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未來低碳趨勢下的企業競爭優勢

2010-05-28 08:07:03 低碳網

低碳是世界各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趨勢、大方向。尤其是這一輪的全球金融危機——到目前為止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尚未完全消退——進一步迫使全球經濟增長方式進行重大調整。發達國家也正在尋找新的替代產業,調整和提升產業結構,為新一輪經濟增長周期奠定基礎,而低碳產業則正是甚為關注的重點,并將決定下一輪經濟增長周期的產業發展方向,孕育繼信息產業之后世界性的又一輪“新經濟”。

 任何產業和企業,如果要具備持續的競爭優勢,其中有一條是不變的真理,那就是站在時代的前沿,做社會和時代需求的事。在邁向或已行進在低碳經濟道路上的企業,需要對世界經濟向低碳經濟轉型的來龍去脈、當下現狀、未來趨勢及其本質屬性有著較好的把握。

一、從一開始低碳就不僅是環境問題目前大多數人尚認為低碳好像僅僅屬于生態環境的范疇,似乎和自己的切身利益沒多大關系,或者認為這對于國家、產業、社會的整體發展來說并無多大緊迫性。近年來我國對環境保護越來越重視,對污染的整治力度也越來越大,雖然“低碳”和“環保”、“綠色”、“生態”有著明顯的區別——可以進行清晰和比較準確的量化,但基于歷史的慣性,“低碳”對大部分人來說,自然地淪為了“談資”而非“行動”,也很少升級為企業戰略視野中的頭等命題,低碳(Low Carbon)的直接釋義就是降低二氧化碳,包含降低二氧化碳含量這一結果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這一過程的兩重屬性。低碳一詞雖然源于它的物理性,即科學家們發現全球氣候變暖在近百年來呈加劇上升趨勢,導致氣候變暖的主要物理原因是以二氧化碳(CQ2)、甲烷(CH4)、氧化亞氮(N2Q)、氫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SF6)這六種為主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過大,其中以二氧化碳為“主犯”;最新的一項研究表明,如今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為385ppm,已經達到了210萬年來的最高值。但是,低碳從一開始就不僅僅是屬于科學家和環保人士的環境問題,更是關系到全人類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追溯至1965年,白宮的一份關于環境問題的報告就提到了全球氣候變暖可能會帶來的后果。1988年,美國國家航空和航天局戈達德空間研究主任詹姆斯·漢森,在美國參議院能源和自然資源委員會上作證時說:“溫室效應的存在業已查明,此時它正改變著我們的氣候。我們正在以不正當的手段破壞氣候。”“不正當”三個字充分地體現了人為的放縱特性。造成“高碳”結果的源頭和途徑非常之多,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產業革命以來——尤其是近半個世紀以來——人類的經濟活動。那么“正當”的解決途徑便是:節能減排和開能創新,以及與之構成立體關系的低碳思想意識、生活方式、政策法律。1988年的夏天,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多倫多召開會議,成立了“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并著手準備于1992年6月在里約熱內盧召開環境與發展大會(“地球峰會”)。于是,“低碳”正式得以在聯合國層面、在國際主流社會受到重視。《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蒙特利爾行動計劃》、《巴厘島路線圖》以及即將舉行的哥本哈根氣候會議……一步步雖波折不斷但總體向前,推動著全球低碳領域的發展。期間,美國通過了《2009年美國清潔能源和安全法案》,英國早在2003年就發表了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中國則在2005年2月通過《可再生能源法》、2007年6月發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2008年10月發表《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行動》白皮書、2009年2月出臺《財政補貼政策大力推進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范推廣試點》……一系列的現象都說明了低碳的經濟屬性,以及更本質上的能源安全、國家競爭力與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屬性。以上便是低碳的兩條主線,一條是“氣候”,一條是“產業”,兩者不可分,彼此推動。而與主流的聲音一起傳播的還有另一種聲音,那就是氣候變暖的“兇手”并非二氧化碳,甚至氣候變暖并不一定盡是壞處(至于以國家利益而做出推辭的除外)。但是,不管怎樣,我們能確切得出結論的是:目前有充分的科學理由和數據已經證實了二氧化碳排放量攀升至少是造成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之一,氣候變暖也確實對當前人類的發展造成不利影響。更何況,國際公約和世界各主流國家的行為已經將“低碳”的全球性規劃和展望一下子延伸到了2050年,剩余的約四十年時間,無論對于當下的每一個人還是企業,都是“一輩子”的時間概念。

