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產業是環境保護的物質基礎和技術保障,是推進節能減排的重要支撐,近年來我國環保產業規模不斷擴大,供給能力逐步提高。但與發達國家成熟的環保產業相比,還存在產業集中度不高、進入門檻低、產業細分程度不夠等問題..。
新形勢下,環境質量管理涵蓋了
資源綜合利用、污染治理
及環保產業發展的全過程
新世紀以來,我國環保產業經歷了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過程,雖然產業發展中仍有諸多伴生問題和隱患,但總體來看成績不容小覷,市場前景廣闊、大有可為。隨著新《環境保護法》、“水十條”“大氣十條”“土十條”《“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等環境管制標準和規劃的出臺,國家對企業生產活動中的能源消耗及污染排放提出了更高標準和更嚴要求。新形勢下,環境質量管理涵蓋了資源綜合利用、污染治理及環保產業發展的全過程,刺激了生產企業對節能減排技術和環保設備革新的市場需求,從需求側為環保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市場。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資源配置逐漸優化,全要素生產率不斷提升,有力保障了環保產業的發展。
作者建議未來環保產業發展需統籌綠色、循環、低碳三大主題,并將其作為戰略指導思想和行動指南;統籌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動力,始終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統籌政府、企業、用戶三大主體,形成全社會共同推進環保產業發展大格局。
環保產業的基本成就
我國環保產業是典型的政策驅動型產業,受政策影響顯著,作為國民經濟新的支柱性產業,國家對環保產業發展重視程度不斷提升。國家在“十二五”規劃綱要中已將節能環保產業列入“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到2015年,節能環保總產值達到4.5億元。近兩年,環保政策出臺速度加快、周期縮短,涵蓋范圍廣泛,集中在環境污染防治、環境監測體系構建、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環保產業化及環境管理綜合化等方面。隨著公眾環境保護意識的不斷增強和環保工作力度持續加壓,各級政府不斷加大環保投入,近年來我國環保行業始終保持著穩定增長。
產業規模迅速擴大,供給能力不斷提高
我國環保產業的迅速發展主要體現在環保產業中從業企業的增加、產值的提高。
1996年,我國環保產業從業企業有8651個,年產值達300億元。如果說“九五”期間環保產業實現了從無到有的重大突破,那么“十五”期間環保產業的穩步攀升更是為后來產業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2005年,我國環保產業從業企業數量突破1.5萬個,年產值約3800億元。與2000年相比,從業企業數量增加48%,年產值則增加了近400%。“十一五”“十二五”期間,環境規制更強,環境標準更高,環境處罰更嚴,環保產業由此迎來發展的春天。
2011年,我國環保產業的從業企業已達3萬余家,從業人員近300萬人。2015年,我國環保產業收入達到約9600億元。“十二五”期間,全國工業總產值增加了近20%,環保產業總產值增加了4500億元,產值整整翻了一番,年均增長高達19%,增長速度遙遙領先于其他工業行業。
環保產業的飛速發展顯著增強了環保裝備和產品的供給能力,在除塵、煙氣脫硫、城鎮污水處理等領域已經形成世界規模最大的產業供給能力。水污染防治方面,截至2015年末,城市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達到13784萬立方米,比2014年末增長5.3%,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91.0%,提高了0.8%;大氣污染防治方面,2015年,新建投運火廠煙氣脫硫機組容量約0.53億千瓦,全國已投運火電廠煙氣脫硫機組容量約8.2億千瓦,占全國火電機組容量的82.8%,占全國煤電機組容量的92.8%。2015年,新建投運的火電廠煙氣脫硝機組容量約1.6億千瓦,已投運火電廠煙氣脫硝機組容量約8.5億千瓦,占全國火電機組容量的85.9%,占全國煤電機組容量的95.0%。
新常態下,通過發展健康的環保產業,不僅可以解決經濟發展中存在的高耗能、高排放問題,構建環境和經濟增長雙贏局面,推動人民群眾生活的環境質量改善,而且還可尋求一條有中國特色的、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增長之路,形成國民經濟新增長點。
產業結構逐漸優化,環境服務業占比實現趕超
