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隨著中俄東線黑河—長嶺段11個點段同時打火開焊,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工程境內段全面加速建設。工程于2015年6月開工建設,將分期建設北段(黑河—長嶺)、中段(長嶺—永清)和南段(永清—上海),預計2019年10月北段投產,2020年底全線貫通。
中俄東線天然氣工程是中俄兩國領導人高度重視和推動下,加強全面能源合作伙伴關系、深化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又一重要成果,是中國石油服務“一帶一路”倡議、構建我國四大能源運輸通道的重大工程。2014年5月,中俄雙方簽署了總價值超過4000億美元、年供氣量380億立方米、期限長達30年的中俄東線天然氣購銷合同。
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工程起點位于黑龍江省黑河市的中俄邊境,途經黑龍江、吉林、內蒙古、遼寧、河北、天津、山東、江蘇、上海等9個省區市,終點為上海市,全長3371公里,是我國目前口徑最大、壓力最高的長距離天然氣輸送管道。這一工程對帶動我國鋼鐵冶煉、制管、裝備制造等基礎工業的發展將產生積極推動作用,也將有力推動國內氣田、管道、儲氣庫、天然氣利用項目等上中下游產業鏈協同發展。在實施工程的過程中,中國石油秉承“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努力將其建成促進經濟發展、服務環境改善、造福人民的示范工程。
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工程是中國石油管道建設的一張“創新名片”。這一工程是我國首條采用1422毫米超大口徑、X80高鋼級管材、12兆帕高壓力等級的世界上單管輸量最大的跨境長輸天然氣管道工程。管道沿線自然環境復雜,多年凍土、水網沼澤和林帶交替分布,冬季最低氣溫達零下40攝氏度,為管道建設帶來巨大的挑戰。為建設好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中國石油組織開展了1422毫米X80天然氣管道管材制造、管道斷裂控制、管道工程設計施工及裝備等一系列技術專題研究,形成了1422毫米X80管材制造、管道工程設計施工、閥門管件技術條件等13項技術標準。同時在國際上首次開展了X80、1422mm天然氣試驗介質的管道全尺寸爆破試驗,驗證了自主研制鋼管的安全可靠性。在北段試驗段建設期間,全體參建人員以全工序大流水作業為目標,累計投入12個自動焊機組,1492名參建人員,1164臺機具設備,全自動焊接率達到90%以上,工程線路采用低溫-30℃全自動焊接工藝,站場采用低溫-45℃焊接工藝,以及AUT、PAUTTOFD、DR及大功率射線無損檢測技術,取得技術實驗成果48項。
作為我國首條第三代油氣管道,本工程也是中國石油“智能管道”建設的試點工程,以“全數字化移交、全生命周期管理、全智能化運營”為目標,借助“移動端云計算大數據”和互聯網機組的“智能工地”建設,整合數據信息,搭建從監理到承包商、再到業主共享的全生命周期信息系統的智能綜合應用平臺,實現信息協同和流程協同,推進管道數據由零散分布向統一共享轉變、風險管控模式由被動向主動轉變、管道信息系統由孤立分散向融合互聯轉變,建成本質安全、高效運行的智能管道。
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工程也是中國石油管道建設的一張“綠色名片”。中國石油嚴格落實國家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堅持做到環保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的“三同時”制度要求,強化工程設計、施工過程中的環境保護管控措施。設計階段優化路由、合理選線,管道沿線盡量繞避各類生態保護區、水源保護區,穿越林區路由順直、減少林木砍伐,盡可能不占或少占良田等;實施階段成立環境管理工作組織,建立健康安全環境管理體系,監督和管理工程沿線環保措施的制定及落實;施工期間主動服從和積極配合政府部門的檢查和指導,加強對動、植物的保護和水源、河流、自然保護區等環境敏感目標的管控,確保建成安全、環保、綠色工程。
中俄東線天然氣的引進對提升我國清潔能源供應量,優化能源結構,實現節能減排,改善大氣環境,治理空氣霧霾,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實現社會經濟科持續發展,都將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每年引進380億立方米清潔優質的天然氣。與燃煤相比,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6378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182萬噸、減少氮氧化物排放量46萬噸、減少粉塵排放量84萬噸,將有效緩解東北地區天然氣短缺局面,改善京津冀地區空氣狀況,促進長江三角洲地區的能源結構調整。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