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十三五能源規劃加還是減?

2016-03-02 15:10:01 中國能源網   作者: 韓曉平  

“十二五”已經結束,“十三五”即將開啟。“十三五規劃”將是有史以來最難做的規劃,中國遇到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形勢、新挑戰、新機遇和新思維。在全球能源大革命的浪潮中,“十三五能源規劃”是引領革命潮流,還是被革命的驚濤駭浪蕩滌或吞滅,這是各級政府能源主管部門和能源及相關企業應該認真面對的一個問題。

油價暴跌,煤炭積壓,產能過剩,霧霾難消,棄風棄光棄水電,經濟發展新常態;能源革命,減排承諾,智慧互聯,協同共享,電力油氣大變革,互聯網+新顛覆。這些影響中國能源行業未來走向的諸多因素,幾乎可以湊成一幅對聯,只是難以對仗工整,而且遺漏頗多。

加法還是減法

 從第一個“五年計劃”至今,中國的能源與經濟的關系都是“做加法”。“面多了和水,水多了和面”成為一種慣性強勁的基本發展模式和思維定式。經濟發展能源不夠了,就上煤礦、上鐵路、上碼頭、上電廠、上電網、上煉廠……;能源過剩了,為了救央企救銀行,上房地產、上基礎設施、上世紀工程、上高耗能……。各級政府為了GDP翻番不惜負債大興土木,企業為了做大做強不斷擴大規模,進一步刺激高能耗企業,周而復始,長期在病態下畸形狂奔。

惠譽分析師研究認為,盡管市場需求在下降,中國的粗鋼產能仍將從2014年的11.5億噸增加至2015年的11.7億噸。國內市場需求下滑,就拼命在國際市場廉價銷售,商務部全球四面奔波應對反傾銷調查。2015年,中國鋼鐵出口達到1.1億噸峰值。企業為了資金鏈不斷逆勢增產,環保生產一噸鋼只有一個“茶葉蛋”的蠅頭小利,企業靠偷排偷放污染增加利潤,地方政府靠睜一眼閉一眼維持景氣幻象。

微信上有一則笑話,說霧霾是怎樣煉成的,請看全世界鋼鐵排名:第一名中國(不含河北);第二名中國河北(不含唐山);第三名中國河北唐山(不含瞞報);第四名日本;第五名美國……第九名中國河北唐山瞞報產量。據國際鋼鐵協會統計,中國的鋼產量長期維持全球的半壁江山。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12月7日發布《2016全球鋼材需求預測成果報告》,預計2015年中國粗鋼產量8.06億噸,鋼材凈出口量為9800萬噸。其實,中國出口產品中大量都是機床底座、重工裝備、船舶等廉價的高載能產品,換回外匯不多,造成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不小。

國際鋼鐵協會統計2015年11月各國鋼鐵產量

美國從1901年到2000年的100年中,總共消耗45億噸水泥。用這些水泥建設了6.85萬公里的高速公路和22.64萬公里的鐵路,無數高樓大廈和水壩大橋等等,基本完成了937萬平方公里的國土現代化基礎建設。而中國2011年到2013年的3年之間就消耗了66億噸水泥。中國確實建了不少“世紀工程”,三峽、高鐵、城市高樓和高速公路,但是由于能源價格低廉、排放標準低和產品質量監管弱,導致劣質水泥泛濫,造就了無處不見的“豆腐渣”工程,很多建筑使用了不到二三十年,就成了“樓歪歪”、“樓脆脆”、“樓倒倒”,成為不得不拆除的危房。

2013年,全球水泥產量合計達到40億噸,中國就占了24.2億噸,占世界總產量的58.6%,產量同比增長9.6%。產量居其次的印度,僅占全球產量的7%,而美國占全球總產量的1.9%。2015年1至10月,全國共出口水泥717.38萬噸,僅占全國總產量的0.37%,雖然同比下滑17.15%,但出口水泥熟料488.35萬噸,同比增長46.31%。連水泥熟料這樣的廉價產品出口到澳大利亞這么遙遠的能源大國,竟還能夠有利可圖,可見中國水泥生產成本和污染限制有多低。

為維持這些高耗能產業的運轉,中國不得不大量燃用廉價的煤炭。中國消費煤炭無論按熱值計算,還是按照原煤總量計算,都超過全球消費量的一半以上。使中國成為環境污染最嚴重、空氣最骯臟,也是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最多的國家。嚴重的霧霾長期揮之不去,且愈演愈烈,讓我們的“中國夢”已為之黯然無色。

