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國際氣候合作:成因、進展與困境

2007-08-27 15:28:00 中國能源網

編者按: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引起的溫室氣體排放導致大氣溫室氣體濃度顯著上升。2004年,六種溫室氣體的排放總量比1970年增加了70%(以“全球增溫潛力”計算)1;同期,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長了80%。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溫室氣體,2004年,其排放量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77%。如果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按當前的速度增長,2030年,由能源利用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0年增長45%?110%。

氣候變化已經對全球許多地區的自然生態系統產生了重大影響,并且,隨著氣候變化頻率增加和強度增大,自然生態系統將進一步遭到破壞,進而殃及人類社會,帶來更多的饑餓和貧困,威脅全球未來的共同繁榮。然而,解決氣候變化這一全球性問題僅僅依靠單個主權國家是無法辦到的。世界各國應如何應對氣候變化?面臨哪些困境?如何來解決?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國際氣候合作形成的原因

國際合作所積累的經驗以及它在過去的成功,使其成為今天最受歡迎的選擇,這在氣候變化領域也不例外。世界各國普遍認識到,在氣候變化問題上,世界各國具有共同利益。如果選擇對抗,其破壞性遠遠超出合作的成本,只有合作才能夠“降低交易成本,減少不確定性”,更有利于實現各國的國家利益。全球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共同利益就來源于世界各國的“相互依賴”,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相互依賴的世界。

地球生態系統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地球環境的各個部分都是相互聯系的。正是因為地球的整體性以及其間各子系統的相互依存性,才使得任何一國因使用化石燃料而排放的溫室氣體,都會提高全球的溫室氣體濃度,增強大氣的溫室效應,最終導致全球變暖。同時,經濟全球化使得各種生產要素以空前的規模和速度在全球范圍內流動,各國經濟相互交織、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相互依賴。氣候變化的危害性就在于此。它對一國社會經濟所造成的損害,可以從發源地迅速向其他國家擴散、傳導,從而也給其他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帶來了極其嚴重的負面影響。

正是由于世界各國之間的“相互依賴”,任何—方都難以承受氣候變化的代價。比如,2005年的“卡特里娜”颶風就通過相互依賴、錯綜復雜的國際經濟活動鏈直接波及到其他國家。“卡特里娜”颶風在給墨西哥灣沿岸地區居民造成生命財產損失的同時,其經濟影響也波及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由于墨西哥灣地區石油產量占美國石油總產量的1/4左

右,該地區石油生產受挫對美國乃至全球的石油供應都造成了巨大壓力。受此影響,國際油價頻頻突破歷史最高紀錄,全球各地的成品油價格也不斷攀升。

需要注意,氣候變化對世界各國的影響具有不平衡1'生。正如并非世界上所有國家都平等的享受到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繁榮_樣,也不是所有國家都平等的接受了氣候變化的影響。一般說來,發展中國家在氣候變化面前是最為脆弱的群體。這是因為,發展中國家受到自身經濟發展和技術水平的限制,在應對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時處于十分困難的境地,因而受到氣候變化的威脅與破壞最為顯著。

2.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的第四次評估報告。IPCC已分別于1990、1995,2001,2007年完成了四次氣候變化評估報告,它們基本代表了當今世界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主流觀點。

二、國際氣候合作的現實與進展

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挑戰,國際社會于1992年在里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達成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并在1997年第三次締約方大會(C0P3)上通過了具有法律約束力的《京都議定書》;而后,經過長達8年的艱苦努力,《京都議定書》終于在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目前,共有189個國家和區域一體化組織C歐盟)成為《公約》締約方,共有129個國家和區域一體化組織批準了《京都議定書》。

總體上,世界各國對全球變暖的事實、氣候變化的危害已達成共識,但是,在減緩途徑、速度和范圍以及承諾的約束性等關鍵問題上尚存在較大分歧。美國拒絕批準《京都議定書》,堅持氣候政策的靈活性發展中國家強調氣候行動的速度和范圍取決于本國的發展目標;雖然歐盟積極推進通過京都機制減緩氣候變化,但是,沒有排放大國美國和發展中國家的實質性參與,總的溫室氣體減排效果將大打折扣。事實上,迄今為止,全球溫室氣體排放仍然在持續增加。

