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不斷走高的LNG價格,國家發改委要求11個地區在昨日召開LNG價格法規政策提醒告誡會,告誡各LNG企業和相關社會組織要維護行業秩序,不得惡意哄抬價格,不得價格欺詐,不得相互串通,操縱市場價額,不得濫用市場支配地位,不得達成壟斷協議,不得實施其他任何形式的價格違法行為和價格壟斷行為。另外,中海油浙江銷售公司發《關于穩定華東地區市場價格秩序的提醒函》,響應國家發改委告誡會通知。
相關鏈接:LNG月漲54%,發改委召開告誡會
隨著今冬供暖季的來臨,各地天然氣告急的消息屢見報端。
湖北日報消息,該省天然氣從11月22日起就開始吃緊。此前寧夏、陜西等地也傳出類似消息,陜西日報消息,該省冬季采暖期天然氣需求量增大,供需缺口擴大,天然氣保供壓力較大。
供應缺口導致價格上升,最直接的是液化天然氣價格。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11月21日到30日,24個省(區、市)液化天然氣(LND)價格是每噸5636.7元,比上期漲幅為28.3%,如果相比9月的同期價格,漲幅則到了60.2%。
為此,近期國家發改委發出通知,統一部署相關省區市價格主管部門立即召開液化天然氣價格法規政策提醒告誡會,提醒告誡轄區內各液化天然氣生產流通企業和相關社會組織,加強價格自律,規范價格行為。
參加上述會議的涉及到液化天然氣主產區企業、進口液化天然氣主要接收站企業,以及液化天然氣主銷區企業。
廈門大學能源經濟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林伯強指出,短期液化天然氣價格上漲快,與河北等地煤改氣取暖等有關。但是這應該是局部緊張,兩三周應該可以解決問題。
液化天然氣價格兩個月狂漲60%
天然氣供應緊張導致價格上漲目前在很多領域都有所體現,漲幅最大的是液化天然氣。以湖北為例,武漢天然氣有限公司已經發出通知,近期全國范圍內出現用氣緊張,該公司已啟動冬季保供應急預案,如情況進一步加劇,將對工商企業采取限量、限時和停供措施,全力保障民生用氣需求。
11月28日,保定新奧燃氣有限公司向各用戶單位發布消息指出,中石油天然氣銷售北方分公司已經通知,自10月21日起,天然氣供應資源將無增量。河北省發改委決定啟動全省天然氣需求側管理機制,于11月28日零時起進入全省天然氣供應橙色預警。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8月21-30日全國液化天然氣價格是每噸3129.1元,9月同期價格為3519元,10月為4337.4元,11月為5636.7元。按此看,11月液化天然氣價格比8月漲幅高達80%,比9月上漲60%,比10月上漲30%左右。
為什么液化天然氣價格上漲如此之快?因為居民用天然氣和工商業用天然氣不能亂漲價,但是液化天然氣作為補充,走的是市場拍賣價格,所以漲得快。各地在加快煤改氣治理,越往下往往會層層加碼,這樣減少了用煤,但是天然氣需求增加,實際配套供應需要跟上。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隨著“煤改氣”等工程的推進,天然氣需求旺盛,今年以來產量一直保持快速增長。10月份,天然氣產量124.1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5.4%;進口天然氣581萬噸,同比增長52.1%,增速比9月份加快48.2個百分點。
金聯創天然氣市場分析師苗瑩瑩指出,總體來看,中國天然氣需求的增速大于天然氣供應的速度。國家從2016年開始對煤改氣、氣化農村、煤供暖改為天然氣供暖,各方面對天然氣的用量明顯提升,所以天然氣的整體消費量增長非常快,但是整個供應沒有跟上消費的發展速度,導致了供不應求的局面。
發改委開告誡會平抑價格
面對液化天然氣價格快速上漲的情況,國家發改委要求11個地區在12月4日召開液化天然氣價格法規政策提醒告誡會,并報送發改委價監局。
這些地區包括陜西、內蒙古、寧夏、新疆、山西、四川、山東、遼寧、江蘇、北京、河北。參會人員包括主要的液化生產氣主產區企業,相關協會等,以及液化天然氣主要接收站銷售企業和協會,液化天然氣主銷區企業和相關協會。
發改委提醒告誡各液化天然氣企業和相關社會組織要維護行業秩序,不得惡意哄抬價格,不得價格欺詐,不得相互串通,操縱市場價額,不得濫用市場支配地位,不得達成壟斷協議,不得實施其他任何形式的價格違法行為和價格壟斷行為。
一位燃氣行業專家指出,目前市場整體并不缺天然氣,出現價格高且市場偏緊的情況,是有企業認為過去天然氣價格銷售太低,通過該方式可謀求更大利益。“說到底就是上游企業希望提高價格,下游企業希望買便宜的氣,雙方訴求不一致。”這位人士說。
根據了解,今年涉及到煤改氣的京津冀地區有約200萬戶,加上山東、陜西等地煤改氣的情況,實際全國可能有幾百萬戶。根據國家政策,在冬季天然氣消費旺季,非居民用天然氣基準門站價格可以浮動20%以內。
苗瑩瑩認為,這次告誡會并未給天然氣價格做出一個實際的限制,沒有規定最低價格和最高價格,只是起到提醒告誡的作用,下一步還是要解決供需的矛盾,加大天然氣供氣能力建設。
另外,中海油浙江銷售公司發《關于穩定華東地區市場價格秩序的提醒函》,響應國家發改委告誡會通知。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