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wǎng)站地圖

新能源汽車兩大陣營分立 是共生還是掠奪?

2017-09-08 10:38:47 南方都市報(深圳)

隨著資本和商家競相涌入新能源汽車領域,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兼并重組浪潮更是加劇了整個產業(yè)的優(yōu)勝劣汰。在這樣的背景下,自主品牌的力量似乎被削弱了不少。那么在大浪淘盡后,目前處于優(yōu)勢的自主品牌會與國際巨頭之間是否還能保持共生關系?

雷諾日產聯(lián)盟與東風再度成立合資公司打造新能源車,再次印證了新能源合資潮來勢洶洶,業(yè)界的擔憂也隨之而生。“對于國外整車企業(yè)在華已有兩家合資企業(yè)基礎上成立新的新能源整車合資企業(yè)這件事我個人非常反對,相關部門欠考慮了。”近日,電動汽車技術創(chuàng)新聯(lián)盟技術委員會主任、原中國汽車技術中心主任王秉剛在出席一場電池產業(yè)峰會時如是公開表態(tài)。

實際上,新能源專家對合資公司帶來的擔憂并非不無道理。過去,在政策與補貼牽著鼻子走并提供保護的情況下,自主品牌新能源車逐漸崛起,也對消費者進行了長時間的教育,好不容易新能源車似乎要步入正軌,實現(xiàn)市場化,合資潮卻出現(xiàn)了,新能源市場的平衡被打破似乎在所難免。

“花式”合資迭起

先是福特宣布牽手眾泰,再有雷諾日產聯(lián)盟搭上“東風”,最近這股針對新能源車的合資潮,幾乎是集中爆發(fā)。同樣在本月,已與吉利聯(lián)姻的沃爾沃,日前也與吉利控股集團成立合資公司,乍一看似乎“多此一舉”,但實際上當時雙方給出了一個不被很多人談起的信號,就是除了共享平臺與發(fā)動機技術外,雙方還將共同開發(fā)下一代純電動汽車平臺技術。對此,沃爾沃汽車總裁、CEO漢肯·塞繆爾森在簽約儀式上表示,“很高興能與吉利達成新的技術合作協(xié)議,這給沃爾沃下一代電動汽車技術的開發(fā)帶來巨大幫助。”此前,沃爾沃曾宣布2019年起新推出的車型將都是新能源車。這一信號結合起來,也不得不讓人佩服沃爾沃在新能源布局上的深思熟慮。

顯然,合資公司的一大作用,就是為電動車研發(fā)生產銷售作準備,除了公司內部協(xié)同更為高效,合資車企也為外資品牌在中國的電動化之路掃清許多政策障礙,同時擁有更寬廣的市場渠道。今年6月份,大眾與江淮獲批成立專門生產新能源車的公司,而戴姆勒也與北汽簽署協(xié)議,共同生產新能源車及配套電池,這也被認為是后來者的仿效之舉。

就在上周的8月29日,工信部裝備工業(yè)司副司長瞿國春再次強調“雙積分”管理辦法即將發(fā)布,雖然此前曾有媒體指出“雙積分”可能會延后至2019年實施,但對于此前并沒有什么產能和銷量基礎的外資品牌,無論“雙積分”是明年還是后年實施,如今都不得不加快節(jié)奏尋找合作伙伴,畢竟從2015年起我國就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車單一市場,新能源產業(yè)鏈的布局越發(fā)完善,去年新能源車產銷已經突破50萬輛,沒有一個外資品牌會忽略這塊“蛋糕”。

自主品牌被潑冷水?

由于新能源政策一直以來向自主品牌傾斜,加之對電池國產等要求,在我國新能源車市場的萌芽期,真正擔當主角、贏在新能源市場起跑線的,還是一批自主品牌們。這其中包括了連續(xù)占領數(shù)年新能源車榜單頭把交椅的比亞迪,而北汽、眾泰、知豆等后來者在今年也取得不錯的銷量,上汽、江淮和吉利等也有重磅的新能源車壓陣,上述這些車企基本構成了我國新能源乘用車的一線陣營。

可是,隨著補貼收緊加上雙積分的即將實施,更加開放的市場也更容易吸引外資品牌的注意。對此,王秉剛難掩自己的失望之情,“中國新能源艱苦奮斗這么長時間,在技術發(fā)展、顧客習慣影響、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都做得非常好了,我們已經很接近國際領先水平,我們完全有可能在新能源領域做成世界強國,突然地,合資企業(yè)開放就像一盆冷水一樣澆下來。”

這種說法也得到了不少業(yè)內人士的認同,相比起在傳統(tǒng)燃油車領域我國處于追趕者的角色,用大規(guī)模的市場換來了技術,如今在新能源車領域,好不容易自己建立了市場,但很可能被新成立的類似于江淮大眾這樣的“第三家”合資公司,打破市場的平衡。

根據(jù)規(guī)定,在傳統(tǒng)合資車企中,中方的持股比例不低于50%,一家外商只能在國內建立兩家及兩家以下生產同類(乘用車類、商用車類)整車產品的合資企業(yè),也就是常見的一汽大眾和上汽大眾、東風本田和廣汽本田等。從《外商投資產業(yè)指導目錄(2017年修訂)》中也可以了解到,對于生產純電動汽車整車產品的合資企業(yè),可不受兩家的限制。也就是說,除了戴姆勒以及大眾,目前在國內擁有兩家合資車企股份的其他國際巨頭們,例如本田、豐田等,理論上還可以尋找伙伴成立新能源合資企業(yè),更多的“冷水”可能澆到自主品牌頭上。

共生還是被奪?

從此前國家多次釋放的信號來看,新能源車退補以及進一步市場化乃大勢所趨,然而,自主品牌不可能永遠靠政策與補貼度日。目前處于優(yōu)勢的自主品牌會與國際巨頭共生,還是被奪去更多市場,也是目前業(yè)界觀望的焦點所在。

除了比亞迪這樣把新能源車作為絕對核心業(yè)務的車企,又或是上汽榮威這種靠自己推出新能源爆款車的車企,目前自主品牌與外資品牌選擇共生的仍占大多數(shù)。眾泰今年上半年整體表現(xiàn)并不突出,但“不務正業(yè)”推出市場的多款A0級純電動車,卻勾起了福特的注意,看似格格不入的二者,實際上是各取所需。而在新能源車布局還是略顯薄弱的東風,與熟悉的朋友雷諾日產成立合資公司,與對方一起先把“坑”占了再說。

不過,業(yè)界還有更深一層的擔憂,素來在品牌力和產品力上有優(yōu)勢的外資品牌,成立合資企業(yè)后仍會奪走自主品牌們的話語權。王秉剛也表示,他最不愿意看到的一點是,當補貼結束真正市場化來臨的那一刻,國內的車企又像傳統(tǒng)汽車產業(yè)那樣只在做中低端的產品。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wǎng)

標簽:新能源汽車,環(huán)境保護,補貼,市場化,汽車工業(yè)協(xi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