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2+26”城市“一市一策”跟蹤研究工作交流會近日在北京召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8個工作組代表就駐點工作進展及成效和11月4~7日重污染天氣分析結果等進行了匯報討論。
會議首先傳達了環境保護部部長李干杰和副部長趙英民的批示,要求各工作組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認真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國務院決策部署,注意長遠結合,既要為地方制定科學合理的大氣污染防治長期改善方案,更要注重參與重污染天氣科學會商、成因分析和快速應對,提出有效的控制措施建議。
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簡稱“攻關中心”)成立之后,28個駐點工作組根據“包產到戶”的工作研究機制立即分赴京津冀及周邊“2+26”城市,在一線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工作開展以來,駐點科研團隊與地方政府在重污染天氣應對和大氣污染防治等方面工作形成了良性互動,發揮了其對地方環境管理的科技支撐作用。
截至目前,28個城市已經初步完成了2016年大氣污染源排放清單編制工作,目前正在進一步完善當中,攻關中心將持續推進該項工作,使排放清單為各城市大氣污染防控提供強有力技術支撐。按照要求,工作組將分析28個城市的大氣污染物來源解析。工作組根據《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細顆粒物膜采樣技術方案》已編制相關采樣、實驗室分析及數據編碼技術規定,10月15日已開始布點采樣,并搭建手工監測平臺及源解析業務化技術支持平臺,已建成17個組分站和11個在線源解析站,升級38個組分站,共109個采樣點。
針對11月4~7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污染過程,攻關中心及駐點工作組進行的分析評估認為:“2+26”城市采取應急措施后,主要污染物排放比例下降約20%~30%,其中工業限產減排貢獻最大,工業源SO2減排比例達到50%左右。峰值濃度相比以往較低,體現了應急聯動效果。硝酸鹽在PM2.5中占比最高,說明了在不利氣象條件下,區域內工業、柴油車及部分地區采暖等是主要原因。
下一步,駐點工作組將繼續加強科技攻關,研究大氣重污染成因,制定有針對性的治理大氣污染成套方案,為政府科學施策、精準施策提供技術支撐。
責任編輯: 曹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