環保產業包括環保裝備業和環境服務業兩個部分,環境服務是環境保護產業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狀況標志著國家環境保護發展的整體水平,也是環保產業成熟度的重要體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個環保產業市場的發育狀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迅猛發展,環境服務業正向深度和廣度推進,并成為國際競爭的一個新領域。發達國家環保裝備市場已經接近飽和,甚至存在供大于求現象,環境服務業占市場份額接近70%,環保裝備業的市場份額還在進一步萎縮,表現出明顯的成熟市場特征。與此相反,在我國環保產業發展初期,產品以水污染治理設備和空氣污染治理設備等環保裝備業為主,而環境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有些環境服務如設施運營、環境信息等才剛起步,有些服務如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等還沒有起步,有些服務如環境監測、環境影響評價等還屬于政府行政職能或事業職能,需向市場化的服務業轉化,因此我國環保服務市場還是不健全、不完善的。總體看來,環境服務業的規模和在環保產業中所占比例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偏小,滯后于環境保護工作對環境服務業的需求。
近些年來,我國環保產業結構發生了實質性變化,環境服務業呈現良好發展態勢,對環保產業發展的引領作用也得到進一步顯現。由于國家鼓勵發展第三方治理,環境污染治理設施運營社會化、市場化、專業化步伐進一步加快。2015年,全國環保裝備業的銷售收入約4700億元,占環保產業總銷售收入的49%,環境服務業的銷售收入約4900億元,占環保產業總銷售收入的51%,環境服務業產值比重首次超過環保裝備業,成為環保產業的主體。
值得關注的是,提供環保技術咨詢、環境監測領域、環境風險評價及環境規劃服務的大部分都是政府部門的事業單位或高校院所等科研單位及其改制公司,這些企事業單位和研究院所出色地解決了生產企業在產業環保化道路上的困惑。
綜合環境服務業憑借專業化的運營能力已成為拓寬環保產業涵蓋面、促進環保產業向更高層次發展的突破口。隨著政府采購服務在環境保護領域的逐步推廣,環境服務業對環保產業發展的引領作用日益凸顯。
產業技術不斷升級,
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在縮小
無論是水污染防治、大氣污染防治,還是土壤及地下水修復,甚至在整個大環保產業中,技術都是支撐產業發展的基礎。伴隨著陸續出臺的政策紅利,我國環保產業技術正全面升級,在城市污水處理和黑臭水體治理、大氣脫硫脫硝和土壤修復方面,基本上擁有自主的技術,且個別技術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對我國實現環境質量目標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術和設備支撐。
水污染治理方面,我國水污染防治技術比較成熟,A2O法、BAF法、SBR、氧化溝、厭氧接觸法、膜材料開發、膜生物反應器等各類生物處理技術和各類物理、化學和物化處理技術已廣泛應用于工程實踐。不過,部分特殊污染物處理技術、膜技術、紫外線消毒技術等部分關鍵技術及設備與國際先進水平仍有一定差距,部分高端產品尚依賴進口。
大氣污染治理方面,我國已經掌握了一些基本技術和工藝,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較大進展和突破。其中,袋式除塵器的應用已覆蓋到各工業領域,成為我國大氣污染控制,特別是PM2.5排放控制的主流除塵設備,而且電除塵設備已經出口到30多個國家。但我國市場上普遍使用的脫硝催化劑還主要依賴進口,煙氣脫硫技術的自主創新能力還需要進一步提升。
土壤與地下水修復方面,生物化學還原穩定化技術、土壤淋洗裝備、植物修復技術等已比較成熟,已廣泛應用于多個土壤、地下水修復工程。但在場地污染模擬與風險評估軟件、土壤地下水污染監測技術與設備等方面與先進國家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
固體廢物處理處置方面,我國已經掌握了固化法、高溫蒸煮、焚燒及堆肥和填埋等有效的處理處置手段,大型城市垃圾焚燒技術已實現國產化,垃圾填埋仍是我國垃圾處理的主導技術。在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處理方面總體上還處于探索和起步階段,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處置技術水平與發達國家尚有一段差距。
