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智能綠色開采與生態建設是做好煤炭這篇大文章的必由之路,不僅關系到煤炭工業的可持續發展,也關系到加快生態文明和礦山建設的全局。”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會長王顯政在近日召開的煤炭智能綠色開采與生態建設論壇上表示,“推動煤炭智能綠色開采與生態建設,必須緊緊抓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
有示范有成果也有問題
王顯政介紹,近年來,在煤炭智能綠色開采和生態建設方面,煤炭行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積極進展。例如,建設了以大柳塔為代表的一批示范礦區,目前我國千萬噸礦井已接近50處,千萬噸礦區在60處左右。建成了以黃陵二號煤礦等為代表的數字礦山,智能化開采工作面有47個。在高效煤粉型工業鍋爐、水煤漿型煤、現代煤化工、褐煤提質等領域,也取得長足發展。在此基礎上,基礎理論研究有突破,關鍵技術有創新,實際推廣有效果。
另外,以煤礦的保水開采、充填開采等為主的綠色開采技術得到普遍推廣,我國礦井水利用率達到近70%,井下分布式水庫得到推廣。煤矸石綜合利用率達64%。建成了同煤塔山、神華寧東等循環經濟產業園區,實現了礦山開發與資源系統和諧交融的發展模式。
“礦區土地復墾生態恢復工作有示范、有成果。”王顯政表示。例如,開灤集團建設了高水平國家礦山公園;神東煤炭公司建設了“三期三圈”生態系統,礦區治理面積達到256平方公里。
在取得積極進展的同時,我國煤炭智能綠色開采與生態建設仍存在一些問題。
中國煤炭科工集團董事長、煤炭科學研究總院院長王金華表示,一是“采、掘、運、選”工藝環節智能化程度低,用人多,環境惡劣,塵肺病等職業危害仍較為嚴重。我國煤炭智能開采技術在設備可靠性、智能化程度等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存在差距。采掘失調、運輸環境復雜,采掘比最高達1︰10,輔助運輸用人多(占井下人員25%以上)、效率低、污染大。在設備與環境的耦合性和感知能力等方面與國外差距較大,無法實現對資源條件的精準探測和開采。二是煤炭開發對生態環境損害嚴重,缺乏高效、低成本的綠色開采和綜合治理技術。目前我國礦區生態修復率在30%左右,煤礦開采生態環境影響定量評估、預測、診斷等技術缺乏,相關法律法規及技術標準不健全。
專家支招有建議
對于上述問題,與會專家也提出了各自建議。
在煤炭智能開采方面,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煤炭科工集團首席科學家王國法認為,智能化開采是煤炭工業升級發展的必然要求,但由于我國煤礦開采條件、技術管理水平的不平衡,許多已建項目未達到理論效果。同時,還需要突破一些關鍵技術,如基于三維GIS系統及在線實時探測的“透明開采”技術、液壓支架群組與圍巖的智能耦合自適應控制技術等。
在煤炭綠色開采方面,中國工程院院士、陜西省地質調查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王雙明認為,在生態環境脆弱的西部地區進行煤炭開采時,需要以煤水空間組合特征研究為基礎,以開采地質條分區為途徑, 以采煤方法規劃為手段,以防止隔水巖組隔水性損害為目標,以保護生態水位為核心,實現采煤與生態環境保護并舉。
對于采煤沉陷區土地整治利用與生態修復,煤炭科學研究總院唐山研究院首席科學家李樹志認為需要關注六方面的技術研究,分別是開采損害控制、采煤沉陷區工程建設利用、采煤沉陷區農業復墾利用、采煤沉陷區生態保護與提升利用、采煤沉陷區治理利用的監測與評價、轉型煤礦資源再利用。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