時間后,中央及時踩了剎車,要求先立后破。

作為長期在能源領域工作且密切關注國內外發展形勢的人士,我深深感受到,世界正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深夜迷茫之中。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許多人都在思考:文明向何處去?人類如何有效應對所面臨的共同挑戰?

2020年元旦,我在《憧憬新10年》一文中,將國家制度對外部變革的隔絕或者內部制度對技術進步的不適應歸結為當今社會動蕩的主要根源之一,同時把二戰以后形成的全球治理體系無法適應已經發生巨變的世界格局認作是當今國際秩序面臨各種困境的主要原因。在傳統價值保留相對完好的"世外桃源"-清邁,觀察一年來全球的迷茫和風云變幻,我對此結論有了更深刻的體會。人類社會的迷茫不僅在于生產關系對于生產力的不適應,更多的是因為人類共同價值觀的流失: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需要以共同價值觀為基礎,而共同價值觀的缺乏是東西方對立的根本原因。對于能源轉型出現的問題,我覺得最大的問題是理論基礎的缺乏,離開正確理論指導的實踐,就有可能成為盲目的實踐。就此話題,我在去年4月連續發表了三篇文章:《分清碳的雙重身份,走中國特色的碳中和之路》、《建立基于科學、符合國情、體現東方智慧的碳中和理論體系》和《為什么要重視碳中和理論研究》,具體內容不再重復。迷茫中的定力去年全球能源市場上發生的一切證實了我年初的擔憂。在10月28日挪威斯坦萬格油氣行業能源轉型峰會的發言中,我直言不諱地批評歐洲各國的減碳方案,指出歐洲國家基于"全面電氣化+氫能+CCS"的未來能源系統解決方案缺乏充分的科學性,因為這一方案忽略了碳基材料對于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性,而能源系統除了提供電力、熱力、交通運輸動力這三項能源服務之外,還需提供化工原材料;應高度重視現有能源系統能量與物質的兩重性,在能源低碳化轉型的過程中,滿足社會對碳基化工原材料持續增長的需求尤為重要。我還指出,減碳降碳作為運籌學的一個目標函數,有著一系列約束條件或邊界條件需要滿足,而許多國家在政策制定上、許多非政府組織在游說工作上、很多企業在戰略制定過程中,似乎都只關注目標函數而忽略了邊際條件。這些邊際條件包括:

持續的經濟增長;

安全穩定的能源供應;

安全穩定的糧食供應;

安全穩定的碳基化合物原材料供應;

最低的社會成本:如何避免總額為86萬億美元的現有能源基礎設施的浪費;

安全運營的金融體系;

控制通脹、保障百姓充分就業、生活保障、人身自由、社會公平。

在11月19日舉辦的巴黎能源俱樂部會議上,我指出,歐洲各國能源轉型的努力值得欽佩,但在氣候變化已經成為"政治正確"的許多國家,存在"逢碳必反"的氣候變化"新宗教"風險。將全球氣候變化與歷史上各大宗教類比可能不妥,但縱觀各大宗教形成的初衷,不就是為了拯救人類于水深火熱嗎?如果以宗教的態度來制定氣候變化的應對方案,認同的就是教友,否定的就是異教徒,那就會陷入宗教與科學之間的傳統對立,于事無補。以上這些基于本人獨立思考的觀點在歐洲引起了反思與共鳴,給陷入"集體思維"(Group Think)的歐洲帶來了一些清新的冷風。在國內方面,12月1日我在某部委關于中國碳中和路徑專家咨詢會上,分享了自己對碳中和本質的認識。我認為,氣候變化威脅人類在地球上生存已經成為全球共識。雖然世界各國在本世紀中葉實現碳中和都作了承諾,但依靠聯合國機制落實各國目標的效率很低,人類能否通過大幅度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來成功減緩氣候變化,目前來看還無法得出清晰的結論。清楚的是,以應對氣候變化為最終目的,通過《京都議定書》、《巴黎協議》、《格拉斯哥協議》等相關國際條約來制定新規則,推動新一輪產業革命,重塑人類社會的運營方式,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因此,碳中和的本質是通過低碳、減碳、用碳、固碳等新一輪技術與商業模式創新,徹底改變現有能源系統及經濟社會的運營方式。我國與西方國家在碳達峰性質(自然達峰vs 人為達峰)、資源稟賦、能源結構、技術儲備、民意基礎和管理體制方面的差別決定了我們必須走不同于歐洲的碳中和之路。差異化路徑的核心是以系統性思維來指導我國的低碳轉型,而不是西方很多國家的線性思維。西方有些國家以近乎宗教的政治正確來制定減碳技術路線有違科學常理,涉及急躁主義的急功近利,未來大概率無法實現,而今天的領導人無需在未來承擔責任。我國應該以負責任的態度來制定切實可行的轉型技術路線。如何走中國特色碳中和之路,全方位創新推動新一輪產業革命?我提出了以下12大建議:

1. 把握能源發展規律,正確認識碳中和本質,重視能源系統能量與物質二重性,務實推進低碳轉型;

2. 把握替代節奏:先立后破,按照可再生發電量決定煤電的退出量,能源戰略體現風險對沖機制;

3. 做好行業分工:"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不要期待油氣企業都轉型為可再生能源電力企業。術有專攻,油氣企業專注油氣相關產業,加大智能科技創新力度,不要自廢武功;

4. 創新節能模式:變節能公司推銷產品為耗能企業主動尋找解決方案,降低交易成本;

5. 強化應用側場景:做好熱力專項規劃,開發儲能、氫能利用等應用場景;

6. 突出CCUS中的U:富碳農業,CO2礦化,CO2轉換為油氣及化工產品,把CO2變成資源。

7. 推進全方位創新:突破傳統思維,鼓勵各類技術"各顯神通",鼓勵商業模式和體制機制創新;

