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能源棗礦集團柴里煤礦作為一個已有53年開采歷史的老礦,面對礦老人多攤子大、資源瀕臨枯竭、采場接續頻繁、市場行情復雜多變的嚴峻形勢,對比歷史同期在產量不是最多、煤價不是最高、煤質不是最好的情況下,實現了企業營業收入、利潤、人均收入“三個歷史性的突破”。究竟用了什么“神奇之術”保持老礦的狀態不老、發展的步伐不緩?筆者對該礦經營管控工作進行了調查。
能省的環節再省點
“人們常說:‘吃不窮,穿不窮,算計不到就受窮’。這句話不僅可以用來形容老百姓過日子,同樣也可以用在企業管理上。”該礦圍繞棗礦集團“六位一體”管控目標,全面實施預算管理,推行“雙模塊”降本機制,在系統降本、科技降本、管控降本上精準發力,收入成本費用率比集團公司考核指標下降2.5個百分點。
“降本大頭在一線,關鍵靠技術。”這是該礦礦長李文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圍繞系統降本,科學優化采場布局和工作面設計,持續推進生產系統“瘦身”。今年以來,累計封閉閑置巷道3330米,減少巷道掘進260米,節約費用支出260余萬元,回收軌道等物資價值180余萬元;收縮回撤袁堂井井下生產系統,回收、調劑各類物資價值800余萬元。
“省下就是賺的,我們堅持‘廢舊物資一兩不賣’,扎實推動閑置廢舊物資‘再上崗’,累計完成修舊利廢價值2200萬元。”副礦長楊位棟介紹。
該礦堅持抓大不放小,深入踐行“六零”管理理念,積極盤活閑置物資資源,深入開展系統和人工雙重利庫活動,累計調劑利用積壓物資510萬元。同時,深挖廢舊物資“含金量”,建立修舊利廢任務清單,有效發揮地面“八大加工基地”和井下物資集散地的作用,通過對廢舊物資“大改小、長截短、寬變窄”回復再用,下腳料轉到礦鑄造廠鑄成各類配件,實現了“變廢為寶”。
創效的地方多掙點
“柴里煤礦已有53年開采歷史,煤炭資源瀕臨枯竭,資源是我們賴以生存的保障。”生產副礦長顧洪利深有感觸地說,“粒米成籮,滴水成河。對于一個煤炭資源型企業來講,確保‘顆粒歸倉’是必然選擇”。該礦大力推進找煤擴量工作舉措,優化工作面設計,堅持精采細采、應采盡采,積極回收邊角煤、斷層煤柱等資源,工作面綜合回收率達93%以上,真正做到了煤炭資源“吃干榨凈”。
該礦還立足采場,對接市場,建立產銷協同辦公室和產銷協同基地“兩大平臺”,持續放大產銷協同創效潛能,不斷推動礦井由銷售煤炭向經營煤炭的根本轉變。強化井下過斷層預分析、工作面配采、井下煤矸分運、多輪循環放煤、井下增加煤矸分離系統等源頭管控舉措,實現提質增收5000萬元;實施井上洗煤廠重介系統進行擴容改造,實現原煤全部入洗,實現精煤創效4000萬元。
與此同時,該礦不斷優化客戶結構,在鞏固老客戶的基礎上,積極開發新客戶,實現了精煤產銷兩旺和礦井經濟效益最大化。
享受的政策抓實點
近期,筆者在該礦政策研究辦公室翻開了政策創效工作總結,一組組耀眼的數據映入眼簾,“減征資源稅1475.85萬元、減免企業所得稅413.6萬元……,全年累計政策“淘金”1.06億元,完成了全年目標的170%。”
立足礦老攤子大的實際,該礦把政策創效作為一個重要課題,加大上級政策的研討和應用,累計梳理出32項與礦井發展相關政策信息,研究制定了衰竭期礦井資源稅減免等20個創效課題,并創新推行選題立項數據化、項目實施流程化、管理考核表格化、效果展示排版化、閉合管理常態化政策創效“五化”管理法,推進了政策創效工作縱深開展。
“利用政策創效,關鍵要把政策吃透用好,我們不斷加大對衰竭期礦井資源稅減免、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一攬子新政的研究和應用,能利用的積極利用,該爭取的爭取,實現了政策創效最大化。”礦黨委書記趙連永說。
存在的“漏點”都堵上
“揭開蓋頭來,放在陽光下,確保各項經營活動在制度的軌道上健康運營。”這是該礦大力倡導的經營活動工作理念。為堵住“失血點”,深入開展“審計監管專業專項治理”活動,規范完善經營活動運作流程。重點加大非煤公司經濟效益審計力度,全面推行合同風險體檢菜單化管理,披露整改問題涉及金額1662萬元;組織人員對78處租賃、閑置房屋和土地進行摸底排查,收繳租賃費用398萬元;加大勞動用工排查管理,依法合規清理“五長”人員78名。
該礦還堅持依法治企,不斷完善重大事項決策程序,健全法律風險防范機制,構筑了科學合理的風險“防火墻”。對外實行“一債一策”措施,多種清收手段并用,達到能清則清、清則盡清;對內實行“契約式管理考核”,明確約定清收目標責任、完成時限及獎懲措施。今年以來,累計清收一年以上債權4491萬元,有效規避了企業經濟利益損失。
“面對復雜多變的煤炭市場形勢,就要在看似省不下來的環節再省點,在能夠創效的地方多掙點,該要的政策都要來,把能夠堵塞的漏洞都堵上,只有這樣,才能確保礦井經濟效益的最大化。”礦長李文說。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