二、低碳:從環境拯救到產業拯救低碳源于環境,作用和取決于產業經濟。其中最根本的就是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拋棄或逐步改變“三高模式”,追求和實踐“三低模式”,即更好地做到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由于日漸惡化的“高碳”趨勢將危及人類(超越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健康、生存、發展,導致立體式污染、部分瘟疫、糧食危機、土地危機、產業結構危機、能源危機、可持續進步的危機,世界各國政府和領導人普遍性地給予了高度正視并轉化為各種行為、政策。這樣的國際大環境無法改變,也不可能是一朝一夕。所以低碳不會是“一陣風”,它將長期伴隨人類的發展需求。而2008年在世界各地蔓延開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和低碳經濟形成了歷史性的交合,金融危機導致了失業率攀升、國際貿易低迷、保護主義再次抬頭、內需亟待拉升、新興產業亟需破壓而出、政治家們的重心從國際轉向國內。兩個歷史性的正負力量碰撞后形成的新的正面能量,拱起低碳產業的“新大陸”。對于歐美國家——至今仍然在世界經濟中起到領軍作用——紛紛自主、自覺地發展綠色能源以及以綠色能源、節能潔凈為支撐點的低碳產業、加快低端產業的淘汰和轉移,并進一步對國際碳交易市場加大控制和輻射力度。某種意義上說,2008年、2009年,這兩年正悄悄地改寫世界經濟的格局、塑造國際關系的新模式。政治、軍事、石油等命題至少在呈現層面漸趨弱化,“低碳”以及“低碳產業”正式凝為國際新的強力浪潮,構建著新的各種理念、模式、方法、途徑和關系。歐美國家尤其希望通過低碳產業的發展鞏固而占據其在世界經濟乃至世界政治中的重要作用,拯救其處于衰退狀態的產業經濟并使之振興,繼續掌握產業主導權和話語權。“碳外交”成為新角逐,“碳俱樂部”將成為大國集團的新標簽。甚至,“碳關稅”已正式進入美國和法國的政策層面。美國將對進入其境內的外國產品按照美國的碳排放標準核收碳關稅,法國從其國內做起,則必然延伸至對進口產品的同等要求。相信會有更多的歐美國家跟進。這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形成較大壓力,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也可以視作“既是壓力,也是動力”,尤其是對于出口型經濟占GDP很大比例的國家來說,更加要以一種合適的速度引導本國相關產業和企業的跟進。那么將眼光從遠處收回,面向產業活動的鏈條,讓我們扼要梳理一下低碳產業的實踐模式。“低碳”具體可在兩大模式、四個方面得以推進。兩大模式:一、從根子上實踐低碳,即利用可再生能源和規劃產業過程的有效循環化,我稱之為“做加法”;二是,在原有基礎上采取節能減排、技改創新、回收利用等手段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我稱之為“做減法”。四個方面:一是能源利用和原材料選用,二是生產、物流、銷售,三是產品服務與跟蹤,四是企業的生產與辦公環境。當然,“Low”并非“No”或“Zero”,我一向反對“零碳”的說法,“低碳”其實是一種過程和相對值,任何人類活動包括產業活動不可能不排碳,也不見得完全不排碳就是永恒的利好。借用一句諺語:“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很能說明我們應該對低碳持有的積極而不極端的心態。