環境監測方面,我國自主研制的儀器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光譜類環境監測技術與儀器方面,與國外先進水平的差距在不斷縮小。我國生產的煙塵采樣器、煙氣采樣器、總懸浮微粒采樣器、油份測定儀、污水流量計等環境監測儀器已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國內市場上占有很大比例。不過,大型實驗室用的原子吸收、紫外可見分光光度儀、氣相色譜儀等監測儀器自動控制技術采用國產的程度較低,關鍵零部件尚依賴進口。
推動科技創新和科研成果應用,促進環保產業加快發展,積極參與國際環保產業競爭是未來我國環保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環保投資成為推動產業發展的主力,
有效提升產業的市場化
環保產業發展背后是更加嚴格的環境規制和逐年增加的環保投資,如果說前者是倒逼環保產業發展的強制性機制,那么后者就是催生環保產業發展的誘發性機制。與環境規制的強制性作用相比,環保投資對環保產業發展的影響范圍更廣、時間更長、力度更大。
近年來,我國環保產業的發展正是與政府、企業日益增長的環保投資密切相關。從“六五”到“七五”期間,我國的環保產業正處于起步階段,環保投資總額僅為646.42億元,占同期GDP的0.63%。從“八五”到“九五”期間,環保產業逐步進入發展期,環保投資總額達到4822.97億元,占同期GDP的0.84%,幾何階乘變化態勢明顯。從“十五”到“十一五”期間,環保投資總額也升至3萬億元,占同期GDP的1.35%。“十二五”期間,環保產業的發展提高到更高層次,環保投資突破5萬億元,而“十三五”期間,環保投資或可達到17萬億元。
大規模推進能源資源節約和環境污染治理派生出的資金需求,對環保技術、產品、裝備、服務等環保產業創造出巨大的市場需求,逐步培育發展起一個健全的環境保護產品、技術和服務產業的體系,催生了規模可觀的環保產業市場。
產業鏈逐步形成,
有效拉動和推動前后關聯產業發展
環保產業的發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受工業、農業、消費、投資、貿易、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經濟社會發展要素驅動的,同時也為經濟社會帶來了利好。
首先,環保產業能有效帶動經濟增長。從產業關聯性的角度看,環保產業的發展一方面會對那些向其供應產品或服務的產業或部門產生影響,另一方面也會對產業鏈前端的將環保產品和服務作為投入品或生產資料的產業產生影響。如環保產業每產出1萬元產品,需要直接投入石油及核燃料加工業652元,電子計算機制造業509元,金融業438元,汽車制造業342元,其他服務業239元,專用化學產品制造業206元,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170元,建筑業162元,儀器儀表制造業150元,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135元,這表明環保產業的發展需要較多的石油及核燃料加工業、電子計算機制造業、金融業的直接投入,同時也需要涂料、油墨、顏料及類似產品制造業等部門提供必要的相關服務,環保產業的發展對這些產業有著直接拉動作用。
再比如,環保產業每產出1萬元產品,會作為中間品投入到旅游業255元,投入到環境管理業108元,投入到公共設施管理業107元。可見,環保產業對這些產業有著不同程度的推動作用。其次,環保產業能夠創造就業崗位。環保產業的快速發展為社會提供了大量新增就業崗位,不論是環保裝備業,還是環保服務業,都具有顯著就業拉動作用。
研究表明,環保產業發展對全要素生產率(TFP)的提高具有顯著的正向因果效應,環保產業占GDP總額的百分比每增加1%,大約可以使TFP增長率提高14%,環保產業對TFP的這種正向影響主要體現在對技術進步的促進作用。
以上證明,環保產業產值貢獻度潛力巨大,拉動經濟增長前景廣闊,正在逐漸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柱之一,是我國實現未來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產業結構優化的有力支持。
環保產業的現存問題
盡管我國環保產業規模逐年擴大,結構漸漸優化,技術不斷升級,但與發達國家成熟的環保產業相比,還存在產業集中度不高、進入門檻低、產業細分不完備等問題。
產業集中度不高
據統計,全球最大的50家環保企業,其產值達865億美元,占全球市場份額的20%。與此相比,我國環保產業的集中度不高,專業化分工體系還不是很清晰,尚未形成完整順暢的產業鏈,企業規模小而分散,不能形成規模生產。目前,具有較強技術經濟實力和較高經營管理水平的大型環保企業數量占全國環保企業比重不足5%,且專業化程度低。
固定資產小于1500萬元的小型企業占85%以上,難以形成規模效益。由于大型環保企業集團較少,對資本、資金、技術及人力資源吸引力不夠,產業聚集性不強。絕大多數中小企業在較低的水平上重復建設,產業整體發展速度較慢。不僅如此,環保企業的技術參差不齊,魚龍混雜,一些小型企業無長遠發展定位,技術同質化嚴重,高附加值產品較少。
