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未來五年全球天然氣供應持續寬松,多元化氣源是需求增長基礎
伴隨著勘探技術的突破、新氣田的發現以及深海勘探開發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全球天然氣探明儲量持續增加。根據數據顯示,2016年全球天然氣探明儲量達到186.57萬億立方米。其中,北美地區天然氣探明儲量為11.13萬億立方米,中南美地區天然氣探明儲量為7.59萬億立方米,歐洲及歐亞大陸地區天然氣探明儲量為56.69萬億立方米,中東地區天然氣探明儲量為79.38萬億立方米,非洲地區天然氣探明儲量為14.25萬億立方米,亞太地區天然氣探明儲量為17.54萬億立方米。
全球天然氣儲量分布(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相關報告:智研咨詢發布的《2018-2024年中國天然氣開采市場專項調研及全景評估報告》
全球天然氣可采儲量前五(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世界第一大液化天然氣出口國卡塔爾在今年7月份宣布將提高30%天然氣產能,計劃2024年增產到1億噸/年,相當于年均增長約160億立方米。伊朗國家天然氣公司也表示將在2020年將天然氣出口量提升到700億立方米,相當于從2016年到2020年出口量增長6倍。
全球天然氣供應相對寬松(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全球相對寬松的供應格局,有利于我國天然氣氣源的多元化發展,這也是保障天然氣需求增長的必要條件。到2020年我國天然氣供應能力達到4000億立方米,力爭達到4200億立方米?!赌茉窗l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進一步提出,到2020年國產常規氣達到1850億立方米,頁巖氣產量力爭超過300億立方米,煤層氣產量力爭達到300億立方米,并積極穩妥地實施煤制氣示范工程。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進口管道氣380億立方米,進口液化天然氣343立方米,從主要進口國土庫曼斯坦進口量1728.4萬噸,從澳大利亞進口1197.7萬噸,從卡塔爾進口496.6萬噸。2016年我國天然氣自產量1368億立方米,其中川渝、鄂爾多斯、塔里木和海域四大常規天然氣產區產量總為1115.9億立方米。非常規天然氣增長迅速,頁巖氣產量78.8億立方米,同比增速72%;煤層氣地面抽采量約45億立方米,較2015年略有增長;煤制天然氣21.6億立方米,同比增速15%。“十三五”規劃計劃國內產量增長至2070億方,相當于2016-2020新增產量約700億立方米。
我國天然氣進口量構成(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我國天然氣主要進口國占比(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液化天然氣貿易靈活,進口量預計保持高速增長
按運輸方式的不同,天然氣一般包括三種形式:管道天然氣(PNG)呈氣態、液化天然氣(LNG)和壓縮天然氣(CNG),進口氣源主要包含PNG和LNG,終端分銷環節則包含PNG、LNG和CNG三種形式。管道天然氣進口中,天然氣管道建設是關鍵。管道建設周期較長,建成后運輸量有限制,這也是管道天然氣進口量受基礎設施建設限制的主要原因。我國目前規劃了三條管道天然氣進口主要通道,分別是從中亞進入新疆運輸至東部地區,從緬甸進入云南運輸至川渝地區,從俄羅斯進入黑龍江再向南運輸。但由于現有天然氣管網、LNG接收站、儲氣庫等基礎設施不足,進口管道設計運輸能力遠未充分利用,以中緬管道為例,2016年進口總量40.9億m³,僅達到設計能力120億m³/年的1/3。相比之下,液化天然氣進口依賴在沿海地區建設液化天然氣接收站,通過接收站完成卸貨、儲存、配送等功能。接收站的建設相對管道建設周期較短,而液化天然氣船運的可變成本也更大,因此受價格、供應等因素影響的彈性更大,短期增長也更快。
管道天然氣進口量及同比(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液化天然氣進口量及同比(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我國從2006年開始連續、大規模地進口液化天然氣,從2010年開始進口管道天然氣。在2014-2015年油價下跌前,兩種形式的進口都經歷了迅猛的增長。受油價下跌影響,天然氣相對價格優勢降低,天然氣進口增速放緩。2016年油價回升后,液化天然氣進口量迅速“補漲”到343億立方米,同比增長31%,而去年同期管道氣進口量增速僅6%,液化氣展現出了巨大的增長彈性。據數據,2017年1-8月液化天然氣進口量309.2億立方米,同比增長35%,全年液化氣進口量將達到463.8億立方米,全年增速35%,考慮冬季煤改氣消費增長、國內氣源緊缺,液化氣全年進口量增速可能超過35%。
我國液化天然氣消費高速增長(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我國液化天然氣進口量及占比(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受運輸成本的影響,中國的液化天然氣進口主要集中在亞太地區。2016年國內液化天然氣接受能力38.8萬噸,“照付不議”的長期協議進口量35.05萬噸,長期協議的價格一般為離岸價,承運主要由業主負責,因此目前我國進口量主要還是集中在距離較近的亞太地區。
我國主要液化天然氣進口國情況(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我國主要液化天然氣進口國占比(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