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兩份年度成績單同日發布。一個是有關環境的,2017年全國環境空氣質量狀況;一個是有關經濟的,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狀況。
根據這兩份報告,環境和經濟呈現了明顯的正相關,同向而行,同頻共振。由此,“治污影響經濟發展”、“環保沖擊實體經濟”等說法再次不攻自破。
增速快、就業好、稅收增,環保沒有沖擊經濟
2017年,隨著中央環保督察再覆蓋15省份、大氣污染防治強化督查和巡查強力推進等,環境執法力度明顯加大,一大批“散亂污”企業關停整頓,環保影響經濟說法再起。
事實上,類似觀點屢屢被證明邏輯不通,卻仍然一直都存在,尤其是當環保力度加大影響到一定群體的利益時,這種觀點往往再次被炒作。在兩份年度報告面前,這一說法不攻自破。
來自環境保護部的數據顯示,2017年,在前期因氣象條件極端不利導致污染濃度大幅反彈的情況下,全國平均優良天數比例基本持平,PM2.5濃度同比下降6.5%,PM10濃度同比下降5.1%。
從重點時段看,秋冬季空氣質量改善最為明顯。2017年10月~12月,石家莊、北京、廊坊、保定、鶴壁和安陽市,PM2.5濃度同比削減幅度均在40%以上。
從重點區域看,京津冀區域13個城市12月平均優良天數比例同比上升34.1個百分點,PM2.5濃度同比下降51.3%,PM10濃度同比下降43.9%。
空氣質量好了,與環境執法力度明顯加大關系密切。有評論稱環保不僅長出了牙齒,而且是獠牙。從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看,陡然升級的環境執法沒有影響經濟發展。
有人質疑環保影響發展,且看數據: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7年GDP同比增長6.9%,高于2016年6.7%的增速,整體形勢好于預期。
有人質疑環保影響就業,且看數據:2017年末全國就業人員77640萬人,其中城鎮就業人員42462萬人。而2016年底兩數據分別為77603萬人、41428萬人。
有人質疑環保影響稅收,且看數據:2017年前三季度,全國稅務部門組織稅收收入同比增長10.6%,稅收收入穩定增長。其中,工業稅收增長19.9%,改變了近年低速增長態勢,反映實體經濟發展進一步向好。
調結構、轉方式、增動能,環保優化作用漸顯
2017年,全國環保部門打了一場治理大氣污染、改善環境質量的攻堅戰,同時也是一場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攻堅戰。
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對“散亂污”企業的治理。這些“散亂污”企業,量大面廣,涉及利益主體非常多;不僅違法生產、超標排污,而且影響市場秩序,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經過整治,很多治污設施齊全的大型企業表示,市場占有份額明顯加大了,市場環境更有秩序了。
從這次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來看,伴隨著環保力度的加大,規模以上企業的發展動能明顯提升了。
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實際增長6.6%,增速比上年加快0.6個百分點。1月~11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68750億元,同比增長21.9%,比上年同期加快12.5個百分點。
報告公布的另一數據也極具說服力: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比上年增長23.9%,快于全部投資16.7個百分點。
一年來的污染治理實踐再次證明,調整產業結構,淘汰落后產能,優化能源結構,環境保護大有可為。
謀長遠、看大局、算大賬,推動高質量發展
不久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作出判斷,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新時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會議還明確將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做好的8項重點工作之一。
也就是說,強化環境保護,減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本身就是高質量發展的題中之意。強調環境的重要性,絕不是不要經濟增長,而恰恰是為了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
在新發展理念的引領下,我國政策目標體系中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顯著提升。在當前這個發展階段,強調高質量發展,環境保護更具政策次序上的優先性。對此,各界越來越形成了共識。
2017年10月,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環保“不僅不會影響經濟發展目標的實現,還會有利于改善市場經濟的環境”。
在黨的十九大記者會上,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勇回應,治理大氣污染對一些高污染企業的收益會產生一定影響,但對整個經濟增長的影響不會很大。
由此可見,環境和經濟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不是負相關,而是正相關。加強環境保護,對部分企業局部的、微觀的影響肯定會有,但是從長遠看、從宏觀上看、從大局上看,是沒有影響的。
只有恢復綠水青山,才能使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只要協調好環境保護和經濟增長的關系,就能進入經濟持續增長—環境質量提高—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良性循環。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