在這種錯綜復雜的國際背景下,除了利用公約締約國大會(C0P)進行談判磋商之外,部分國家特別是主要排放大國之間,積極謀求在聯合國氣候變化談判之外廣泛開展國際合作、尋求另行結盟,或雙邊、或多邊,啟動了一系列新的國際合作計劃。目前,具有較大國際影響力的國際氣候合作主要包括:“G8+5”峰會(八國集團加中國、印度、巴西、南非與墨西哥)、亞太六國合作(.中、美、日、印度、澳大利亞和韓國)、中歐氣候合作等,值得說明的是,自2003年以來,美國也積極啟動了各種國際合作計劃,比如“碳收集領導人論壇”、“甲烷市場化”、“氫能經濟國際伙伴計劃”、“第四代國際論壇”、“再生能源與能源效益伙伴計劃”等等。

上述國際氣候合作都選擇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之外另辟蹊徑,其特點主要表現為:第_,在合作方式上,均為地區性或大國之間的合作,并不是建立在全球范圍基礎上的。第二,在合作的內容上,主要集中在通過加強清潔能源技術合作來減緩溫室氣體的排放,并沒有提出溫室氣體減排的強制性目標。第三,在合作的原則上,均強調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原則為基準,并根據各國國情開展合作。

三、國際氣候合作的困境與前景

一種國際氣候合作是否有效,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成員國之間政治、經濟差異所帶來的分歧的制約。國際氣候合作如果忽略了發展水平、歷史責任和減排能力的差異,以及宏觀經濟政策調控手段的強弱差別,就可能為未來國際氣候合作應對氣候變化功能的有效發揮埋下陰影。當前,聯合國框架下的全球氣候合作進展緩慢,而其他各種多邊或雙邊氣候合作的效果又相對有限,國際氣候合作不得不面臨嚴峻的形勢。這是因為:

從根本上來說,世界各國的國家利益存在差別,因此,他們的立場難以完全_致。同時,當前的各種多邊、雙邊合作都只是向促進技術的創新與推廣而努力,并沒有規定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排放承諾。以“G8+5”為例,目前,“G8+5”的整體效果尚不顯著。因為2005年八國峰會期間通過的《宣言》和《行動計劃》并沒有就控制溫室氣體排放設定目標,也沒有出臺減少此類氣體排放的具體時間表。如果隨著國際局勢的變化,八國領導人和世界輿論又有了其他新的關注焦點,八國峰會是否還能夠對氣候變化問題給予足夠重視?

然而,我們畢竟生活在一個相互依賴的世界。生物圈的整體性和生態系統的相互依存性,使所有國家都不能避免氣候變化對本國的影響;同時,經濟全球化的不斷加深與擴展,使得世界各國都難以逃離“太空船”。3“相互依賴”的世界使得任何成員都難以承受氣候變化的代價。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如何讓我們的世界能夠更和平的發展,如何讓全人類一起來分擔責任、分享成果,已經成為國際社會面臨的共同問題。

只有促進國家利益共性的增長、積極尋求利益共同點,并能夠達成具有約束力的制度框架,才能切實推動國際氣候合作向縱深發展。因為共同利益始終是國際氣候合作基礎。世界各國在維護自身國家利益的基礎上,應尊重他國獲取合理的國家利益的權利,積極尋求利益共同點,并努力促進國家利益共性的增長,增強國家利益的相容性,這才是國際氣候合作取得實質性進展的關鍵。

同時,“制度化”是國際氣候合作得以順利開展的重要保障。正是由于世界各國國家利益的差異以及缺乏有效的制度安排,當前的國際氣候合作才不得不面臨困境。“制度化”可以影響一國對長遠利益和短期利益的看法,幫助一國客觀認識“相對收益”。盡管各成員國的政治意愿可以充當推動國際氣候合作制度向縱深發展的主要因素,但是,除非合作各方能夠達成具有約束力的協議框架,否則這種國際氣候合作就無法解決全球氣候變暖問題。

總之,氣候變化的影響涉及全世界,應對全球性的氣候變化問題需要所有國家的共同努力。伴隨世界各國應對氣候變化政治意愿的加強,可以預見,國際社會必將攜手為全人類創造一個安全、清潔的生存環境,為各國的社會穩定和經濟繁榮做出巨大貢獻。

 




【中國能源網獨家稿件聲明】 凡注明 “中國能源網”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圖表), 未經中國能源網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轉載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

標簽:國際氣候合作,成因,進展,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