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供暖季,天然氣供應異常緊張,輿論對缺氣的關注程度也前所未有。為了迎峰度冬,謹防北方氣溫下降用氣需求再增波及民生,目前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住房和建設部等部門,以及分別擔負上游氣源供應、下游日調峰保障責任的“三桶油”、城市燃氣商,再加上相關企業、地方政府有關部門,已經啟動了24小時應急值班制。
當下最緊迫的任務,是在上游氣源有可能進一步減少、非民用氣需求已經壓減和價格共識短期無法達成的情況下,暫時放下各自利益,聯手保供,共度時艱。
與此同時,對于一些偏頗的聲音,也有必要澄清。例如,有聲音認為,造成天然氣供應緊張的主要原因,是各地大規模推進“煤改氣”。事實上,這樣的說法有些過于想當然。
改造超計劃始料未及
以河北、河南、山東、山西涉及的“2+26”城市“煤改氣”用戶數量來看,原計劃改造300萬燃煤用戶,但由于在實際操作中河北的改造戶數超出計劃,從180萬戶增加到了250萬戶,四省的實際改造戶數可能超過了400萬戶,這是始料未及的情況。
不過,就算按照400萬“煤改氣”用戶計算的話,農村用氣量的占比也不足以影響大局。根據農村用氣特征,平均每戶日均使用天然氣10立方米左右,整個冬季天然氣用量也就50億立方米,在全國天然氣消費量的總盤子里占比其實很小。如果以2016年天然氣消費量為基礎的話,這部分增量僅占3%,并不構成天然氣供應緊張的主要原因。
今年“煤改氣”推動力度較大,地方政府推進速度較快,但是由于工程啟動較晚、施工進度滯后、壁掛爐設備短缺以及工程協調難度大等多種原因,造成“煤改氣”工程無法按期完成。
互相推諉不解決問題
應該看到的是,“煤改氣”政策跟國家“十三五”規劃目標是相匹配的。不可否認的是,“煤改氣”是天然氣消費量增速提升重要的推動力之一,也是落實天然氣的主體能源地位的體現。與此同時,“煤改氣”、“煤改電”也是通過對供暖的清潔化改造,實現大氣污染防治目標,實現能源轉型和農村生活方式轉變的重大舉措。
就大氣污染防治而言,12月11日,環保部通報了京津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2+26”城市空氣質量狀況,2017年10-11月,這些城市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了22.6%。從全年來看,北京市的PM2.5濃度已經較2013年同期下降了30%以上,“煤改氣”、“煤改電”的作用是可以看得見的。問題在于,能源供應清潔化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比如改造戶數失控的原因,改造目標和時間限定是否實事求是,是需要在打完這場保供硬仗之后認真總結反思的,情緒化的發泄、互相推諉不僅解決不了問題,還對全行業、全社會有害。
緊缺的三大原因
回到這次有預期、有準備卻依然未能避免的天然氣緊缺,直接原因有如下幾個:
其一,天然氣行業經歷了超過兩年的低迷期,氣源供應不足,又面臨中亞陸上天然氣減量的壓力。根據天然氣發展規劃,到2020年我國天然氣消費量要達到3000億立方米,意味著年平均增幅要達到15%以上,而前兩年天然氣消費增速僅為7%左右,市場低迷,上游企業減少了勘探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并采用擴大工業和發電用戶直供的市場策略。為應對今年快速增長的消費需求,上游企業靠大量進口LNG以彌補國內供應不足。相關數據表明,今年前9個月中石油已完成本年度LNG長約采購的70%,冬季不足部分不得不從現貨市場采購。同時,來自中亞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三個國家的天然氣供應隨時存在減量的可能,可能進一步影響天然氣冬季供應。
其二,價格矛盾。目前,冬季保供采用“保量不保價”通過價格抑制不合理需求的管理方式。這一方式并不完全適用于以保障民生為對象的城市燃氣剛需用戶。城市燃氣企業以高價采購LNG,就采購量而言,尚無法滿足民用需求,還面臨價高無法順出的窘境。在天然氣價格改革還沒有到位情況下,拿工業用氣、電廠用氣全氣量來競拍,在天然氣供應緊張的形勢下,燃氣企業只有通過高價獲得增量氣,出于經濟效益的考慮,必然希望賣給工業、電廠、車用等用氣價格高的用戶,與目前保供要求的低價保民用是矛盾的,也意味著給有關政府部門協調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難,同時也與天然氣市場化改革的方向矛盾,對持續推進天然氣氣化工作也會造成影響。
其三,儲氣能力嚴重不足。其實,很多國家都存在冬季供暖用氣緊張的問題,我國尤其緊張的一大原因,是儲氣能力建設嚴重不足。2009年時還沒有競價機制,但是也出現了用氣緊張。從短期來看,供氣短缺是客觀存在的,必然是一部分人能用上、一部分人用不上,從以往各地采取的措施來看,包括“壓非保民”、“限制供氣”等,都是一些短期解決問題的措施。最終要解決問題,還是要增加儲氣能力建設。美國的儲氣能力占到其當年天然氣消費總量的20%,我國的儲氣能力不足4%。
下一步怎么做?
針對天然氣供應緊張的嚴峻形勢,有關各方已經行動起來。
國家層面,環保部已于12月4日向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下發《關于請做好散煤綜合治理確保群眾溫暖過冬工作的函》特急文件,提出堅持以保障群眾溫暖過冬為第一原則,進入采暖季,凡屬沒有完工的項目及地區,繼續沿用過去的燃煤取暖方式或其他替代方式;已經完工的項目及地方,必須確保氣源、電源穩定供應及價格穩定,在存在問題和矛盾的情況下,工業等領域用氣用電必須為民用讓路。
在企業層面,上游企業在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的統一指揮和協調下,中海油、中石油首次聯手保供。中石油利用其管網系統將供應華南的部分天然氣調配至北方,中海油則利用華南地區的海氣和LNG雙資源條件,通過廣東管網為中石油廣東地區用戶保供,進而實現全國保供。此外,中海油斥資1000萬美元租賃兩艘液化天然氣船(FSRU),兩艘船輪流在天津外海漂航,可隨時靠泊天津LNG接收站補充LNG供應,提升京津冀地區應急儲備和供應能力。
當下的天然氣供應緊張,整體看還是行業發展中的問題,也加倍暴露了天然氣體制改革和價格改革不相匹配的矛盾,以及中央政策與地方執行層面不銜接、不協調甚至矯枉過正的老問題。面對此次艱難保供,任何遺忘都是不負責任的,唯有直面體制機制的真問題,加快改革步伐,才能避免反復進入同一種局面、不斷發動巨大的社會資源去應急的狀況。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