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根據作者在2017年8月9日于中國能源網主辦的中國分布式能源國際論壇天然氣分論壇上演講的主要內容整理而成
天然氣是我國能源轉型過程中很重要、很現實的過渡能源,但要想發揮更大作用,需要全面降低成本,增強市場競爭力。
我國能源轉型框架
2014年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六次會議專門討論國家能源安全問題,習總書記提出“四個革命,一個合作”戰略思想。有關部門隨后抓緊制定了《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戰略(2016~2030)》。這個戰略今年正式對外公布,它覆蓋3個五年規劃的時間,并展望到2050年,這就是我國能源轉型的一個基本框架。
這個基本框架的內涵,就是要在技術創新、體制變革和國際合作方面取得進展和突破,能夠對供給側、對需求側都產生影響,通過優化供需結構,實現供需互動,向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系統轉型。
我國確立這個能源轉型框架,是基于國內、國際新的發展形勢做出的主動選擇。
從國內來看,第一是環保生態壓力。空氣質量不盡人意,很大程度跟能源消費利用方式有關。第二是能源安全問題。我國現在三分之二以上原油都需要進口,這跟美國歷史上最高的進口比例相當,去年絕對凈進口量也已超過美國,超過三分之一的天然氣也需要進口。不是多進口不可行,而是我們對國際油氣市場的影響力和駕馭能力還遠遠不足,存在隱憂。第三是利用粗放低效的問題。我國能源消耗大,一個重要原因是用能效率太差,用能強度太高。如果大規模提升能效,能源需求就會大大壓縮。第四是體制機制的問題。與能源相關的體制機制還不適應能源市場變化的需要。
從國際來看,可再生能源技術日新月異,更新換代非常快,成本下降很快,競爭力日益凸顯。美國頁巖油氣革命帶來巨大變化,對美國來說能源安全已經不再是問題,因此在考慮國際問題、處理地緣政治關系時更加游刃有余。
這些國內國際新形勢,決定了我國在能源領域需要在一個相對比較短的時期來做一些根本性的改變,這就是能源革命。稱之為革命,足以說明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天然氣是重要過渡能源
人類能源利用歷史上,從柴薪到煤炭、石油、天然氣、核能、可再生,是一個逐漸多元化、逐漸替代的過程。天然氣是相對清潔低碳的化石能源,其地位在上世紀逐漸提升,盡管目前從全球來看它的份額比煤炭和石油低,但未來應該還會提高,這個趨勢應該會延續一段時間。我國能源發展趨勢和全球一致,煤炭、石油份額趨于下降,天然氣和可再生能源等會逐步上升,但也有不一樣的地方,就是我國對煤炭的嚴重依賴。
有必要特別澄清一個概念,有的人認為天然氣會成為我國的主體能源。這是定位恐怕不準確,天然氣在我國也許永遠沒有機會成為主體能源。現在誰是主體能源?煤炭。天然氣現在消費占比6%多一點,到2020年就算10%,2030年就算15%;可再生能源等非化石能源2020年15%,2030年要做到20%;煤炭現在60%多,2030年降到50%,如果再降多一點到45%,甚至40%,也還是最大的。再往后,可再生等非化石清潔能源發展很可能比天然氣更快,更早上升為新的主體能源。所以在相當長時期內中國的主體能源肯定是煤炭,天然氣不是主體能源,但這并不否認天然氣還有很大發展空間。
未來能源系統中,哪種能源能做得更大,取決于兩方面因素:第一,能源本身的特性及其滿足人們需求的能力,也可以說成是競爭力。我們期望的能源特性有很多,可獲得性、穩定性、經濟性、環境友好性、規模性、靈活性、安全可控性等等。隨著時代的變化,人們會對能源特性提出新的要求和期待。第二,在約束條件下的選擇。約束條件可以是政策施加的,即可能有政策導向,限制人們的選擇。
預測天然氣未來,主要看天然氣特性和競爭力。環境友好性就是天然氣相比其他一些化石能源有更多機會的一個重要原因。總的來看,天然氣應該是我國向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系統轉型過程中一個很重要的、很現實的過渡能源。
天然氣的機遇與挑戰
從消費方面看,天然氣是有很多機遇的。我國近期出臺了很多有利政策,支持天然氣的發展。天然氣消費在2015年是增長低谷,2016年有所反彈,今年上半年重新回到兩位數增長。目前看,我國家庭和企業天然氣普及率還不夠高,工業燃料清潔化還有很大空間,交通領域、發電領域等也都大有可為。
但挑戰就是它的經濟性。現在大力推進“煤改氣”,推動消費增加,但難以持續,因為得靠補貼幫助。工業領域天然氣替代煤炭,有的靠的是強制約束。天然氣發電成本高于煤電,也很難競爭。如果沒有約束、沒有補貼,天然氣能自然替代煤炭嗎?很難。
目前看,天然氣應用效率最高、最有經濟性、最有前景的,就是天然氣分布式能源和多能互補。
從供應端來講,無論是常規氣還是頁巖氣、煤層氣,資源量都不少。國土資源部的數據表明,我國常規氣和非常規氣的探明率都非常低,處于早期和初期階段。我們要克服制度和技術的約束,把資源變成儲量,把儲量變成產量,而且是有成本競爭力的產量,這是最重要的。
同時,國際天然氣市場處于寬松時期,價格較低,要抓緊消除體制制約,讓更多天然氣能進口到國內市場來。
從體制方面看,我國正在推動油氣全產業鏈改革,目的是要減少體制約束,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還原石油天然氣的商品屬性。但推進改革過程中會遇到一系列問題,有待深入研究和論證,也需要勇氣和智慧去解決。
國際合作方面,近期擴大天然氣貿易存在機遇,另一個重大機遇是我國有條件發展成為亞洲天然氣定價中心。
我國天然氣市場規模大,僅次于美國和俄羅斯,而且成長空間大;氣源多,國產氣、進口氣都有,而且不局限于一個來源;品種多,常規氣、頁巖氣、煤層氣、煤制氣、生物氣都有;方式多,管道運輸和LNG(液化天然氣)船運車運都有;需求也多地化多樣化,并不集中在一個地區、一種消費形式。這都是得天獨厚的條件,在亞洲地區僅此一家,非常有助于建立一個全面競爭的市場結構,形成有公信力的市場價格。
但是,這需要配套的制度建設和基礎設施條件,如上下游充分開放和一個至少是適度競爭的管輸和儲氣市場。有人認為管道就應該是獨家壟斷,這種認識是不全面的。壟斷是有技術經濟條件的,壟斷的范圍和規模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壟斷還要區分自然壟斷和行政性授權壟斷。為什么美國的亨利港天然氣交易樞紐(HH)市場價格有公信力?因為它是市場競爭出來的。美國州際和州內管道相當于我國的長輸管道和省管道,都有競爭,而且只能輸送,不能買賣天然氣,儲氣庫運行模式也有多種類型。英國國家平衡點(NBP)價格也有公信力,也是競爭出來的。英國輸氣由一家公司經營,是由英國市場規模小決定的。我國市場規模大,幅員遼闊,不宜授權企業搞獨家壟斷,獨家壟斷就會有供給不足和成本過高的老毛病,靠監管解決不了問題,從長遠看也不是最佳模式。我國天然氣定價要有影響力,對亞洲國家產生吸引力,對投資者產生公信力,管網適度競爭很有必要。
總的說來,天然氣市場各個方面是機遇與挑戰并存,只有學術界、政府界、實業界一起努力,把體制成本、生產成本、貿易成本、消費成本降下來,天然氣才能有更大希望,才能在我國能源轉型中發揮更大作用。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