2015年BP能源統計年鑒數據

 “面多了和水,水多了和面”的發展模式已經實在是難以為繼了,環境負荷無力承載,治理霧霾無計以對,溫室氣體無從減排,經濟結構無法轉型,人民對“美麗中國”和“生態文明”的期待,共產黨“執政為民”的承諾,都成為硬約束。盆就這么大,再和面,再和水,已經難以為繼,不僅盆已承載不下,而且這個盆隨時面臨破碎的絕境。

 對于“十三五能源規劃”,目前最主要的爭論是中國到底還需要再增加多少能源維持經濟發展?我們是否應該繼續按照此前的線性增長指數,每一個企業都在自己的壁壘中,來推算中國未來五年經濟發展對于能源需求的增量?

 根據電力系統一家機構對未來規劃的研究,他們認為中國的電力需求將繼續保持較高的速度增長,預計2020年全國電力裝機將達到19.176億千瓦,發電量將達到73178億千瓦時。我們按照2014年中國人口5.21‰增速平均推算,到2020年,中國人口將達到14.11億,人均裝機1.36千瓦,人均用電量5186千瓦時。這一人均用電量指標將接近2014年英國5303千瓦時的水平,而裝機超過了英國人均裝機1.17千瓦的水平。英國2014年的人均GDP是46634美元,而中國只有7600美元不到,即便保持7%的平均增速,按照2014年不變價格計算,到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社會,人均GDP也僅11045美元,不到英國現今標準的四分之一。而屆時中國的單位GDP電耗,還將超過英國現今水平的4.13倍。

中國人均用電量

其實,這還并非最激進的電力規劃目標。12月18日,國家電網在京發布“十三五”電網發展規劃研究成果。按照國家能源局“十三五”能源電力規劃工作總體部署,國網開展了“十三五”電網規劃研究,成立了電網規劃領導小組和辦公室,組織科研設計單位和27個省級電力公司,編制完成《國家電網公司“十三五”電網發展規劃(建議稿)》總報告和6項專題研究報告。他們的規劃研究認為,我國還處于工業化中后期、城鎮化快速推進期,電力需求與經濟同步增長。預計2020年全國電源裝機總量20.7億千瓦(人均1.47千瓦),相比2014年新增7億千瓦,年均增加1.32億千瓦。其中,清潔能源裝機8.2億千瓦。據此推算,2015年11月全國火電裝機95957萬千瓦,也就是說在他們看來未來五年,中國還將增加2.9億千瓦的火電裝機,平均每年再增加5800萬千瓦火電機組。

2014年全國火電裝機91569萬千瓦,設備利用小時為4706小時,比2013年減少了314小時,如果按照5500小時項目技術經濟可行性研究的基準,全國火電裝機過剩13219萬。到2015年11月,火電裝機容量又增加了4388萬千瓦,同比設備利用小時再減少了355小時,火電裝機富余容量達到21425萬千瓦。其實,不僅火電產能過剩,整個電力都處于嚴重過剩的局面,2013年全國發電設備利用小時4511小時,同比減少68小時;2014年4286小時,減少235小時;2015年1至11月再降至3597小時,減少了309小時。與此同時,是大量棄風、棄水和棄光。

比電力更糟的是煤炭。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的報告顯示,2006年以來,我國煤炭采選業固定資產累計投資3.1萬億元,形成了超過50億噸的巨大產能。2015年前三季度,20家大型煤炭集團虧損105.59億元,應收賬款也超過1300億元,維持微利的煤企僅7家。2014年煤炭消費首次下降2.9%,煤炭占一次能源總消費比重64.2%。燃煤火電發電量下降0.3%。2015年前三季度煤炭再降4.3%,1至8月火電再降2.2%,一邊是新煤礦投產,一邊是需求在下降。2011年11月秦皇島下海的5500大卡電煤價格是860元一噸,現在已經跌到360元。但是,很多煤炭企業雖然已經虧損,而且是越賣越虧,但還是不斷增產。更不可理喻的是,2015年煤炭產能如此過剩,煤礦倒閉,礦工失業,國家主管部門又新核準百萬噸級煤礦15個,合計產能規模5740萬噸,批準投入資金416億(不含礦業權價款)。

