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澳大利亞“對話”網站10月19日報道,中國加入到了現已存在的國家或次國家級排放交易體系當中,其中包括歐盟、加拿大、美國、日本、韓國和新西蘭。今年晚些時候,當中國的國家碳排放市場啟動時,它將成為僅次于歐洲排放交易體系的全球第二大碳排放市場,而且中國市場終將超過歐洲市場。
正如世界銀行集團2016年關于碳定價現狀與趨勢報告所表明的,全球約有40個國家司法管轄區和超過20個城市、州和地區進行了碳定價,碳定價機制覆蓋的碳排放將占全球排放份額的四分之一。亞洲及其他地方的地區性碳排放市場的發展將給那些參與者帶來經濟上的好處。
中國的氣候領導力
2006年,當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時,加入行之有效的全球減排協議成為其必然的責任。
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氣候談判中,中國首次在國際上承認這一點,它宣布,將主動采取措施加強節能減排,承諾到2020年單位GDP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至45%。
2014年,中國和美國共同宣布了他們的國家目標,以助推第二年的巴黎峰會。中國提出了其碳排放強度下降目標,以2005年為基準年,在2030年單位GDP碳排放下降60%-65%,并在2030年前達到排放峰值。
報道稱,由于工業現代化和經濟增長放緩,再加上減少對煤的依賴的努力及其在建設再生能源(具體地說,太陽能和風能)方面的全球領導地位,中國似乎的確已實現了這一目標。
在歐洲的排放交易體系啟動十年后,2015年9月,中國在與美國達成的又一個聯合宣言中宣布,中國將在2017年建立國家碳市場。
中國的國家排放交易體系
自2013年以來,中國已建立了七個碳交易體系試點城市。這些次國家級的項目——在五個城市和二個省,包括北京、重慶、廣東、湖北、上海、深圳和天津———加在一起已覆蓋了中國2014年GDP的約26.7%。
它們采取了略有不同的市場布局,在溫室氣體的種類及工業領域的涵蓋等方面不同,在配額、驗證方法等方面也不一樣,還產生了七個不同的碳價格,從每噸2.5美元到22美元不等。
報道稱,基于這些試驗性措施,以及歐洲排放交易體系的經驗,新的國家市場在政策學習和體系開發等過程中將進一步采取行動。自2005年以來,歐洲排放交易體系已經歷了好幾個發展階段。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