三、低碳產品和低碳消費有很多不了解“低碳”的人士感到困惑,經常問:低碳產業究竟是一種什么產業?從事什么的?或者是生產什么的?其實低碳產業不是某一種行業分類的闡述,它包括了任何行業,是跳出行業僅抽取其中一個特征的方法論。低碳產業也不僅是新能源產業,也不僅是水處理、空氣潔凈產業,也不僅是碳交易。狹義的低碳有一個核心特性,就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單位值,廣義的低碳包括了一切與環保、節能、生態、綠色有關的領域。如果要我對“低碳產業”這個詞匯下一個定義,則可以這么理解:低碳產業,就是以降低二氧化碳及其它溫室氣體排放、節能節源的所有的產業活動過程。如果從產業活動的結果來看,低碳產業和傳統產業有著很大的區別,那就是產品不僅僅是產品自身,還包括了產品的創意、科研、投資、生產、銷售、服務、回收這一系列全過程,其中還包括了產生這個產品的各種社會環境,如創造者在創造過程中的低碳程度、創造環境的低碳程度等。低碳產品、低碳項目、低碳技術、低碳創意、低碳消費,都是構成低碳產業活動整體的組成部分。所以低碳產品,不是某一類特定的產品,而是任何產品都可能成為低碳產品,也可能成為高碳產品。那么低碳與高碳如何區別,以什么為標準和界限呢?在上文我已經說過,低碳只是一個相對值,對于同一家企業來說,近階段生產的產品可以成為低碳產品,而上階段生產的產品則可能是高碳產品,對于不同的企業同類型的產品,也可以進行區分,誰更低碳誰更高碳,對于不同的國家的同類型產品,道理亦然。也就是說絕大部分的工業時代的低碳產品是通過比較得來的。即使是農產品、文化產品、精神性產品、虛擬產品、方案型產品,同樣可作比較。而不同類型的產品,自然也不妨礙比較,但這種比較往往缺少市場的選擇性,意義不大。不可否認的是,企業是逐利的,如果恰當地理解“唯利是圖”,也會覺得這無可指責。在中國,道德或輿論的力量是有效的,但道德感召和律令約束顯然不是能取得最佳效果的最佳解決方案。市場經濟中的企業,其真正的“國度”是“市場”,而在這個“市場”中,統治這個“國度”的最至高無上的力量是“消費”,所以只有廣大的消費者,也就是廣大的公民真正有了低碳消費的意識和行動,低碳產品、低碳企業、低碳產業才能得以成為主流。我們也可以樂觀地看到,政府對低碳越來越重視,媒體和相關部門的宣傳力度日益加大,現在消費者的低碳意識已經明顯加強,并有望在五或十年后空前高漲,屆時我國將會面臨產業結構升級的嚴峻時機,資源枯竭、生態危機及由此引發的矛盾將進一步凸顯。對于低碳政策比較強勢、低碳宣傳比較深入的一些國家來說,其消費者的低碳消費意識相對來說走在前面,將直接影響我國的外貿產品和國家形象。雖然我國之前還沒有哪個產品直接因為碳排放均值過高而在外貿活動中受到損失或懲罰,但可以預計的是,一年內,最遲至2010年底,我們就可能獲得這樣的案例。這是所有國人和企業家所不愿意見證的案例,但必定會發生,對于產業的長期發展來說,也或許不全是“壞事”。而優秀的企業,理應提前對應和取得主動。由于低碳的前沿性,目前我國還沒有大面積地針對低碳產品的政策,目前比較值得一提的是新能源領域,產品包括:電能、燃料以及外延意義上的汽車。同樣可以預計的是,今后的政策面或產品對象將放大,并將逐步行至規范化、標準化、、系統化、法制化的全面低碳時代。