造成產能過剩的根本問題是沒有認真研究和尊重能源消費的市場規律,盲目擴大產能,不求能效和發展質量,只求規模和數量。全世界所有經濟發達國家都走過一條極其相似的道路,隨著經濟的增長,對于環境和可持續發展意識的提升,能源結構迅速轉型,能耗增速快速下降直至停止,甚至進入負增長。而且,越是后發的國家,隨著人類總體科技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提升,人均能源消耗呈現下降趨勢越快。所謂“可持續發展”,一個重要的指標就是經濟增長值,能源負增長,能源彈性系數小于零。

如果,國家電網的電力規劃僅僅是一個企業自己的意見,還不令人擔憂,不過來自中國社科院、電規總院、水規總院、中電聯,華能、大唐、華電、國電、國電投、三峽集團的專家、代表們對該規劃進行了研討,與會專家、代表在聽取研究成果介紹后紛紛表示:“國網‘十三五’規劃研究站在保證國家能源安全、可持續供應的高度,體現了國家能源變革與能源轉型思路,構架完整、思路清晰、事實充分、數據翔實、可操作性強,符合未來能源電力發展需求。”

2014年中國全社會用電增速僅為3.8%,2015年1至11月增速進一步降至0.7%,而這一變化主要是由于工業用電增速放緩,甚至出現負增長,而服務業用電增速明顯高于工業,但不足以彼此對沖。這個變化與整個經濟增長結構性變化是一致的,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5年前三季度統計數據也支持了這一變化,第三產業增加值250779億人民幣,增速8.3%,占GDP總額487774億的51.4%,而第二產業增加值197799億,僅占40.6%。第三產業成為經濟驅動的主動力,但是第三產業用電量僅占全社會用電量的不到13%,且增速只有7.3%,彈性系數0.88。這實際標志了中國經濟社會未來發展的新趨勢和新常態,如果我們從事能源規劃的研究人依然看不到這種變化,不僅將企業帶入困境,也將國家的未來拖入更加艱難的境地。

加什么減什么

 原以為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霧霾鎖城問題可以大大緩解。但未曾想到在“十二五”勝利結束的最后兩個月中,中國各地霧霾屢屢爆表。北京及整個華北地區幾番出現諸多監測點長時間超過每立方米500毫克的“極限值”。也就是說表計最大的刻度只有500,而實際可能遠遠超過500。這一次霧霾反復出現的次數之多,強度之大,影響之廣前所未有。甚至煙臺、成都這些“宜居城市”也屢遭爆表,大家已經到了逃無可去的境地,各地政府在霧霾面前完全陷入黔驢技窮束手無策,只能靠封殺媒體減輕壓力。

 造成中國嚴重霧霾的原因不是大家不清楚,而是大家很清楚,就是因為各大利益集團出于自己的既得利益,不斷干擾和忽悠領導,導致局面越演越烈。“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是黨的十八大上正式提出的,在中國生態環境急劇惡化的情況下,黨審時度勢順應民心舉起的政治旗幟。霧霾是老百姓在腐敗之后,最深惡痛絕的問題。這一問題必須認真解決,一定要盡快控制,否則我們黨的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將信無可信。

 中國能源研究會周大地副理事長就“十三五能源規劃”問題,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說:“十三五”如何落實節能優先,仍然是很重要的課題。2012年10月24日,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了“節能優先”。《規劃》要求,“十二五”時期,要加快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變革,強化節能優先戰略,全面提高能源開發轉化和利用效率,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構建安全、穩定、經濟、清潔的現代能源產業體系,并指出要通過發展和利用風能、太陽能、天然氣、分布式能源等實現能源結構的優化。

 2014年6月13日電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研究我國能源安全戰略。他提出了能源消費、供給、技術和體制革命,首先強調:堅決控制能源消費總量,有效落實節能優先方針,把節能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堅定調整產業結構,高度重視城鎮化節能,樹立勤儉節約的消費觀,加快形成能源節約型社會。

 有意思的是早在《能源發展“十一五”規劃》就確定了:“貫徹落實節約優先、立足國內、多元發展、保護環境,加強國際互利合作的能源戰略,努力構筑穩定、經濟、清潔的能源體系,以能源的可持續發展支持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方針。甚至在《能源發展“十五”重點專項規劃》中就把提高能效作為主要的戰略目標,強調:“要在繼續堅持合理使用資源的同時,把工作重點放到提高能源生產和消費效率上”。

