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1月1日起,環保稅正式開征,以“法”的形式,明確表達了“污染者付費”的導向。作為一個新開征的稅種,環保稅的生態文明建設意義重大,有利于促進企業的綠色轉型。
2018年1月1日,我國第一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單行稅法——《環境保護稅法》正式實施,這標志著一個新的稅種——“環保稅”自此取代了已存在十余年的“排污費”。其中,對于企業而言,把原有的排污費升級為環保稅,并沒有產生新的稅費負擔,只是一種強調程度的提升。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中國財稅法學研究會會長劉劍文表示,環保稅的稅收規模并不大,此次“費改稅”主要目的并不在于籌集財政收入,而是為了引導企業減少污染物排放,樹立環保意識、建設美麗中國,其生態文明建設意義遠大于財政意義。
根據規定,環保稅征收對象主要是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尤其是針對工業企業為主,高污染高排放企業從今年起將戴上“緊箍咒”;而環保稅納稅人不包括居民個人,對居民生活排污和普通農戶畜禽養殖排污也不征收環境保護稅。
費改稅不只是名稱變化
作為一個新開征的稅種,環保稅涉及面廣、專業性強、社會關注度高,也將帶來一系列的變化。首先,環保稅法施行后,環保不過關,不但主政官員要受罰,這些直接排污的利稅大戶也會背上沉重的環保稅包袱。
其次,相比于排污費,環保稅層級更高,其征收遵循了稅收法定原則。征收的標準和程序受到嚴格規范,地方官員今后無論是想多收還是少收,恐怕再也難以任性。
在稅收征管方面,環境保護費改稅后,征收部門由環保部門改為稅務機關,環保部門配合,將開啟“企業申報、稅務征收、環保監測、信息共享”的稅收征管模式。
另外,在計稅依據方面,環保稅將應稅污染物的排放量作為計稅依據。其中大氣污染物、水污染物按照排放量折合的污染當量數確定;固體廢物按照固體廢物排放量確定;噪聲按照超過國家規定標準的分貝數確定。
在具體操作中,業內人士建議,環保稅收制度應該與之前推行的排污許可證等相關制度做好銜接,包括將環保稅與排污權有償使用費統一起來,使不同制度相互結合,產生協同作用。
環保稅開征飽蘊綠色暖意
作為一種特定政策目的稅,環保稅對應的是仍然嚴峻的生態環境形勢,它以“法”的形式,明確表達了“污染者付費”的導向,傳遞出當前中國經濟轉型,更加注重生態文明建設的強烈信號。
“多排污多交稅,少排污少交稅”的要求將促使企業面臨兩種選擇:要么直接繳納排污稅,要么“痛改前非”,完成污染整治或者搬遷改造。環保稅按排放量征收有利于促進企業提升環保水平,減少污染物排放量。
“環保稅不僅為環保產業帶來利好,也為更寬泛的綠色產業提供機會。”中國人民大學生態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藍虹表示,環保稅執行力度的加大,將為“三廢”處理企業帶來利好,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第三方治理,擴大環保產業蛋糕。
此外,據環境保護部法規司負責人介紹,征收環保稅有利于提高執法剛性,減少地方政府干預,內化環境成本。環保稅的開征將在構建綠色財稅體制、綠色生產和消費體系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