隨著我國環保產業持續發展,近幾年行業內的惡性競爭也時有發生,經常出現單價超低現象,這些超低價中標項目不僅損害了環保行業的健康發展,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秩序,也損害了企業自身的財務可持續性,導致產業整體發展速度放緩。
產業進入門檻低
環保產業發展初期,由于環保產品和服務的市場小,其產值和規模甚至抵不上一個大型企業。因此,即使當時的利潤比較高,但出于比較優勢的考慮,大型企業也不會進入環保市場。技術、設備落后的小企業則由于其資金投入少、經營方式靈活、技術易模仿、容易適應市場變化等特點,在環保產業發展初期野蠻進入。其中,有不少是鄉鎮企業,目前它們已經成為我國環保產業的主體,而那些科技水平較高的大型企業卻由于種種原因很難進入。
這樣的市場結構一經形成,就很難打破。隨著排放標準要求的不斷提高,治理技術正朝著高端化方向發展,不具備深厚技術基礎和技術發展潛力的企業,將難以在市場上擁有持續的競爭優勢,這也進一步影響到我國環保產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產業技術細分程度不夠
環保產業強調全產業鏈概念,即強調推進從產品銷售商向綜合服務商的轉化,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的解決方案,包括加大專業化工程成套總承包、運營服務業務,促進向產業鏈一體化的特許經營、BOT等全生命周期服務模式發展。現階段,具有綜合競爭優勢的大型專業性企業將脫穎而出,并會帶來更為激烈的市場競爭,將加速環保企業通過提高細分市場技術優勢確保市場份額。盡管隨著環保產業的發展,我國環境技術開發能力逐漸增強,環保產品國產化程度不斷提高,環境科研投入連年增加,但水體污染防治、大氣污染防治、固體廢物處置、土壤修復和環境監測、環境服務等方面與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技術水平不高,個別細分環保產業缺失待補等短板。
產業分布“親資本”
我國環保產業的空間分布與經濟發展水平基本保持一致,“一縱一橫”的特點明顯,“一縱”即主要集中于東部沿海地區,已初步形成了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三大主要產業聚集區,江蘇、浙江、廣東、山東、北京、上海等省市已成為我國環保產業具有引領和帶動作用的發展策源地;“一橫”即沿長江流域的中西部地區,主要包括重慶、四川、湖北、湖南等省(市),產業發展的增速明顯,正在逐步形成我國環保產業發展的“第二梯隊”。
環保產業的這種空間配置與我國資本要素的空間配置是基本重合的,充分體現出環保產業“親資本”的特點,其原因直觀簡單:任何產業的發展都是追逐資本的,沒有資本支撐,產業發展無從談起。但是產業可以因資本而分布,污染卻不是因資本而分布,環境保護的需求更不是因資本而分布。環保產業不同于一般產業,承擔著為公眾提供環境基本公共服務的責任,這就要求環保產業的空間配置不能是親資本的,而應當是均等化的。否則,環保產業勢必被作為追逐商業利潤的工具,喪失其公共品屬性。
進一步推動環保產業發展的建議
環保產業是以防治環境污染、改善生態環境、保護自然資源為目的的新興產業,在環保產業的發展道路上,就算走的再遠也必須牢記初心。
促進綠色發展,不忘治理污染的初心。保護生態環境要以環境質量改善優先,而不是追求產業利潤和經濟效益增長優先。過多強調環保產業的經濟利益導向,只會誤導企業,使其誤以為環保產業同一般產業一樣追求利潤最大化,進而出現環保企業違規排放的事件;也會誤導政府,使其誤以為環保產業可以快速帶來稅收,進而出現環保企業的野蠻進入,阻礙環保產業的健康發展。促進經濟發展、創造就業崗位、提高生產效率,這些都只是環保產業的利好,能否真正解決中國的環境污染問題才是評價環保產業發展狀況的標尺,才是指引環保產業未來走向的明燈,才是環保產業出發的起點。
不能忘記走過的路,就是不能忘記國際上發達國家環保產業經歷的成功與失敗,不能忘記我們自己在環保產業發展過程中曾經遇到的困難與挑戰。不難發現,發達國家環保產業發展的重心無不有著特定的歷史淵源和現實需求。美國的脫硫、脫氮技術世界領先,是因為二戰后迅猛發展的工業使得能源消耗激增,如何有效解決燃煤電廠帶來的大氣污染成為美國環保產業的核心。日本的除塵、垃圾處理技術全球一流,是因為國土面積有限,能否有效降低垃圾對空間的無效占用成為發展的前提。德國的水污染處理技術在國際上首屈一指,其發展也是源自20世紀中期以來萊茵河遭遇的嚴重污染事件。
可見,在資源有限的前提下,發展什么樣的環保產業其實并不難回答,能盡快解決中國大部分地區環境問題的環保產業是眾望所歸。以往,我們在發展環保產業時強調比較優勢,今后,發展環保產業還要強調比較優勢。不過,過去強調比較優勢是從供給角度出發,認為應當發展有一定生產基礎的環保技術;未來強調比較優勢是從需求角度出發,要發展能夠解決大部分地區面臨的共性環保問題的環保產業,這樣才能以逸待勞。