 盡管歷屆政府都高度“關注”節能提效,將節約放在能源工作的最優先位置。但是,由于節能工作的重點在需求側,對于既得利益集團云集的供應側主導下的能源行業,節約優先政策的貫徹與他們的既得利益形成沖突,節能提效顯然不如“做大做強”來的實惠。

今天,中國的人均能耗已大大超越全球平均水平,人均GDP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70%,但人均能源消耗是全球平均水平120%。而單位GDP能耗是全球平均水平的1.64倍,美國的2.18倍,日本的3.02倍,歐盟的3.28倍,丹麥的5.67倍。也就是說,中國或不需要增加總體能耗的前提下,認真將精力和資金投入到“節能優先”和能源結構轉型上,就可以實現GDP翻番或幾番。

中國及世界各國人均能源消耗比較(2014)

2015年11月30日,習近平主席在出席“氣候變化巴黎大會”,再一次代表中國政府和人民對世界作出承諾:“中國在‘國家自主貢獻’中提出將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并爭取盡早實現,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0%左右,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45億立方米左右。雖然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但我們有信心和決心實現我們的承諾。”

既然已經對人類做出了承諾,就務必要實現。無論從目前全球的氣候變化形勢看,還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政治形勢看,中國到2030年才達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也就是說中國準備繼續增加排放,這幾乎不可行的。中國是全世界排放溫室氣體最多的國家,其排放量超過美國和歐盟的總和,而從2007年至今,中國排放凈增加近50%,而美國和歐盟分別減少8.1%和17.5%。全世界在此期間新增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中,中國貢獻的77%。如果折算成單位GDP排放,中國2014年每創造1萬美元GDP,需要增加9.4噸二氧化碳,而全世界平均值4.59噸,為中國的49%,美國為中國的36%,日本為30%,歐盟為21%,丹麥僅為中國的13%。所以,中國到2030年比2005年下降60%-65%的目標很快就會連自己都看不過去了。

中國及世界各國人均二氧化碳排放比較(2014)

中國之所以能源利用效率低和溫室氣體排放大,主要是能源結構造成的,能源結構也是造成全國大面積霧霾的根本原因。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就是效率低,污染大。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可以考煤炭實現現代化的,對此我們不要再報以幻想自欺欺人。“以煤為主”是因為我們缺少其他清潔能源,是不得已而為之,不是我們有意選擇的方式。但是今天,我們并非缺少清潔能源,我們已經有了更多的方式和辦法,為什么還要死抱著低效污染的煤炭不放?

 從事一輩子煤化工研究的方德巍先生,他1955-1958年曾擔任中國化學工業奠基人,化工部副部長侯德榜先生的技術秘書和助手。方先生基于一輩子的研究不斷呼吁限制煤炭的燃燒利用。他認為造成全國大面積霧霾的兩個主要原因就是能源利用的錯配。其一是,煤炭燃燒無論是大規模集中發電,還是分散燃燒都是PM2.5的主要原因,即便使用“超低排放”技術也無濟于事,因為煤炭是一種多環芳烴結構的物質,從開采、運輸、堆放、燃燒的每一個環節都會釋放多環芳烴,它會形成有機揮發性物質。我們發電使用揮發份較高的煤炭中含有此類物質比重更大,在燃燒的過程中會有10%左右無法完全分解,大量聚集在大氣環境中必然形成霧霾,所以,中國現在抗擊霧霾只有靠風,開始全球變暖風也越來越小了。其二是,油品質量,不僅僅是含硫和氮氧化物的問題,由于中國高辛烷值資源不足,目前使用的汽油中加入了大量烯烴和芳烴。盡管國V標準的汽油已經將烯烴含量由國IV的28%降至24%,但是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中國應該走將煤炭在產地坑口甲醇化,將甲醇制成烷基化汽油。烷基化技術生產的清潔汽油與含有大量烯烴的催化汽油和大量芳烴的重整汽油相比,具有辛烷值高、揮發性低、不含烯烴芳烴、硫含量低等優點,將其調入汽油可稀釋降低烯烴、芳烴、硫等有害組分,提高汽油辛烷值和抗爆性,是理想的清潔車用汽油組分。

