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氣源不足,一些地方的液化天然氣工廠平均開工率已經降到不足5成。而且,限氣已經蔓延到居民用氣,城市燃氣公司不得不采購液化天然氣來完成保供應任務。當下很多地方遭遇的天然氣供應困局,是民間消費量爆發式增長、天然氣設備建設滯后以及能源結構供應單一共同導致的結果。
近些日子以來,天然氣和LNG市場熱鬧非凡。LNG價格不斷上漲,并不斷刷新紀錄。
記者查閱發現,近幾個月液化天然氣漲勢迅猛,9月份價格僅為3600元/噸,到11月3日全國標桿價格為4915元/噸。而到了12月1日,以LNG為例,掛牌價創出9400元/噸的歷史新高,各地LNG均價也紛紛突破7000元/噸。
與此同時,天然氣出現供應緊張問題。據山東省內媒體報道,11月下旬,山東省多地出現了天然氣供應不足的情況,聊城、泰安、濟寧、德州、濱州等地居民遭遇停氣或氣壓不足等情況;
另外,河北省發改委已經啟動全省天然氣需求側管理機制,于11月28日零時起進入全省天然氣供應橙色預警。這意味著河北省天然氣供應已處于嚴重緊張狀態。
相關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均表示,供應不足直接導致價格瘋漲。目前,調控和穩定價格,確保迎峰過冬期間的天然氣充足供應,是當務之急。
供求關系致漲價“從9月份到現在,漲了一倍都不止,根本就沒料到。”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說道。
事實上,每年冬季受供需關系影響,天然氣供應相對短缺或輕度緊張,價格也會有所上漲,但是今年的漲勢,實在太猛。
“今年北方多地"煤改氣"工作的落實與實施,進入冬季供暖季,天然氣供應缺口加大,致使天然氣價格瘋漲。”廈門大學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指出。
據悉,《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提到,加快散煤污染綜合治理。全面完成以電代煤、以氣代煤任務。2017年10月底前,“2+26”城市完成以電代煤、以氣代煤300萬戶以上。
進入供暖季以來,京津冀晉魯等地區分別出現了程度不同的天然氣供應緊張情況。根據供需預測,今年供暖季天然氣供應總缺口為105億立方米。同時,各地也提高了價格。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咨詢中心專家左前明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說道,客觀上供需導致價格問題。但是,根本上是在環保高壓下,“煤改氣”政策的一刀切,而這項政策在推進到基層和執行鏈條上的某些環節出了問題。
現在才剛剛進入冬季,最冷的時候還未到來,就已經出現天然氣供應緊張。尤其是河北省,地處京津冀地區,環保要求較高,因此河北省政府對“煤改氣”的落實和實施力度較大。
然而,氣源沒有充分保障,該省天然氣供應進入橙色預警狀態。據悉,二級橙色預警僅次于最高預警,為嚴重緊張狀態預警,全省供需缺口達10%-20%,并對經濟社會正常運行產生較大影響。
“供應緊張直接導致價格瘋漲。一方面國內氣源不充足,另一方面國外天然氣進入中國的渠道被壟斷,在推行"煤改氣"的過程中,加劇了天然氣供應緊張的狀態。”韓曉平說道。
對于天然氣價格大漲,國家能源局原副局長的張玉清近日表示,是由于天然氣產業發展過程中估計不足:一是對今年形勢估計不足,二是天然氣儲備建設嚴重滯后,后者是主要原因。
“地下儲氣庫建設滯后,導致氣源充足時儲備量少,而且目前地下儲氣庫未被合理利用。也就是夏天存氣不足,冬天沒氣用,供應必然緊張。”韓曉平說道。
另外,林伯強提到,上游企業為保證民生用氣,對非民用氣使用量進行限制,被限企業選擇購買高價氣,也推動了今冬天然氣漲價。
