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華盛頓東南約80公里的美國道明尼公司計劃在年底前開始生產液化天然氣(LNG)。與此同時,一條新的美國天然氣出口航線即將開通。
近年來,美國LNG行業開始利用“頁巖革命”帶來的低成本優勢快速發展,這條航線就是第一批LNG工廠的規劃之一。當天然氣冷卻至零下160攝氏度成為液態時可以用油輪運輸,這使得過去15年內美國天然氣產量飆升,并將其輸送至全球各地。
然而,看似繁榮蓬勃的LNG行業充滿了不確定性。在埃克森美孚和殼牌等公司的支持下,有20多家LNG工廠正待上市。美國政府正在大力推動天然氣出口來達到特朗普政府減少貿易逆差的目標,關鍵在于這些項目必須要先找到天然氣進口方。
除阿拉斯加州外生產的第一批美國LNG出口設備于2016年至2019年投產,切尼爾能源的SabinePass工廠于去年裝船發貨。如果這些設備全部投入使用,每天將出口90億立方英尺(約合2.5億立方米)的天然氣,約占美國產量12%。
由于美國和澳大利亞LNG的超額供應,在LNG市場上買方有優勢,并利用這一優勢壓低價格。
2013年,印度天然氣有限公司(Gail)成為CovePointLNG公司的進口商。近期在新德里召開的一次會議上,Gail公司董事長Tripathi表示要再次針對兩份合同進行重新談判。Gail是印度政府支持的天然氣進口合資企業,上個月公司與埃克森美孚就澳大利亞西北部大型項目壓低LNG價格談判成功。
近期在華盛頓舉行的北美天然氣論壇上,LNG出口國都在試圖找到進口方。盡管目前天然氣需求正穩步增長,供應趨于平穩,但市場可能會在本世紀初期至20年代中期收緊。一家新的工廠從建成到投入運營需要花費4年時間,如果客戶想在供應短缺的情況下確保LNG供應,就需要在2018年至2019年簽訂合同。
在成本方面,美國可以和其他任何地區的LNG競爭。美國的商業模式是建立在與亞洲和歐洲簽訂20年合同基礎之上的,這些簽署的合同既保證了收入,又使開發商為他們的項目提供資金。當這個行業開始繁榮時,買家和賣家進行點對點交易。隨著市場的發展,流動性越來越強,銷售也更加靈活。2000年,世界上只有5%的LNG采取現貨或者短期合約方式出售。然而,根據國際天然氣聯盟和IHSMarkit的數據,截至去年,這一比例上升至28%。
伯克利研究集團能源咨詢業務的主席ChristopherGoncalves表示,今天的市場對大多數LNG買家來說較為寬松。“因為目前短期和中期市場價格誘人,因此買家沒有太多動力回到長期合約市場。”
作為全球最大的LNG買家,日本Jera的負責人YujiKakimi上月對《金融時報》稱,LNG供應商需要提供更加合理的價格,同時更加靈活,否則“天然氣的黃金時代將永遠不會到來”。
伍德麥肯茲的弗蘭克·哈里斯表示,美國LNG項目的標準融資模式必須改變。在第一波美國LNG項目中,LNG的買方承擔了大部分風險。他表示:“第二波美國LNG天然氣生產應該由買方和賣方共擔風險。”很多未知因素導致了配置的風險,因此他表示,“第二波浪潮中境況不會完全一樣。”
目前,中國、印度和韓國是LNG的三大重要進口方。今年5月,美國總統特朗普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宣布了一項貿易協議。LNG公司期望從路易斯安那州向中國出口天然氣,這無異于釋放了一個信號,即兩國政府都希望美國向中國出口充沛的LNG。
這也提醒人們,政府在塑造天然氣需求方面扮演著關鍵角色。根據伯克利研究集團的數據,全球天然氣需求增長的一半以上將來自三個國家——中國、印度和韓國。在上述三個市場中,從煤炭發電轉向天然氣發電的政策將至關重要。
意大利Snam公司的CEOMarcoAlverà稱,中國是需求增長的“房間里的大象”(比喻體量巨大卻被忽略的事物)。他認為,減少當地污染將是未來支持天然氣需求發展的關鍵因素。
然而,作為發電燃料,從市場角度看,LNG很難和煤炭競爭。SempraLNG&Midstream的總裁OctavioSimoes表示,包括德國和荷蘭在內的一些歐洲企業的經驗表明,煤炭和可再生能源的結合替代也會沖擊天然氣供應,為發展LNG需制定政策減少碳排放。
(編譯自《金融時報》)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