 方先生的建議是一把鑰匙打開多把鎖,在去煤炭化的大背景下,將部分煤炭在坑口生產轉換成甲醇等化工原料,保障煤炭企業和礦工的基本生存。甲醇可以用管道運輸,中間環節效率高損耗小,用甲醇烷基化生產汽油,減少對進口原油的依賴,同時解決燃油品質帶來的霧霾污染問題。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4年1-12月全國汽油表觀消費量10534.9萬噸,同比增漲12.6%。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2.64億輛,其中汽車1.54億輛,有機構預測到2020年汽車保有量將達到2.2-2.3億輛。汽油2020年為1.61億噸,預計比2015年約增長38.8%。

 甲醇的另一個市場是可以作為燃氣輪機發電的輔助或備用燃料。在大量發展天然氣時,對天然氣進口安全和價格形成一定的壓制保障作用。這為大量發展靈活高效的天然氣調峰電力和分布式能源創造了有利的條件。而靈活電源的增加又為加大不穩定不確定的可再生能源比重奠定了基礎。

 兩次能源危機為西方工業化國家帶來的最大變化就是能源結構的轉型,并推進了產業結構的轉型,幫助他們走出了長期的經濟滯漲。為對抗空氣污染,西方國家都采取了“去煤炭化”戰略。1965年英國煤炭在一次能源的比重是59.64%,到1974年,盡管期間發生了第一次石油危機,煤炭比重仍降至33.06%;德國在同一時期,煤炭從64.55%,降至44.26%;法國從45.1%降至16.58%;歐盟國家的煤炭從占一次能源的51%,降至30.58%。由此可見,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去煤炭化是一個必然的歷史進程。

 上述國家起初都是用當時較為廉價的石油替代煤炭,但是很快石油價格就因中東戰爭帶來的石油危機而暴漲,使很多國家因此陷入更深的經濟危機。此后,將大量資金和精力引入到天然氣對煤炭的替代上。英國1965年天然氣消費近乎為零,十年后天然氣占一次能源比重達到14%,二十年后達到22.4%;德國同樣1965年天然氣占一次能源比重為1%,十年后為11.2%;整個歐盟也是從3.5%,十年后增長到12.8%。天然氣系統與原有的煤炭和石油系統幾乎不搭界,需要全部重新投資。大量的天然氣管網建設、地下儲氣庫、新的天然氣發電和熱電系統,配氣和燃氣用具等的投資,而這些投資主要來自于市場而不是政府,不僅解決了環境污染矛盾,還創造了大量就業,幫助這些國家走出了經濟危機,同時提升了社會的環境和效率意識,推進了生態文明,人民在參與中實現了共享。

 今天的中國與六七十年代的歐洲非常相似,都到了環境難以負載,經濟必須轉型的時間節點。“十三五”期間,中國從境外購買的天然氣將大量到貨,從中亞通過管道進口的天然氣將達到850億立方米,俄羅斯希望進入中國市場的天然氣680億立方米,緬甸已經建成120億的管道,蒙古國也希望與中石化合作建設120億煤制天然氣項目。中國各大企業在海外達成協議進口的液化天然氣,到2020年也將超過700億立方米。這些項目一旦達成就是“照付不議”協議,落實市場變得尤為重要。中國進口天然氣與“一帶一路”密切關聯,沿途國家在全球經濟低迷,需求不振的今天,都寄希望于中國的市場,如果不能很好消化這些資源將直接影響“一帶一路”戰略實施的效果。

 大量使用進口天然氣必須有足夠的國內天然氣資源支撐,形成有效的制衡作用,才能保障在供氣安全和價格上的穩定。中石化2015年12月29日在重慶宣布,重慶涪陵頁巖氣田50億立方米產能建設完成,這標志著中國首個實現商業化開發的大型頁巖氣田一期正式建成投產。這也是中石化落實完成了由國家發改委、國土資源部、財政部和國家能源局四部委制定的“十二五頁巖氣規劃”65億立方米產能目標中主動承擔的份額。中石化同時宣布啟動二期50億方建設,力爭2017年將重慶涪陵建成百億立方米大型氣田。

 中國的常規和非常規天然氣都是非常豐富的,這是國土資源部長期以來一直堅持的觀點。國土資源部2015年5月公布的我國新一期油氣資源總量評價認為,常規天然氣地質資源量68萬億立方米,可采資源量40萬億立方米,探明程度18%,資源潛力大于石油,處于勘探早期。國土資源部地質勘查司王軍副司長認為:我國“天然氣剩余可采資源量約為石油的1.7倍,新增地質儲量90%以上為整裝、未開發儲量,進一步增儲上產的潛力很大,未來我國將進入天然氣儲量產量快速增長的發展階段。”而國土資源部對于國內非常規油氣資源也充滿信心,特別是頁巖氣資源。這些看法受到包括中石油在內諸多專家的支持,大家相信中國的天然氣資源可以支撐中國實現能源結構的大轉型。

