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治理荒漠化是民族生存問題

2007-08-27 15:08:00 中國能源網

荒漠化是全球最嚴重的環境問題之一需要國際社會聯合行動

荒漠化是包括氣候變異和人類活動在內的種種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亞濕潤干旱地區的土地退化。荒漠化被稱為“地球的癌癥”、全球生態危機之首。

沙漠化的形成有多種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森林和植被破壞。歷史上,古巴比倫、古埃及、古印度以及我國古黃河文明的發祥地,都曾是森林茂密、水草豐盛之地,由于森林植被破壞,已經導致了文明的衰落和轉移。

歷史事實說明,人類離不開森林和植被,失去森林植被,將會失去一切。早在一百年前,偉人恩格斯曾經發出過這樣的警告:“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以及其他各地居民,為了得到耕地,毀滅了森林,但是他們做夢也想不到,這些地方今天因此而成為不毛之地”。

遺憾的是,這_警告并沒有成為全人類的共識,森林繼續遭到嚴重破壞,沙漠化仍在不斷擴展。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總面積達4560萬平方公里,占地球陸地總面積的1/4,幾乎相當于俄、力卩、中、美四國國土面積的總和,并且以每年5-7萬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大,相當于每年吞噬一個愛爾蘭或一個比利時加一個丹麥,直接經濟損失每年高達420億美元。全

世界近110個國家的10億人口受到越來越嚴重和沙漠化威脅,1.35億人口將可能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地。

破壞森林植被導致的土地沙漠化,危害是深重的、廣泛的、殘酷的,甚至造成文明的轉移、政權的衰敗和人類生存空間的縮小,目前還沒有任何災害能達到如此嚴重的程度。人類只有一個地球,而地球只剩下3/16可供人類居住,這是一個令人吃驚的嚴酷現實!

荒漠化被稱為“地球之癌”,足以證明它的危害之劇。“民以食為天,食以地為本”。土地荒漠化,已不再是單一的學術問題,不再是某一個學科的問題,不再是某一個部門的問題,而是_個嚴重地威脅人類生存的大問題,它已引起全球政治家、經濟學家、科學家以及全人類的廣泛關注。

地球荒漠化和氣侯變化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人口迅速增長和貧困的加劇導致過度耕種、放牧和亂砍濫伐等行為日趨嚴重,從而加快了土地荒漠化速度。聯合國最新統計表明,目前全球有近二分之一的陸地表面、110多個國家和10億以上人口深受沙漠化影響。非洲和亞洲是土壤荒漠化現象最嚴重的地區。在非洲,46%的土地和4.85億人口受到荒漠化威脅。亞洲一半以上的干旱地區已受到荒漠化的影響,其中中亞地區尤為嚴重。土地荒漠化每年給全球造成的經濟損失約500億美元。

荒漠化的成因是各種自然、生物、政治、社會、文化和經濟因素的復雜相互作用,國際社會和國際組

織都承認荒漠化和干旱是全球范圍問題,影響到世界所有區域,需要國際社會聯合行動,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對可持續能力目標的實現至關重要,銘記荒漠化帶來的干旱和貧困、缺乏糧食保障、以及由移民、流離失所者和人口動態所引起的重大社會問題的相互關系而影響到可持續發展。

我國受荒漠化威脅尤甚

我國是世界上荒漠化、沙漠化、石漠化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也是面積最大、分布最廣、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_,而且是唯一面臨荒漠化問題的世界大國,全國“局部好轉、整體擴大”的趨勢仍未得到根本的改變,沙化的年擴展速度已由1994年前的2460平方公里擴大到目前的3436平方公里。全國40億畝天然草場也不同程度地出現退化和沙化。沙漠化土地面積占國土面積的約1/3,遍及13個省區市,近4億人口受其影響。全國約有2億畝農田和15億畝草場受到風沙威脅。而且全國沙漠化仍呈加速之勢,每年平均50-70年代為1560平方公里,80年代為2100平方公里,90年代為2460平方公里,2000年以后為3436平方公里。相當于每年有一個三江縣、5年一個北京市的面積被沙漠吞掉。