先保民生也存隱憂
各地“煤改氣”陸續完成,藍天保衛戰見效了。今年入冬以來,華北地區迄今未出現長時間嚴重霧霾天氣,受訪人士表示與“煤改氣”和“煤改電”的大力推進有關。
但是,韓曉平指出,“煤改電”用戶目前平穩運行,而“煤改氣”則是“改造完成了,氣卻供應不上了,價格還在瘋漲。”
近日,為防范液化天然氣價格異常波動,確保迎峰度冬期間液化天然氣市場價格基本穩定,12月1日,國家發改委發出通知,統一部署相關省區市價格主管部門立即召開液化天然氣價格法規政策提醒告誡會,提醒告誡轄區內各液化天然氣生產流通企業和相關社會組織,加強價格自律,規范價格行為。否則價格主管部門將依據《價格法》、《反壟斷法》相關規定嚴肅查處。
林伯強認為,發改委發布的該條通知對于穩定天然氣價格,保證供應能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相較于工業用氣,民用天然氣用量較小,可以優先保證居民使用。其次,在國家宏觀調控下,短時間內,天然氣價格瘋漲和供應緊張可以有所控制。
事實上,河北、山東、四川等多地按照“保民生,停工業”的原則,關停工業用戶生產用氣。
“供應緊張,為了保民用,停工業用氣可以實現。”韓曉平說道。但他也指出,工業企業是在響應國家號召下進行“煤改氣”,改造完成后氣源沒有保證。訂單無法完成,可能會損傷商業信譽。而要想完成訂單任務,就不得不去市場上買高價天然氣,實際上還是很難解決問題。
“我們也需要反思:政府推行"煤改氣"改革時,還需要積極關注供給側。”林伯強強調,最近幾年,氣源一直穩定甚至處于過剩狀態,也使得在天然氣供應方面考慮較少。去年天然氣需求增長7%,而今年需求增長在15%左右。那么,供應也就需要跟得上。
我國是一個富煤、貧油、少氣的國家。林伯強認為,單純看民用氣,用量是有限的,國內天然氣市場有能力滿足目前的供應,但前提是短時間不能增加太快,基礎設施建設還需要時間。
“這暴露出一個根本問題,就是油氣體制改革滯后。”韓曉平說道,上半年才推出這個改革,沒有真正解決問題。“以電代煤”落實得較好,而“以氣代煤”出現了問題,上下游都沒能夠保障供應,所以我們還需要重新考量油氣體制改革這項改革。
長遠之計:加強基建價格市場化“煤改氣”,對于天然氣市場而言,顯然是最好的機遇,但也有最大的挑戰。
“國內的天然氣"氣荒"在近五年內難以解決。”中國石油(601857,股吧)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高級經濟師徐博近日表示,按照目前中國天然氣消費量大約2300億立方米計算,有效工作氣量必須增至230億立方米,才可以實現保供。
這也就是說,今年“煤改氣”導致的以氣代煤天然氣需要量近200億立方米。據徐博預測,在2030年左右我國天然氣消費量要到5500億甚至6200億立方米。
韓曉平認為,長遠來看,要加大管道、LNG接收站、儲氣等基礎設施的建設與投入。
林伯強說道,對于政府而言,首先要保證氣源。在推行“煤改氣”的同時,還要保證足夠的氣源。其次,適當加大補貼力度,調動企業的積極性,也保證居民有支付能力。對于企業,配合政府的政策,完善配套設施。
“天然氣的問題就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而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就是因為改革不到位。”韓曉平說道。
韓曉平認為,加快機制體制改革,各環節市場化,鼓勵更多主體參與天然氣開采和進口,通過增加競爭降低成本,構成有效競爭的市場結構和市場體系,進而形成由市場決定的價格機制,最終促進天然氣的普及利用。
另外,今年5月,中美經濟合作百日計劃涉及天然氣貿易的事宜也備受關注,業內人士表示,中美天然氣貿易加強合作,有利于增加國內天然氣來源多元化,保障我國天然氣缺口被填補。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