2014年6月7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中提出,到2020年,天然氣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提高到10%以上,即消費量超過4000億立方米的戰略目標。但由于某些當事企業不顧市場的實際承受能力,盲目大幅度推升氣價,導致2015年市場增速迅速放緩。因為市場的萎縮,這些專家又帶頭對“行動綱要”提出的目標公開拆臺潑冷水。國際油價已經跌至2009年以來的最低點,石油公司度日艱難,中石油和中石化已經有很多員工站在失業邊緣,企業利潤急劇下滑。此時此刻,積極發展天然氣產業是解決行業經營困境的最好的戰略選擇,我們實在不可理解這些“專家”的所想所思。

 中國2014年天然氣消費量1820億立方米,占一次能源比重5.62%,今年預計天然氣消費量可以突破1900億立方米。中國未來用5年的時間將天然氣消費提升到2020年的10%是否可行?英國天然氣占一次能源比重從1970年的4.7%到1972年的10.8%用了2年的時間;德國從1971年的5.8%到1974年的11.3%用了3年;越南從1998年的5.58%到2002年的10.07%用了4年;整個歐盟國家從1986年的5.3%到1972年的10.3%也只用了4年。每形成年消費1立方米天然氣的產業鏈,相當于帶動投資30-40元人民幣。中國十三五若增加2100億立方米天然氣消費量,將帶動6-8萬億社會投資。這是最后一個可以全面大規模拉動經濟的基礎設施行業,或將是目前唯一可以幫助中國逆轉現今經濟下滑勢頭的產業,而且是一個清潔產業。

各國2014年天然氣消費數據比較(含中國2020數據)

 天然氣的清潔高效靈活不僅可以大幅度減少煤炭的直接燃燒,可以大量替代高硫的重載卡車柴油和內河與近海船舶的燃料油,同時可以幫助我們更好消納風電、太陽能和小水電等可再生能源,推進能源的清潔化,徹底根治霧霾。造成霧霾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三農因素”,農業、農村和農民。農業要不斷增產就大量使用化肥,農民追求現代化生活就以煤代柴,丟在田間無用的秸稈一把火焚之,這三個問題都是造成霧霾增加的重要因素。化肥增加了土壤中的氨氮,在出現逆溫時會大量蒸發形成有機顆粒物,所以在秋冬季霧霾更加嚴重;農民散燒煤炭效率低、污染大,增加了低面源的空氣污染;焚燒秸稈直接加劇大氣污染,幾乎防不勝防。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政府在收購糧食的同時以特許權方式將秸稈全部回收,按價付費,既保證了農民的增收,也解決了農民焚燒秸稈的污染。回收的秸稈用于分布式工業化制造沼氣,解決村鎮和縣城的燃料供應,可以參考瑞典和德國成功的模式,或就近使用,或就地分布式發電,或將沼氣提純制造商品級天然氣輸入管網。中國的秸稈和養殖場廢棄物可以生產約2000億立方米商品級天然氣。在農村推廣“沼氣(天然氣)+光熱”全面替代燃煤采暖和炊事用煤,并作為農業機械燃料,提高村鎮居民生活品質。而沼渣和沼液是上好的有機肥料和有機農藥,有助于大量減少化肥農藥施用。而農業沼氣存在與其他可再生能源類似的問題,生產存在季節周期性,最好的辦法就是將這些資源加入整體天然氣系統,由大系統調節平衡。所謂新型城鎮化建設首先要解決燃料的現代化,燃料現代化了環境就改善了,城鎮就更加宜居,人口就可以逐漸實現分散化,從而減少了城市的人口環境壓力。發展這一產業最大的好處是可以大量消納剩余勞動力。未來從煤炭和鋼鐵、水泥等高耗能產業逐漸退出的勞動力,再就業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建立遍布全國的分布式生物質天然氣生產系統,再加之光伏農業共同形成的能源農業系統,將形成一個巨大的需求側能源服務體系,對于從事過工業化生產的產業工人的需求將非常巨大,可以解決幾百萬人的就業,很多長期困擾我們的問題可以迎刃而解。