因土地“三化“影響全國近三分之一人口的生產和生活,每年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600多億元。“三化”區是當前我國經濟落后、生態惡劣,是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點和難點。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三化”治理工作,使我國防沙治沙及荒漠化治理取得巨大成效。進入新世紀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和地方政府投入巨資、人力和物力防沙治沙,對荒漠化和石漠化地區進行環境治理和生態建設。使沙區生態建設狀況已從治理小于破壞進入了治理與破壞相持階段,風沙區和沙漠化明顯緩解。

我國各個方面已經逐步達成這樣的共識——荒漠化的問題已經不是_個地區、_個民族的問題,而是成為了全世界都高度關注、事關生活生存的大事。

另有資料顯示,我國草原生態環境是“局部改善,總體惡化”。“我國土地荒漠化還在以每年30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造成直接和部分間接經濟損失約為4700億元”。過去一些條件相對較好,治理相對容易的沙化土地已經得到治理和初步治理,以后“三化”治理成本將越來越高,難度也將越來越大,現狀已由“破壞大于治理”進入“治理與破壞相持”的階段。而且治理后的荒漠化地區生態系統未達到穩定狀態,可能出現逆轉。近三成的土地受到了荒漠化的危害,我國有4億人生活在荒漠化的威脅之中。在荒漠化土地類型中,有70%因風吹走表土,10%發生水土流失,14%由冰融引起,6%是土壤鹽漬化。其中風蝕多發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區,還釀造了沙塵暴等重大環境災難。那些令人討厭的沙塵在當地是寶貴的土壤物質,是支持生態系統的根本。

溫家寶總理今年兩會期間又針對沙漠化治理作了第11次批示:“治理荒漠化是關系中國發展和民族生存的長遠大計”。荒漠化是中國面臨的最緊迫的環境問題之_。每年國家為治理荒漠化花費數十億美元的資金,并實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一些效果o

但是,由于人口的增長和耕地資源的過度利用,對快速增長的追求以及木材的巨大需求,已經讓很多地區的荒漠化加劇。過度放牧經常讓草原持續十年寸草不生,同時讓野生動物喪失棲息之地。在較為貧困的西北地區,非法采礦也破壞了生態環境。在東北、西北、華北、山東半島,土地鹽堿化面積不斷擴大,全國有15億畝的鹽堿地面積。土地鹽堿化,有干旱原因,但主要是人類過度活動對自然的破壞而造成的。在我國氣候條件比較好的西南地區,石漠化情況嚴重,水土流失,三江源水源減少,無序水電開發造成了江河原生態的改變,大段大段的主要河流干涸。總之,從南到北,從東到西都存在著荒漠化問題。

青蛙理論與人為因素

曾經有一個古老的試驗,將一只活蹦亂跳的青蛙投進熱水鍋里,青蛙會立即跳出水鍋;而把青蛙放在涼水鍋里,下面用火慢慢加熱,青蛙竟然_動不動,舒舒服服地浮在水面,直到它感受到燙時,想跳出熱水鍋,卻已無力逃生。這個試驗的確耐人尋味:為什么青蛙被投入熱水鍋時能幸免于難,而在慢慢加熱的冷水鍋中就不能逃脫厄運呢?講到底,原因就在于青蛙對所處的環境變化是否有及時的覺察與危機意識。而面對荒漠化,人類也犯著一樣的錯誤。

人類活動引起荒漠化的發生和發展,有其生態因素與社會、經濟因素復雜的相互耦合過程。我們從荒漠化過程中人類主要行為方式的分析中,可以清楚地認識人口壓力引起脆弱生態地區荒漠化的機制。

