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去產能政策的穩步實施,大批煤礦被淘汰,成為廢棄礦井。中國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學副校長袁亮認為,我國廢棄礦井資源利用,必須走智能精準開發之路,并提出了八種模式用于廢棄或去產能礦井綜合利用:礦井殘余煤炭氣化開發、油氣儲存與放射性廢物處置開發、地下空間抽水蓄能發電站開發、水資源智能精準開發、非常規天然氣(AMM)開發、可再生能源開發、生態修復開發和工業旅游開發。
袁亮院士的建議為去產能礦井指明了“關井不關門,停產不停業”的新業態轉型發展之路,可謂切中時弊正當時。那么,對每個去產能礦井來說,選擇哪一種轉型發展之路,就得“一井一策”、辨證施治了。
去產能礦井要主動謀劃未來。去產能礦井轉型先要轉觀念,改變資源型企業對煤炭的“依賴”,煤炭資源總會衰竭,人才、管理、技術和品牌等才是實現轉型的寶貴資源。要對自己的地理位置優勢、人才優勢、技術優勢等進行仔細分析,發揮利用好自己的優勢,在此基礎上選擇一種適合自身的發展道路和廢棄礦井利用模式,認真制定好規劃路線圖。
去產能礦井要積極爭取地方政府支持。去產能礦井一般都曾經是駐地的利稅大戶,解決了駐地許多就業問題,也曾經為當地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去產能礦井要繼續積極對接地方政府部門,在轉型過程中,將資源、產業、人員等各方面深度融入地方經濟,真正實現融合發展,繼續在新的層面和將來實現地企互利共贏。
去產能礦井要做好人的工作。一方面,要針對礦井轉型模式和發展道路,有針對性從現有員工中挖掘人才、培訓人才,形成自己的新發展模式人才團隊。另一方面,要有選擇地引進有利于自己轉型發展的關鍵性人才,或者與大學、科研院所合作,保證轉型有充足的人才智力支持。同時,對不適合轉型發展要求的員工,要聯合地方政府培訓機構,組織開展免費培訓,幫助員工找到新的崗位。
去產能礦井只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也是資源型企業發展的必然,但去產能并不是去企業,煤炭產能沒有了,卻可以生產其他產品。比如,山東能源淄礦集團埠村煤礦從2004年關閉第一對井口至今,面對市場下行與資源枯竭雙重壓力,堅持實施轉產、轉移、轉方式的戰略部署,主動調整產業結構,確立了新材料和現代服務兩個產業發展方向。工程塑料公司研發的巷道墊板產品于2014年取得國家專利,是全國惟一一家生產該產品的公司;埠村煤礦醫院通過拓展醫+藥、醫+企、醫+商、醫+醫等合作(輕資產運作)模式,利潤實現滾雪球般的增長,轉型之路越走越順暢。
因此,每一個去產能礦井都要增強緊迫感,倒排時間節點,加快確定轉型發展道路,以釘釘子的精神抓好規劃落實,早日實現轉型發展目標。
責任編輯: 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