 風電太陽能不可謂發展不快,現在主要的問題是電網調節能力不足。產業結構的轉型和服務業的興起,加大了電網對電力需求側的深度調峰要求;而大量可再生能源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同時需要增加系統的調節能力。未來或可以靠智能電網和電動汽車來調節,但是,在2020年以前,甚至此后的十年,天然氣形成的靈活電源是成本最低、建設最快、經濟性最好的調節手段。

 能源研究會周大地副理事長在全國政協“優化新能源布局促進清潔能源健康發展”座談會上提出:盡快停建、緩建燃煤火電;控制煤電基地建設;對十四大能源基地規劃盡快調整;重視發展分布式的可再生能源等建議都是切中要害的。能源規劃不能一個行業一個行業自說自話,要從全局跨界看問題,規劃全局。更不能讓各個行業利益集團牽著鼻子走,使國家的規劃成為他們進行利益分配的平臺,如此就失去了規劃的意義。

 至此,“十三五”能源加什么,減什么的問題應該是再清楚不過了。萬事要抓主要矛盾,切勿眉毛胡子一把抓。能源規劃“綱舉目張”,主要矛盾就是堅決推進去煤炭化的進程,“綱”就是天然氣,解決好這個主要矛盾,其他矛盾迎刃而解。

怎么加怎么減

 本文所有列舉的數據說明了兩個問題,一是中國節能潛力巨大;二是中國減排潛力巨大。節能減排和能源結構轉型可以成為我們經濟增長和挖掘財富,推進可持續發展的新動力。但是,如何形成這種新動力卻存在著不同的觀點。目前一種主流觀點并得到高層肯定的提法是新供給學派提出的“供給側改革”,要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解放生產力,提升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要求清理僵尸企業,淘汰落后產能,將發展方向鎖定新興領域、創新領域,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提出這一觀點的領軍人物也曾經在2008-2009年提出:“擴張性積極財政政策”,并在此后不斷維護這一經濟政策。“淘汰落后產能”是幾屆政府不斷提出的執政理念,但在政府“上大壓小”和“做大做強”來提高企業規模效益的政策指導下,靠政府花錢解決問題的結局卻是更加嚴重的產能過剩和企業困境。盡管經濟學家和政府官員們有著良好的意愿,但是,中國的現實體制卻可能使他們種下龍種收獲跳蚤。今天經濟的困局很大程度就是當年四萬億投資以及放任地方政府及融資平臺和國企企業發債籌集配套資金釀成的。這種不是靠激發社會和民間投資,靠政府加大財政投入,由官員的判斷來決定市場優勝劣汰,來優化產業經濟結構,以圖走出困境的做法已經是明日黃花,特別是在中國的能源行業。

2014年末,地方政府債務率為86%,總負債30.28萬億元,在土地財政出現困難后,債務風險巨大。財政部數據顯示,截止2015年9月末,國有企業負債總額776827.6億元,當年國企新增負債總和超過11萬億元。加上中央政府的債務,中國的債務總水平已經接近2年的GDP,也就是說全國人民兩年不吃不喝才能還清。

 在能源行業,我們對此應該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決不能再次陷入新的“面多了和水,水多了和面”的循環困局。習近平總書記已經提出了能源的四個革命,革命就是具有顛覆性的自下而上的變局,全球能源革命是在互聯網革命推進下的需求側革命的一個組成部分,反應出的時代特征是以信息、能源和交通三位一體的“協同共享”的需求側革命。在分布式能源和能源互聯網為技術革命依托,以需求側參與響應能源供給為特征的全球新能源革命正在推進人類文明的歷史進程,這應該成為“十三五能源規劃”中認真研究的問題。需求側革命的關鍵是要給予消費者更大的參與、響應和選擇的空間,從需求側解放生產力,而不是在傳統的產業結構下,靠傳統的既得利益集團從供應側進行改革。也就是說要靠新的生產力來創新新的生產關系,而不是寄希望傳統的生產力來改革出一個修修補補的生產關系。