1.濫墾濫墾是指在不具備墾殖條件又無防護措施的情況下,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濕潤地區進行的農業種植活動。它有兩種方式;一是隨著人口的增長,人均占有糧食的數量不斷下降,農牧民在糧食單產較低的生產條件下為增加糧食產量盲目開荒,其規模較小,但量大、面廣,數量難以統計。二是有組織的開荒,其特點是規模大、范圍廣。據內蒙古、新疆、青海、黑龍江等10省(區)不完全統計,近20年來草地被開墾6.8萬平方公里,其中大多是水草豐美的各類放牧場和割草場。由于過分強調“以糧為綱”,從50年代到70年代,在我國西北地區出現過3次大規模開荒,開墾草地在6.67萬平方公里以上,影響范圍從最北部的呼倫貝爾到科爾沁、渾善達克、毛烏素直至青海共和。開墾為農田的草原地區,生態系統脆弱,降水量少而不穩,土壤富含沙質,風力強大,風季與干季及植被無葉期同步。開墾后,由于耕作粗放、廣種薄收(如內蒙古烏蘭察布盟后山地區,人均占有耕地0.53-0.87公頃,而每個勞動力所要耕種的土地達2-3公頃,糧食單位面積的產量很低,作物畝產在50公斤左右),土壤表面在缺乏防護措施下,受到風蝕或沙埋,單產急劇下降,只好撂荒。撂荒地由于植被遭到破壞,

在風力作用下很快發生沙化。

2. 濫牧濫牧是指超過天然草地承載能力的放牧活動。隨著人口增加和受市場利益驅動,牧民盲目增加牲畜頭數,導致草場嚴重超載過牧,搶牧、爭牧現象也經常發生。結果,一方面由于牲畜的過度啃食,使牧草植株變稀變矮,優良牧草減少,毒草因牲畜不吃,數量急劇增加,草場可食牧草的產草量大幅度下降另一方面,由于牲畜的過度踐踏,使地表結構受到破壞,造成風蝕沙化。據調查,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牧區家畜由2900萬頭(只)發展到9000多萬頭(只),草原面積卻因開墾破壞和沙化減少667萬公頃,使過牧現象更為嚴重。目前,牧區牲畜超載一般在50%-120%以上,有的地區甚至超載300%。以晉陜蒙接壤地區為例,伊克昭盟所屬的伊金霍洛旗、東勝市、達拉特旗和準格爾旗,1990年天然草地超載率為170.6%,其中準格爾旗達331.7%。根據計算,目前荒漠化地區共有105萬平方公里的草場發生不同程度的退化,長期超載過牧是_個重要原因。

3. 濫樵荒漠化地區燃料缺乏,由于生活貧困、交通不便,煤炭難以購進,農牧民主要以天然植物和畜糞為燃料。樵柴的方式通常是大片的連根挖掘,使地表植被和土壤遭到徹底破壞,在風力作用下,大面積固定、半固定沙地頃刻之間變成流沙。荒漠化地區現有薪炭林面積2470平方公里,每年能提供594萬公斤新材,僅占實際新材需求總量4189萬公斤的14.2%,缺額巨大。如果缺額完全來自天然植被,每年約需破壞草原23.6萬平方公里,相當于該地區草原總面積的9%,這是一個十分驚人的數字。據伊克昭盟統計,全盟每年砍伐沙篙、沙柳等估計在5億公斤以上,從60年代到80年代的20年中,因濫樵而使草原沙化和退化的面積多達2000平方公里。

4. 濫采濫采是指農牧民為了增加副業收入,無計劃、無節制地掏挖藥材、發菜等資源植物。荒漠化地區甘草、瑣陽、肉蓯蓉、發菜等易采集、價格高,—些鄰近草原地區的農民以挖藥材、摟發菜作為脫貧致富的捷徑,常年采挖販賣,特別是寧夏_些貧困地區,已發展成有組織的集團行動。由于采挖時鏟掉草皮,挖土刨坑,翻動土層,嚴重破壞草場,大大加速了風蝕荒漠化過程。據估計,每挖10公斤甘草要破壞5.3-7.3公頃草地。甘肅省1994年因挖甘草破壞草場666.7平方公里以上,給畜牧業造成的損失超過1000萬元。內蒙古在1993-1996年間因摟發菜破壞草原12.7萬平方公里,其中4000多平方公里嚴重沙化,失去了利用價值。