認識和尊重經濟、自然、社會三大規律
堅持不忘初心、繼往開來,就要認識和尊重經濟、自然、社會三大規律,牢記環保產業的基本取向,不斷提高科學性,這是開拓環保產業美好未來之綱。“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認識規律、尊重規律、運用規律,是推進環保工作的基本前提和現實基礎。
經濟社會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有其自身客觀性和規律性,違背規律,將難以持久。一方面要遵循經濟發展規律,利用環保企業的利潤最大化原則,向社會提供符合群眾環境需求的環保產品和服務。另一方面要充分考慮市場需求,強調生態服務的基本功能,保證環境基本公共服務的提供。
統籌綠色、循環、低碳三大主題
堅持不忘初心、繼往開來,就要統籌綠色、循環、低碳三大主題,作為戰略指導思想和行動指南,提高先導性,這是開拓環保產業美好未來之基。小康社會進程中,環境問題是短板,也是破窗。短板補不齊,再高的經濟發展水平也枉然;破窗補不上,再高的經濟增長速度也會打折扣。如何補齊環境短板,讓環境成為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環保產業是突破。一方面,只有政府有所為,切實承擔起提供環境基本公共服務的責任和使命,才能解決公共物品的供給問題,想群眾之所想,急企業所不及。另一方面,只有政府有所不為,讓市場辦環保,才能徹底調動經濟主體的積極性,充分利用市場對環保資源的配置作用,降低生產成本,提供數量更多、質量更優的環保產品和環境服務。
統籌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動力
堅持不忘初心,繼往開來,就要統籌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動力,始終不渝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提高持續性,這是開拓環保產業美好未來之本。如何檢驗人民的幸福是否實現,環保產業是標準。一方面,產品的環保化程度體現了人民群眾對綠色環保的需求,也反映出市場對環保需求的回應,當人民群眾逐漸將是否環保納入到消費的目標函數,綠色成為除價格外以影響消費者選擇的因素時,就是從需求方面拉動環保產業發展之日。另一方面,環保產業的發展程度也是檢驗環保供給是否充足的重要標準,只有環保產業繁榮了,形成消費乘數,才能徹底解決環保產品與服務的生產力問題。需要統籌改革、科技、文化三大驅動力,增強發展動力、成長活力、持續能力,充分發揮環保科研機構和企業的各自作用,集合企業、科研單位優勢,突破科研、生產的瓶頸,大力培育環境科技創新主體,促進科技成果資本化、產業化,提升科技成果轉化率。
統籌政府、企業、用戶三大主體
堅持不忘初心,繼往開來,就要統籌政府、企業、用戶三大主體,堅持過去的基本經驗,提高積極性,這是開拓環保產業美好未來之要。環保產業作為一種朝陽產業,是時代的呼喚,更是歷史的必然。推動科技創新和科研成果應用,促進環保產業加快發展,積極參與國際環保產業競爭是未來我國環保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如何快馬加鞭趕上發達國家環保產業發展的列車,基本經驗就是要加快先進環保技術的研發、加快重點環保產品的推廣、加快環保服務體系的完善、加快高端環保人員的培養、加快環保企業創新主體的確定、加快環保機制體制的改革。要堅持協調協同,善于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能動性、創造性,集聚促進環保產業發展的正能量,形成全社會共同推進環保產業發展大格局。政府部門應更加注重發揮在社會管理和公共事務中的職能作用,負責具體的統籌管理、組織協調和任務部署,包括建立健全政策法規,完善公共服務制度,推進管理體制改革等。
統籌調節、積累、創新三大機制
堅持不忘初心、繼往開來,就要統籌調節、積累、創新三大機制,堅定不移乘勢創新,提高全局性,這是開拓環保產業美好未來之道。要樹立系統思維,從全過程入手,構建“調節、積累、創新”同步進行的環境管理鏈條,系統推進各方面工作,采取更多硬措施啃下“硬骨頭”。具體到環保產業,創新機制體制就是創新環保產業的投融資機制,充分利用PPP、綠色信貸、綠色證券、綠色保險、綠色基金、綠色銀行、融資擔保、環境產權交易、環保彩票等多種創新模式,形成一個綠色、多元、市場化的環保產業投融資機制;就是通過轉變政府職能,構筑完善的政策法規支撐體系,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發揮政府規劃引導、政策激勵和市場調控的作用,營造促進環保產業發展的政策環境;就是充分利用行業協會等組織在環保產業發展中的作用,引導小企業理性進入和退出環保產業,整合產業資源,守住產業進入門檻,提高行業集中度,發展健康有序的環保產業。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