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正式施行,環保稅由此成為我國的第十八個稅種。
也有人表示疑惑:在環保稅設立之前,我國就是18個稅種呀!現在新設了一個環保稅,咋還是18個稅種?
這是因為2017年10月3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了一項決定,廢止《中華人民共和國營業稅暫行條例》,標志著營改增全面推開后,實施60多年的營業稅正式退出歷史舞臺。取消了營業稅后,又新增了環保稅,所以還是18個稅種。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環保稅法是我國首部“綠色稅法”,主要針對企業排污多少來征稅,在我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當口,開征環保稅可以說是恰逢其時。開征環保稅,將形成有效約束和激勵機制,有利于減少污染物排放,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不過,環保稅作為一個新稅種,社會上對它還不夠了解,甚至存在著一些“糊涂認識”。對此,麻辣財經采訪了有關部門和專家,幫您捋捋清楚。
一問:開征環保稅,是為了籌集財政收入嗎?NO!
對于這個問題,財政、稅務、環保部門的回答都是否定的。
一般來說,稅收的主要目的就是籌集財政收入,為國家的基本建設和政府基本公共服務提供財力支撐,但環保稅還真挺特殊的。
環保稅的征收,主要是建立兩個機制:一是正向減排激勵機制,多排多繳、少排少繳、不排不繳;二是動態稅額調整機制,由國家定底線,地方可根據實際情況適當上浮。
第一個減排激勵機制,以大氣污染物為例,排放等量但具有較高危害性的“甲醛”所要繳納的環保稅是普通“煙塵”的24倍。這種政策處理,有利于引導企業改進工藝,減少污染物排放,特別是減少高危污染物的排放。
第二個動態稅額調整機制,即征收標準不是定死的,可以在稅法規定的范圍內靈活調整。比如,京津冀地區環境污染壓力很大,就要實行嚴格的環保制度,把征稅標準調高。
環境保護稅的征稅對象,為大氣污染物、水污染物、固體廢物和噪聲等4類。環保稅法規定,大氣污染物稅額幅度為每污染當量1.2元至12元,水污染物稅額幅度為每污染當量1.4元至14元。固體廢物按不同種類,稅額為每噸5—1000元。噪聲按超標分貝數,稅額為每月350—11200元。各省(區、市)可依照稅法授權,來確定環保稅適用稅額。
從全國來看,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蘇、河南等6個省份,稅額處于較高水平。特別是北京市堪稱“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大氣、水污染物稅額都是按高限確定的,相當于“雙頂格”!6省份中,京津滬和江蘇財力雄厚,把稅額調到較高水平,顯然是要傳導壓力,讓排污多的企業付出代價,而不是以此增加財政收入。
“環境保護稅法明確,開征環保稅是為了保護和改善環境,減少污染物排放,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也就是說,開征環保稅的目的,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環保。”中國政法大學財稅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認為,環保稅是要發揮稅收“杠桿”調節作用,讓高污染、高排放企業加速綠色轉型。企業減少污染物排放,就可以少繳稅,從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二問:環保治理投入,全靠環保稅來支撐嗎?NO!
既然開征環保稅,不是為了財政收入,那么問題又來了:現在生態環境保護這么嚴格,環保治理需要大量投入,靠環保稅收上來的錢撐得住嗎?
可以明確地說,如果只靠環保稅的收入來支持的話,肯定是入不敷出。
環保稅,是費改稅的一大成果,它的前身是排污費制度。環保稅立法,一個重要原則,是將排污費制度向環境保護稅“平移”,收入上不會有太大變化。從近幾年來看,全國排污費收入大約在200億元左右。而中央和地方用于環保方面的支出,遠遠大于收取的排污費。
“十二五”期間,全國一般預算用于節能環保的支出達到了1.76萬億元,重點是支持大氣、重金屬和重點流域的水污染治理和防治。2017年前11個月,全國財政節能環保支出為4506億元。照此估算,環保稅一年收入,可能連支出的零頭都不夠!
那么,環保資金投入如何解決?對此,財政部有關負責人解釋說,按照預算法的規定,稅收收入應該納入一般公共預算管理,統籌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維護國家安全等方面。
也就是說,18個稅種的收入,是放在公共預算里統籌使用的,收支并非一一對應。因此,環保稅收入也不是專款專用,收多收少不直接與支出掛鉤,更不會影響環保治理的投入。
以往排污費實行中央和地方1∶9分成,環保稅實施后的一個新變化,是將環保稅收全部作為地方收入,中央不再參與分成。因為污染治理責任,主要由地方政府承擔,把錢留給地方有利于調動其積極性,加大環保投入。
三問:繳了環保稅,企業就可以隨便排污嗎?NO!
依照環保稅法的規定,環保稅按季申報繳納,今年4月1日至15日是環保稅首個征期。環保稅以污染物排放量為計稅依據,“多排污多繳稅、少排污少繳稅”,并對降低排污濃度的企業給予減稅優惠。
但也有人擔心:多排污多繳稅,那是不是意味著只要企業繳了環保稅,就可以隨便排污了?如果企業超標排放怎么辦?
“這個擔心大可不必,征收環保稅跟環保執法,兩者是并行的,不是替代關系。”環保部有關負責人表示,環境保護稅的征稅對象,為大氣污染物、水污染物、固體廢物和噪聲等4類。環保部已經發布公告,明確了納入排污許可管理的火電、造紙、鋼鐵等17個行業污染物排放量計算方法,以及未納入排污許可管理的采礦業、制造業等適用的排污系數、物料衡算方法。
根據環境保護法,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排放污染物,超過污染物排放標準或者超過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的,環保部門可以責令其采取限制生產、停產整治等措施;情節嚴重的,報經有批準權的人民政府批準,責令停業、關閉。
“如果市場主體違法排放污染物,環保部門要依法進行處罰,并責令其改正,直至關停。絕不是說只要繳了稅,企業就可以違法、就可以隨便排污了!”這位負責人強調,這就好比一些企業即便繳了稅,但如果制造銷售假冒偽劣產品,仍然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一樣。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