荒漠化治理思路:通過產業帶動達到生態恢復的目的

治理荒漠化需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參與,人人都應有保護生態的責任,要科學規劃,采取適用技術,因地制宜,產業發展生態化,生態建設產業化,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突出“以人為本”的思想,著重解決人的生存與發展問題,構建_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經濟系統。

中國治理荒漠化基金會在治理荒漠化過程中做了大量的調查研究,選擇了具有代表性的示范項目和技術,特別是產業化的發展,通過產業帶動達到生態恢復的目的。在甘肅民勤縣,規劃實施沙生植物種植,發展沙產業,種植飼用沙桑、肉蓯蓉、甘草等中草藥,建設塑料大棚,生產蔬菜、反季節瓜果等。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治理100萬畝沙荒地,種草養畜,生產高品質的牛、羊肉,扶持龍頭企業,帶動農牧民增產增收。在吉林省白城市計劃整理50萬畝鹽堿地種植耐鹽堿水稻,該品種經過培育,產量高,耐鹽堿,品質好,節水,生長期短,通過實施后每年可生產50億斤優質大米供應市場。在天津及山東周邊鹽堿地上種植10萬畝轉基因抗鹽堿玫瑰,在美化環境、治理鹽堿地的同時,還可以加工高附加值的玫瑰精油,玫瑰精油的市場價格是黃金的幾十倍。山西臨汾關閉礦山1500座,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基金會擬與臨汾市政府合作,通過治理恢復礦區生態,總結經驗,在全國推廣。在四川自貢市種植大葉麻竹,加工優質竹筍,目前這個項目在當地受益農民達40萬人以上,大葉麻竹屬多年生植物,山坡丘陵都適應種植,農民收入十分可觀,現在正培育種苗下一步將該品種引入石漠化比較嚴重的貴州省,支持貴州的農村經濟發展,同時治理石漠化現象。通過以上產業化發展找出一條荒漠化治理的新模式。

治理荒漠化有很多值得借鑒的先進技術和成功經驗。要改變傳統治理措施,轉變思維方式。過去只側重于恢復植被,控制土壤風蝕,而沒有直接從荒漠的根本成因入手,即減輕或消除造成荒漠化的人口壓力,這是荒漠化治理成就不顯著的主要癥結所在。因此,應建立并加強多學科的荒漠化綜合治理,從經濟學、人口學、社會學、生態學和沙漠學甚至更多的學科和結合的角度,進一步研究荒漠化的問題。只有社會力量不斷參入,荒漠化治理才有可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恢復生態,并能實現“科學治理”。

尚未建立以生態需要為目標的創新機制,是目前最影響社會力量進入的問題,沒有保障體系,沒有激勵機制,無法形成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由于生態工程建設具有社會公益丨生質,加之荒漠化地區經濟基礎薄弱,地方財政普遍困難,貧困人口比重高,應加大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并將公益性治理的運作機制轉變為利益性治理,鼓勵多種性質的投資主體積極參入,并且給予投資主體一定的回報。必須改變以往政府資金“撒胡椒面”及治理過程和成果缺少監管的做法,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和約束與激勵機制,才能充分調動起荒漠化地區治理和監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保護好治理成果。

加強環境意識的教育,動員社會力量,采取綜合治理的辦法,促進符合每個地區環境、經濟和社會情況的可持續發展模式,推動合理有效地利用多種資源發展經濟,改善土地荒漠化狀況,這對于消除貧困,提高人的生活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緊迫的任務。

中國荒漠化治理需要制度創新

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研究治理,目前我國荒漠化土地面積仍然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展,而且還有加速擴大的趨勢。這就要求我們對以往的治理模式進行反思,尋找它的癥結所在。因此,需要進行荒漠化治理的模式創新和制度創新。防治荒漠化工程建設是一項艱巨而浩大的系統工程,需要投資機制、管理機制、激勵機制等方面的系統創新。