 讓需求顛覆供給,而不是讓供給繼續配置需求。中國經濟結構性矛盾的根本問題是長期以來任由占據產業鏈上端的供給側來配置資源。供給側在這些年“做大做強”政策的推動下,都是工業時代的超級恐龍型企業,與各級政府和金融機構形成了血脈相連的共同利益格局。供給側改革的結局很可能是恐龍更大更強,其他物種更加沒有進化的空間,隨著環境的變化,當恐龍無法生存時其他物種卻無法形成替代。在能源行業將導致由需求導向的市場繼續難以參與資源的優化配置,消費者在能源行業參與和選擇的權益被長期剝奪,而供給側做大做強的行業壁壘進一步扭曲了產業結構。“新供給經濟學派”也提出“清理僵尸企業,淘汰落后產能”,很多國企虧損都是因為執行了政府的政策,為政府承擔了社會責任,讓政府怎么決定這些企業是死是活?政府淘汰落后產能只能從規模劃線,每一次就是上大壓小,結果就是產能不斷過剩。

 中國總有那么一些人,相信自己比市場更聰明,總想借領導的權威發揮自己的神仙才智成為救世主,而每一次都是國家和人民付出了更大的代價為他們的聰明才智賣單。共產黨和他的人民是唱著“從來就沒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這樣的歌曲不斷戰勝困難走向勝利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五中全會進一步提出:“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共享發展,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增強發展動力,增進人民團結,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強調要:“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十三五能源規劃應該將這12個字作為重中之重,把“共建共享”作為核心要素,改變長期以來從供給側思考問題的慣性,從需求出發,從市場出發,從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出發,賦予人民更多的參與和享有的權利。

 爭論是供給側改革還是需求側革命,關鍵的焦點是將政府和金融機構及資本的工作重點和注意力導向何方,是社會和公共資金的流向引導的問題。中國的資本長期以來只是一味地追隨政府的政策,所以,他們創造不出阿里巴巴和京東商城這樣的成功企業和新市場機制,這其中有政府的原因也有機構自身的問題,不是一夜之間可以改變的,所以,在國家新的五年規劃中正確引導投資方向是關鍵。

 進入21世紀,無論是科技創新,還是市場創新,凡具有革命意義的重大發展幾乎全是創新資本推動的。從互聯網,到電商;從頁巖氣,到光伏發電,成功的技術,創造了成功的企業;成功的市場營銷,創造了新的需求。創業者和新的需求都是在傳統供給側既得利益者控制和壟斷最薄弱的邊際地帶發生的,而背后是千百萬人向往美好未來的力量。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中已為新的五年能源規劃提供了戰略指引。在9號文件中,12次提到“節能”,10次提到“分布式”,4次提到“需求側”,允許擁有分布式電源和微電網用戶、節能服務公司參與售電。這就是要把“節能優先”落到實處,就是將“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共建共享作為方向。因為,這些領域都是能源需求側革命的戰略突破口。“十三五”是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和深化體制改革的關鍵時期,而能源戰略規劃的制定則事關經濟轉型成敗,決定中國能否走出目前的經濟困境。

 對于能源的四個革命,我們此前的認識是:由于能源技術革命促進了能源供給和需求革命,而需要能源體制革命進行保障。而今天的認識則是,由于互聯網革命的方興未艾,人們對環境的關注和可持續發展意識的提升,促進了能源需求側革命,而需求側革命為能源的新技術革命創造了極大的創新空間和新的市場機遇,政府的體制將不得不順應這一新的全球性的革命潮流,而最終迫使能源供給側不得不進行脫胎換骨的革命。

 如果,中國供給側的企業積極轉型能源需求側管理和綜合能效環保服務,通過自己的專業知識靠合同能源管理和合同環境管理,在為用戶節約能源費用,降低環境排放成本的同時,創造新的投資、就業和盈利空間;如果,新的能源供給更多來自需求側的能效電廠、分布式能源、需求側響應,讓每一個能源用戶都像在互聯網上有更大的參與權共建共享,新的市場需求將會像網絡經濟一樣在能源領域方興未艾,吸引無數創業者和新投資;如果,成千上萬曾經創造霧霾和溫室氣體的煤礦工人和鋼鐵工人,回到田野收集秸稈就地分布式生產沼氣和生物質天然氣,就近供給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的鄉鎮,這將為多數中國人創造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新生活;如果,我們將能源公共基礎設施像信息技術一樣對無數創新者開放,巨大的社會資本就會涌入這一市場,不僅創造無數優秀的智慧能源企業,無數的新就業,還將為我們創造一個藍天白云和星光燦爛的未來。




【中國能源網獨家稿件聲明】 凡注明 “中國能源網”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圖表), 未經中國能源網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轉載

責任編輯: 張磊

標簽:能源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