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北方多地拉響“氣荒”警報。據媒體報道,山西、河北等一些地區,實施“煤改氣”后,老百姓不再燒散煤,但天然氣又不能及時供應,導致一些家庭、學校、醫院無法供暖,引起社會關注。
此輪“氣荒”從何而來?我國天然氣供應形勢如何?居民用氣能否得到保障?近日,《工人日報》記者就此進行了調查采訪。
陡增的用氣需求從哪里來?
今年是國家《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目標年份,各地紛紛加大“煤改氣”力度。北京、天津、石家莊等地就“煤改氣”規定了量化指標,京津冀地區有超過300萬用戶拆掉了燃煤鍋爐,裝上了燃氣。然而,部分地方政府“煤改氣”的數量規模早已超過了量化指標。
僅河北一省,今年就增加了200萬戶左右的城鄉冬季燃氣采暖用戶,冬季采暖用氣需求增加20億立方米左右。
記者從中石油獲悉,今年,中石油把天然氣供應增量的四分之三劃撥給北方公司,北方公司又把其中的三分之二劃撥給河北。
“計劃之內的‘煤改氣’,基本可以得到保障。畢竟保供原則的第一條是保民生。”中石油有關負責人表示。
然而,一些計劃外的“煤改氣”增量突然冒出來,打了今冬天然氣保供一個措手不及。以山東為例,“煤改氣”用戶今年一下子多出來50萬戶,并未在計劃之內。“資源在哪里?由誰來供應?怎么供應?一下子就成了問題。”
除了“爆棚”的“煤改氣”,工業用戶對天然氣的胃口也在迅速攀升,部分地區出現工業用戶跟居民用戶“爭氣”的現象。
“幾乎所有的用氣行業和企業,需求量都在大幅增長。”有關人士向記者表示,天然氣使用主要集中在城市燃氣、發電、化工和工礦企業四個領域,其需求增幅均超過20%。其中,城市燃氣行業,同比增長13%;發電行業,同比增長28%;化肥化工,同比增長25%;工礦企業,同比增長21%。
天然氣供應缺口有多大?
113億立方米!這是根據三大石油公司上報數據測算出的今冬全國天然氣總缺口。2021年,缺口將超過300億立方米,屆時,用氣高峰時段每天的缺口可能就達到2億立方米。
入冬以來,各地、各用氣行業都喊“缺氣”,都在“要氣”。甚至連新疆、四川、青海、陜西這些守著“大氣盆”的西部地區都在喊“氣不夠用”。
這么大的缺口怎么補?面對火爆的國內天然氣市場,天然氣企業在大喜過望的同時,也在發愁。
目前,國內的氣田主要集中在塔里木、長慶、青海、川渝四大氣區,其總產量接近1000億立方米,產量增速已經接近極限。天然氣進口方面,中亞、中緬等跨國天然氣運輸管道,與大連、唐山和江蘇、深圳等沿海地區建成的多座大型LNG接收站,共同支撐起了500億立方米的進口量,其年均增幅接近50%,在全球主要天然氣進口國家中絕無僅有。
國家發改委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全國天然氣消費量預計超過2300億立方米,增量超過330億立方米,同比增幅達到17%。這個增量和增幅,相當前5年年均增量的2倍以上,刷新了我國天然氣消費增量的歷史。
據業內人士介紹,天然氣不同于其他能源,一是勘探開發周期長,短期內實現大幅增產的可能性極低;二是進口資源渠道有限,而且不可控性風險大;三是用氣存在季節差,每年的冬季是用氣高峰;四是儲運條件嚴格,嚴重依賴管道運輸,而且儲運設施設備建設周期長、投資大。“雖然我國還沒有爆發大面積的‘氣荒’,但‘氣荒’的壓力如影隨形。”
民生用氣如何得到保障?
“民生優先”一直是天然氣保供的首要原則。“‘壓非保民’,也就是壓減LNG工廠、化工化肥、電廠、工業等非居民用氣量,全力保居民用氣。”據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冬季保供已經啟動“極限模式”(即供氣企業滿負荷運轉),一些工業用戶隨時有可能被減少天然氣供應,甚至是“斷氣”。
記者了解到,中石油“四大氣區”正開足馬力,滿負荷生產,同時派出多個商貿團隊在全球范圍內搜尋可靠的LNG現貨資源,積極與資源國溝通,避免出現減供、停供等不確定性風險。中石化在川渝、華北等地的天然氣生產基地滿負荷生產,川氣東送、華北管網等滿負荷運行。中海油各大氣田也都是滿負荷生產,海外LNG貿易均滿檔期運行。
在天然氣生產企業開啟“極限模式”的同時,環保部也于今日宣布,已向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下發特急文件,提出堅持以保障群眾溫暖過冬為第一原則,“進入供暖季,凡屬(煤改氣、煤改電工程)沒有完工的項目或地方,繼續沿用過去的燃煤取暖方式或其他替代方式。”
據記者觀察,“年年保供,年年緊張”已成為我國天然氣冬季供應的常態。有業內人士表示,冬季保供之所以離不開“極限”“特急”,除了供需矛盾之外,主要原因在于我國天然氣調峰能力弱、儲氣設施建設滯后。
根據國際經驗,一旦天然氣對外依存度達到或超過30%,地下儲氣庫工作氣量就需要超過消費量的12%,而且國家整體儲氣能力要達到總供應量的20%~30%。
而在我國,目前儲氣設備設施基礎十分薄弱,除北京等天然氣利用比例較高的大型城市有一定的城市儲氣能力外,其他二三線城市幾乎沒有。
責任編輯: 曹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