(-)形成以國家、企業和農戶共同投資荒漠化治理的制度

過去,由于治理范圍大,投資力度小,使有限的資金都“撒了胡椒面”,降低了治理成效。“三北”防護林工程涉及551個縣,每年投資額6910萬元,平均每年每個縣投入僅12.2萬元,每公頃投入45-75元;全國防沙治沙工程涉及598個縣,“八五”期間總投資1.1億元,平均每年每個縣投入只有4-5萬元,每公頃投入34.5-42元。而荒漠化地區的造林成本,80年代約為每公頃225元,90年代上升到每公頃750元,一些經濟發展較快地區甚至達到每公頃1500-3000元。投入與實際需要差距極大,投入的錢連挖坑都不夠,嚴重挫傷了群眾造林的積極性,而且造林后的扶育和管理沒有保證,病蟲害嚴重,造林成果難以鞏固。由此看來,現有荒漠化治理的投資體制必須改變。

防治荒漠化工程建設是以恢復和改善生態環境為主、結合產業開發建設的綜合治理工程。生態工程建設具有社會公益性質,按照國際慣例,應主要依靠國家來辦。特別是我國荒漠化地區經濟基礎薄弱,地方財政普遍困難,貧困人口比重高,群眾承受力低,如果地方配套、群眾義務投工比例過大,難以充分調動地方政府和群眾的積極性,必須建立以國家投入為主的投資機制,把荒漠化治理工程建設納入國家基本建設計劃,立項投資;地方按_定比例配套部分資金;群眾投工投勞獲得報酬。對于治理工程建設中的產業開發項目,應采用國家貼息貸款方式,鼓勵企業參與,多渠道籌集資金。

(二)完善荒漠化管理制度

1制定防治荒漠化的法律或法規長期以來的

開礦”等生產活動,是荒漠化迅速擴展的主要原因。目前,這些現象仍然比較嚴重,形成了邊治理邊破壞的被動局面。要解決這些問題,依法管理是一個重要方面。但現有法律、法規還很不完善。從保護荒漠化地區現有植被和工程建設成果的長遠需要出發,應盡快出臺《荒漠化防治法》。建議參照《環境保護法》,將“在荒漠化地區從事的開發活動必須首先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寫入《荒漠化防治法》。考慮到《荒漠化防治法》的出臺需要_個過程,為了及早制止破壞生態的行為,建議先以國務院名義頒布一個政策性法規,各地也可根據本地區實際制定相應的政策或法規。農牧民可根據本地情況將防治荒漠化的內容納入鄉規村約,以規范荒漠化地區的生產建設活動。

2. 加強對防治荒漠化工作的領導、協調與監

督防治荒漠化、保護生態環境,需要多個部門的協同努力。目前,林業局是受國務院委托的生態建設(包括防治荒漠化)的主管部門,但由于與各產業部門屬于同級機構,難以有效地領導、協調和監督全國的防治荒漠化工作。因此建議在現有中國防治荒漠化協調小組基礎上,成立全國防治荒漠化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辦公室設立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中國執行委員會秘書處和我國履行《公約》常設辦事機構。

3. 強化領導干部目標責任制環境保護和計劃生育同是我國基本國策。為保證防治荒漠化目標實現,要實行和強化防治荒漠化的領導干部目標責任制,像抓計劃生育一樣抓環境保護,定期檢查、考核。

4. 加強水資源的統一規劃和管理絕大部分荒漠化地區的水資源以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形式存在于內陸河流域中。_方面,流域往往地跨數縣甚至數省,另一方面,農、林、牧、工礦、環保、城建、國防等部門均要用水,因此,必須改變現行的水資源分散管理體制,按流域成立統_的水資源分配和管理機構,從流域的上、中、下游整體利益考慮,超越地方與部門局部利益,立足于國家長遠利益,科學地管水、配水。同時,提高水資源收費標準,采取“多用多收,少用少收,節約獎勵,浪費處罰”的原則,大力鼓勵和提倡節水。