四、低碳資產與低碳戰略國際大環境和人類的需求決定了發展低碳經濟的必然性和重要性。那么優秀的企業家們就必須前瞻性地規劃和建立、實施低碳戰略。同時,不應忽視且應提至戰略高度的是,企業要重視碳資產管理。首先談一下低碳戰略。所謂低碳戰略,就是以低碳作為發展模式、產品標準和無止境目標的宏觀架構。低碳戰略是一個系統工程,體現在企業上,包括企業使命與理念、產業結構與項目規劃、科技創新與技術改造、原材料和初級產品及其它上下游供應鏈采購、生產銷售與物流、產品服務與回收、企業文化與品牌傳播、人才團隊與規模控制、建筑節能與資產管理、資本運作與融資模式等等。有實力的大企業可以進行低碳戰略的整體規劃和實踐,實力有限的企業可以分階段分環節力所能及地先做一部分。縱觀國際上的著名品牌、跨國大企業,絕大部分是走在時代前沿甚至是毫不猶疑地搶先走在時代前沿并在大方向上堅定不移地走下去才獲得成功的。那么什么是碳資產呢,社會上一部分人把碳資產過于狹隘化地看待了,把碳資產簡單地對等于“CDM”資產了,也就是說只看到一個企業將可能在碳交易中獲得的潛在效益。實際上,碳資產,是一個具有價值屬性的對象,其身上體現或潛藏的所有在低碳經濟領域可能適用于儲存、流通或財富轉化的有形和無形的資產。這個對象,可以是企業,也可以是城市、地區,甚至可以是一個國家、民族,更可以對應于全球。全球碳資產的流通總量,雖然在操作上很難量化,但在邏輯上是完全存在的。從碳資產的定義來看,它不僅包含今天的資產,也包括未來的資產;不僅包括CDM資產、也包括一切由于實施低碳戰略而同比、環比產生出來的增值。舉個例子:某大型發電廠,通過技改減少了二氧化碳排放,并將該排放值成功申請了CDM項目,這筆碳交易產生的資產,毫無疑問屬于它的“碳資產”;而同時,如果該發電廠對廠區內的照明用具全部改裝低耗能率的優質節能燈,在扣除成本后而節省出來的電,雖然沒有最后進入CDM項目,也是碳資產的一部分;另外,該發電廠通過和某科研機構攜手,研發出碳封存技術,則該技術及相關設備自然也是該企業的碳資產的一部分;以及,如果該發電廠,實施低碳戰略,通過一段時間的持續努力,并基于其各種社會影響和效益影響,股市增值或資產評估值明顯上升,則該上升部分同樣理應作為碳資產來對待。相對而言,對于“低碳”這個“洋務”,歐美國家的很多企業自然走在了前頭,但中國也有少數有遠見的企業或有遠識的企業家也躋身“與國際同步”的行列。比如江蘇無錫的尚德集團,便是由于其自覺或嘗試性地采用了低碳戰略而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無錫尚德董事長施正榮一開始創業便選擇了太陽能行業,這一干就是近十年,2005年,尚德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成為中國內地首家在紐交所掛牌上市的民營高科技企業。2008年尚德公司成為氣候國際組織的首個中國會員。在全球金融危機的陰云席卷下,尚德也被推至風口浪尖、幾多坎坷,但是美國奧巴馬政府上臺后銳意推進的綠色能源政策,一下子又給尚德注入了巨大商機,除了用“機會”兩個字說明外,更值得指出的是,是尚德專著于低碳產業、堅持實施低碳戰略、堅定地走低碳經濟道路的必然性使然,它所收獲的也是社會給他的反饋。另外如興業銀行和浦發銀行,都是試水碳交易融資平臺的金融企業,其實施的低碳戰略,開拓了銀行的經營品種、提升了良性金融產品,也給自己帶來更好的產業影響、品牌形象和國際合作空間。

五、低碳時代的中國企業何去何從站在低碳時代的中國企業該怎么辦?要不要走,怎么走?和誰一起走?這些都是中國的企業家將要或正在思考的問題。有少數企業家已經甩開大步在走了,更多的是謹慎碎步地走或彷徨疑慮。除了先和業界進行深入接觸或廣泛交流外,之后關鍵的就是決策或者叫做“選擇的痛苦”。卓越的領導人其實是擁有一種近乎“盲目”的激情的,最后一瞬間恰恰就是“一拍腦袋”的事,反反復復想的太多往往錯失良機,失去“領軍”地位。不管是不是要全身轉化為低碳企業,創造低碳產品,我們都應形成低碳思維。低碳思維既可以讓我們更好地對國家、民族負責,對親朋和子孫后代負責,對消費者和員工負責,也是為了讓自己或者企業可以與和時代同步,隨時應對政策環境與消費需求的轉變,應對挑戰和機會。因為,我們實在難以想象,一個“落伍”的企業或企業家還能剩下多少核心競爭力。

我相信,中國企業會在低碳經濟——我稱之為“全球第五次產業浪潮”的歷史中大浪淘沙,這種全球和時代的大潮流將必然導致世界范圍內的重新洗牌,我國企業也無法例外,無論“南北差距”是拉大還是縮小,國際產業進行怎樣的資源配置,但總體來看,長期來看,是好事,或者說,我們要把它當做好事來對待,也盡量去分享這件好事。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

標簽:競爭優勢 低碳趨勢 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