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報告中首次將生態文明視為千年大計,傳遞出“節能環保時代”即將正式來臨的重大信號,環保延伸至諸多重要領域則是該時代的基本特征。亟待治理的生態環境系統被視作“綠色金礦”,在激發民間資本力量的同時,可在整個“十三五”期間持續為產業鏈提供收益。
節能環保產業經過井噴式增長之后,步入穩定發展期。環境治理對市場進一步“精耕細作”,不斷向細分領域下沉,挖掘潛在服務商機。同時,市場對于環境服務的選擇也開始從價格導向往品牌導向轉變。
近年來,低碳環保理念對清潔生產持續滲透、賦能,推動環境治理行業高速增長。來自權威媒體的報道消息稱,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公開表示,2017年節能環保產業規模將超過5.7萬億元。其中,在剛剛過去的一年里,綠色制造財政專項資金項目超過200個,利用綠色信貸項目接近450個,逾425項綠色制造示范名單對外公布。
目前,水環境治理、危險廢棄物處置、環保裝備制造、環境監測設備的項目訂單同比增速超過傳統治理板塊,已成為當前環保產業的重要增長極。業界分析指出,要提升環境治理的市場空間,一方面節能環保行業的經營進一步向低線城市下沉;另一方面要通過提高服務質量,以提升業主中標頻次。這意味著個性化、多元化、服務化的環境需求將成為節能環保新的增長點。
而污染物排放從“先污染、后治理”發展到源頭控制,非傳統治理空間商機也逐漸凸顯出來。誠如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前沿技術蓬勃發展的背景下,智慧環保已經成為環保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通過一系列信息技術在環境治理領域的深入應用,不但可提升數據處理能力,還可對業主的行為進行更為量體裁衣的分析與預測,從而提升環保企業的治理能效。
第三方平臺數據顯示,我國節能環保市場規模自2013年以來一直保持較高速增長,2015年市場規模超過4.5萬億元,2016年則在此基礎上延續高昂態勢,而在過去的一年時間里,這一數字已攀升至5.7萬億元左右。當前環境治理品牌化和品類細分越來越明顯,不僅治理成效,而且企業成長、服務、綜合體驗等都成為環保品牌越來越重要的競爭力。有的大型環境治理平臺、品牌企業甚至設置了專門部門從事環保價值業務。
激烈的競爭,帶來了什么?以往節能環保行業特點是治理成本高、設備制造成本高、能耗成本高,利潤低。如今“找錢荒”的窘境能借助更多的新興業務模式得到化解,在主要成本幾乎不需要增加的情況下,環保企業能獲得更多、更穩定利潤,何樂而不為?
與此同時,資本與環保企業的結合日益緊密,一方面,資本繼續想環境治理各個細分板塊滲透;另一方面,隨著更多環保企業挺進資本市場,“強者恒強”將更為突顯,大的環保企業將繼續借助規模經濟,通過不斷資源并購和整合在渠道布局方面,牢牢占據行業高地;相對應的“小而美”企業則將在新一輪洗牌中逐漸形成優勢地位。
2017年多數的項目訂單來自知名品牌商家。在眾多業界人士看來,隨著眾多“小而美”綠色品牌與環保翹楚合作,業主對環保溢價的認知較以往更強,中小型環保企業的話語權進一步加強,也促使更多非品牌企業開始注重打造治理內核、發展優質服務。
環境治理市場的競爭不是百米沖刺,而是馬拉松。對于未來行業的發展,環境治理品牌化、主力消費個性化、重視承擔生態愿景將成為節能環保領域未來發展的重要趨勢,在此期間的環保企業亦有望抓住綠色發展“線上+線下”、資本融合發展的紅利期。環保企業要在環境治理市場有立足之地,必須提升優勢市場供給,不斷挖掘業主個性化的環境治理需求,滿足業主不同場景、不同環境下的治理需求。
2018年,更大力度的綠色扶持政策將延續,這也將倒逼技術路徑、商業模式以及服務平臺發生根本性變化,以滿足低碳、清潔制造的內在要求。在此期間,將有更多領域融入到節能環保產業,傳統環保企業則隨之打造以上下游產業鏈為核心的供應鏈模式。無論在治理技術、商業規則方面,還是在基礎環保設施及裝備制造方面,都將得到進一步突破與發展。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