(三)建立荒漠化治理的激勵機制

1.國家應對荒漠化土地治理與開發給予優惠政

策過去我們一直把防治荒漠化重點放在生態工程建設上,產業開發沒有擺到應有的位置,對產業開發的政策傾斜不夠。例如,由于造林種草前期投入大、收益小,國家曾于1991年制定了稅費優惠政策,但不少政策目前因稅制改革而被取消。又如,治沙貼息貸款期限太短,僅為3-5年,栽植經濟林木未取得收益時就得還貸,許多地方只好以新貸還舊貸或者干脆不貸,使貸款不能發揮應有作用。再如,荒漠化地區自然條件差,造林成本高,但目前農林特產稅高達17.6%,加上其他費用開支,即使在條件最好的林地栽植林木也常入不敷出,嚴重挫傷了群眾開發荒漠化土地積極1'生。

為了鼓勵對荒漠化土地的治理與開發,政府的優惠政策應包括四個方面:一是資金上扶持。由于荒漠化地區治理、開發投資大,除工程建設投資和貼息貸款外,建議將中央農、林、牧、水、能源等各產業部門、扶貧、農業綜合開發等資金捆在一起,統_使用,以加大治理和開發的力度和規模。二是貸款上優惠。改進現行貼息辦法,實行定向、定期、定率貼息。根據工程建設內容的不同實行不同的還貸期限,如投資周期長的林果業,還貸期限以延長至7-10年為宜。簡化貸款手續,改革現行貸款抵押辦法,放寬貸款條件。三是權屬上落實。鼓勵集體、社會團體、個人和外商承包治理和開發荒漠化土地,實行“誰治理、誰開發、誰受益”的政策,50年不變,允許繼承、轉讓、拍賣、租賃等。四是稅收上優惠。同時,由于林業是弱質產業,生產周期長,應進_步延長農業稅、農林特產稅的減免年限,降低稅率。

2. 充分發揮國有林場和林業科研單位的積極性

長期以來,由于缺乏編制和經費,很多省(區)防治荒漠化的機構處于困境。荒漠化地區的許多國營林場(包括苗圃、治沙站)和科研院所是防治荒漠化的主力軍,但科學研究因缺乏經費不能開展,許多關鍵問題如節水技術、優良品種選育、病蟲害防治等得不到解決,很多種、苗基地處于癱瘓、半癱瘓狀態,職工工資沒有保障,工程建設缺乏后勁。據調查,目前“林場變農場,苗圃變農田,職工變農民”在荒漠化地區已經是比較普遍的現象。近幾年在西北地區爆發的黃斑天牛、光肩星天牛蟲害使多年來營造的大面積防護林毀于一旦,給農業生產帶來嚴重損失,寧夏平原地區因天牛危害砍掉防護林使農業減產20%-30%,這種本可避免的損失與上述困境有直接的關系。

為了保證荒漠化治理工程建設的質量和投資效益,建議在部、省、地、縣組建生態工程承包公司,由農村股份合作林場、治沙站、國有林場以及下崗人員參與國家和地方政府的荒漠化治理工程投標。所有生態工程建設項目實行招標制審批,合同制管理,公司制承包,股份制經營,滾動式發展機制,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獨立核算。

3. 建立生態效益補償制度防治荒漠化工程的主體是生態工程,需要長期經營和維護,其效益是公益性的。為了補償生態公益經營者付出的投入,彌補工程建設經費的不足,合理調節生態公益經營者與社會受益者之間的利益關系,增強全社會的環境意識和責任感,在荒漠化地區應盡快建立生態效益補償制度。補償包括三個方面:_是向防治荒漠化工程生態效益的受益單位和個人,按收入的一定比例征收生態效益補償金;二是使用治理好的荒漠化土地的單位和個人必須繳納補償金三是破壞生態者不僅要支付罰款和負責恢復生態,還要繳納補償金。收取的補償金必須用于防治荒漠化工程建設,不得挪用,以保證工程建設持續、快速、健康地發展。




【中國能源網獨家稿件聲明】 凡注明 “中國能源網”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圖表), 未經中國能源網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轉載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

標簽:理荒漠化,民族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