8. 可見之手與不可見之手有效結合:通過可見的手來創造減碳的需求,再通過市場競爭來鼓勵創新技術解決方案,推拉結合,"雙手"合力,促進碳中和目標的早日實現;

9. 強化能源轉型礦物質產業鏈:發起國際"能源轉型礦物質"論壇,籌建相關國際治理機構;

10. 布局長周期、戰略性技術的研發:碳循環產業鏈技術、低成本制氫技術、高能量密度發電技術;

11. 反思能源雙控與可再生能源政策,制定可再生能源大規模布局所需要的配套措施,避免低效投資;

12. 加大能源系統氣候變化適應性改造力度。

迷茫中最需要的是定力,走出迷津需要指南針。我很高興地看到,自己提出的一部分建議與12月10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關于雙碳工作的表述比較接近。中央的決策不一定來自我的建議,但起碼可以證明,我的判斷與國家大勢合拍。為全球碳中和添加活力:擼起袖子自己干去年9月底到12月初,我憑借一劑強生疫苗的接種證明,暢通無阻地到歐洲走訪了法國、荷蘭、挪威、英國的30多家企業和包括國際能源署在內的多家國際組織,與諸多新老朋友相聚,還去迪拜參觀了延遲一年舉辦的2020迪拜世博會,出席了在世博園舉辦的"東盟-塞舌爾可持續海洋峰會",并作了主旨發言。

這些走訪讓我清醒地認識到,以碳中和為目標的減碳去碳是定義未來30-40年的大趨勢。全球去碳化解決方案既離不開中國的制造與創新能力,也需要將全球的創新技術引入中國,幫助這一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大幅減排。快速下降的新能源項目成本和即將到來的數字技術拐點將加速創新技術在全球的布局。然而,能源項目的技術復雜性使消費互聯網領域的平臺難以在減碳領域復制,呼喚著一個全新的商業模式。

在歐洲期間,我也見到了不畏疫情而積極拓展海外市場的中國企業代表,包括遠景科技集團董事長張雷團隊、天合光能集團副總經理尤泓明團隊、比亞迪集團副總經理舒友新團隊。他們不辭辛勞,奔波于歐洲各國,拜會客戶,拓展市場,回去還要接受最短兩周的隔離,體現了中國企業家砥礪前行的積極開創精神。

結合他們的努力和全球減碳項目對中國制造與創新能力需求,我開始思考,如何用好我本人和我遍布全球各地伙伴們的網絡資源與能力優勢,更加有效地協助這些中國企業開拓國際市場。

經與多位志同道合、年富力強、在清潔能源和低碳轉型領域深耕多年的伙伴們幾番商量后,決定匯聚各自資源,創立名為CN Innovation的創新平臺公司(CN創新,網站 www.cn-innovation.tech)。CN既代表CarboN、Carbon Neutrality或Carbon Network,也代表著ChiNa,希望利用中國的減碳創新能力來加快全球碳中和進程。CN Innovation將以快速對接世界各地減碳項目需求與中國低碳零碳領域的制造與創新能力為己任,立志成為規模化減碳除碳市場的全球性科技創新企業。CN Innovation的使命是通過可快速規模化的客戶減碳方案落地,使得在本世紀中葉實現全球碳中和的目標變得更加現實可行,更具成本效益。
 
CN Innovation將在以下三個領域建立可快速推廣的商業模式。

一是基于亞洲制造能力的解決方案(Manufacturing-based Solution):推動中國高科技低碳技術產品的出口與項目落地。在這一業務領域,公司的愿景是以最高效的方式,匹配去碳化項目業主的需求和亞洲制造與創新能力,成為全球企業與機構減碳除碳的"一站式"綜合服務中心,依托數字化科技手段,"讓減碳項目像上網購物一樣簡單"。

二是創新技術評估與推廣(Innovation):鋪設低碳創新技術的"最后一英里"。在這一業務領域,公司的使命是促進創新低碳解決方案的全球流動,推動"最后一英里"市場落地。公司可以服務換取創新企業的股份,再利用自己的多方資源助力創新企業的成長,成為創新技術企業的精品投行。

三是中國與全球市場洞見(Insight):加強中國在全球能源轉型領域的話語權。在這一業務領域,我們意識到,中國既是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又是低碳技術產業鏈的主導者,且在技術創新方面極富活力,充滿動力。中國在減碳領域的政策、市場、技術、產業、商業模式等戰略布局與發展趨勢,將對全球實現碳中和的路徑與速度產生巨大的影響。然而,關于中國市場及中國努力的外文材料很少,零星的外媒報道片面且偏見,缺少深度和全面性,也導致中國在全球能源轉型中話語權不大。我們決定彌補這一短板,結合跨國企業、金融機構、投資基金及國際組織高管的閱讀習慣和時間限度,推出頗具特色、短小精悍的系列報告,成為中國與全球碳中和領域獨樹一幟的觀點提供者。

以上三大業務可以良性互動:制造能力與技術創新相互促進,成就彼此,而把握全球領先的制造能力和技術創新亦將使我們能夠提供真正具有價值的行業洞見。通過行業洞見與全球企業建立商務聯系,最終還是要推動具體項目的落地和創新技術的對接。

熟悉我的朋友們都知道,過去近20年我一直在企業里工作。企業存在的價值是滿足社會的需求,在為客戶創造價值的同時得到發展。企業是實現碳中和的執行實體。通過成立這一實體,CN Innovation會努力滿足以上三方面的社會需求。我們會通過試點項目,找到能夠在為客戶創造價值過程中快速成長的商業模式。

CN Innovation將是一個開放式平臺,我們也歡迎有資源和能力的伙伴們加盟。祝福2022。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