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前,保定市在全市范圍內部署開展河湖清理行動,針對市域內河湖存在的亂倒亂排、亂采亂挖、亂圍亂堵、亂占亂建問題,開展清除垃圾、清理違障、清潔水質行動,打造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水生態環境。這是雄安新區設立以來,保定市持續推進白洋淀上游流域生態治理的又一攻堅舉措。
保定位于雄安新區上游,白洋淀8條入淀河流全部流經保定,保定的河湖狀況直接影響到白洋淀水質。“保定要堅決打好環境建設組合拳,堅持鐵腕治標和長效治本相結合,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全面提升區域戰略優勢,努力建好雄安新區的生態屏障。”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保定市委書記聶瑞平說,2017年該市以全面推行“河長制”為契機,實施白洋淀上游全流域治理工程,十幾個部門協調聯動,開展了一系列專項整治行動,全市水環境得到持續改善。
綜合治理非法排污,上游河道清潔清淤。按照“封堵一批、整治一批、規范一批”的要求,開展白洋淀上游河道支流截污工作,摸清全市各種類型入河排污口,封堵非法排污口,從源頭上減少了入河污染物。通過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納入美麗鄉村建設、集中治理與群眾治理相結合等方式,對主要入淀河道開展清潔整治,清除河道垃圾,取締非法采砂場,并對府河支流黃花溝實施清淤疏浚,極大改善了河道及兩岸環境面貌。
治理城區黑臭水體,污水處理提標擴容。針對市中心城區7條黑臭水體,制定了“一河一策”整治方案,完成了護城河、一畝泉河、清水河、府河4條黑臭水體整治,設置了20套固化載體微生物反應器,采用藥劑噴灑、建設生態浮島、生物制劑投放、曝氣增氧等方式改善水體水質。投資3.6億元對市區魯崗污水處理廠和高陽縣污水處理廠進行改造升級,啟動了蠡縣等10個污水處理廠擴建項目。
開展畜禽污染防治,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各縣區劃定畜禽禁養區,禁養區內的230家規模畜禽養殖場全部搬遷。開展畜禽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通過糞污沼氣處理、制取有機肥等方式實現資源化。實施農村垃圾處置和生活污水治理清潔工程,城鎮周邊的村莊接入城鎮污水管網統一處理,納入城鄉一體化生活垃圾處理體系。
加強涉水企業監管,完善補水調水機制。對一些縣區的制革、造紙、印染等傳統重污染行業,下大力淘汰落后產能,取締關停一批,整合升級一批。對34家直排河企業全部執行最嚴格的城鎮污水處理標準,并安裝了污染物在線監測裝置。去年兩次由王快水庫、西大洋水庫,經大水系工程對保定市區和白洋淀生態補水,并探索實施安格莊水庫向瀑河水庫補水等調水補水措施。
唐河故道封堵截污,納污坑塘治理修復。針對歷史遺留的唐河故道污水庫問題,按照“嚴控新入庫、治理現有庫、堅決不入淀”的要求,截斷了兩個主要污染源頭,并在7個關鍵節點完成分段封堵,已陸續將下游渠段填埋平整。強力推進納污坑塘排查整治,所有納污坑塘建立臺賬,針對污染物特征、污染程度,科學制定整治方案。同時把每個納污坑塘治理修復的具體責任,落實到縣、鄉、村,落實到企業,明確責任單位和責任人。
為推進京津保生態過渡帶建設和白洋淀全流域綠化,按照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化運作、專業化造林的原則,保定市大力推進“綠滿太行”攻堅行動,規劃實施了西部太行山區水源涵養工程、白洋淀上游水系及河流兩側防護林網工程、白洋淀上游水系及大中型水庫濕地修復工程等六大工程,2017年累計完成造林66萬畝,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30.72%,比2011年提高9.7個百分點。
通過市場化造林機制的探索,充分激發企業、農戶參與造林的積極性,為雄安新區構建三道綠色“生態屏障”。在人工造林困難的西部深山區,采用封造結合、喬灌結合的方式,集中投入,連片開發,大力營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養林和景觀林,建設第一道生態屏障。在淺山丘陵和山前平原地區,充分利用山地資源,擴大優質核桃、紅棗、蘋果、甜柿等經濟林種植規模,打造第二道生態屏障。以貫穿保定市域的高速、高鐵、國道為骨架,加快通道綠化,形成了第三道生態屏障。
近一年來,在保定市服務雄安、借勢發展的大文章中,生態建設成為最重的一筆。截至目前,全市共封堵河道非法排污口1574個,清除河道垃圾615萬立方米,清理無證堆場244處,拆除阻水違章建筑64處。取締非法采砂場32處,回填平整采砂尾堆71處。已投入治理資金近2億元,排查出各類坑塘1774個,完成治理1669個。建立起一支包含8名市級河長、260名縣級河長、1621名鄉級河長、4534名村級河長在內的河長隊伍,累計巡河1.3萬次以上。西部山區水源涵養林建設規模日益擴大,已完成水源林建設47萬畝,2013年以來全市完成綠化360萬畝。
今年,保定市還將深化“河長制”改革,在全市范圍出臺“一河一策”治理方案;以府河、孝義河、白溝河、沙河灌渠為重點,推進污水處理提標擴容、河道清潔清淤等“十大工程”;實現瀑河水庫常態化補水,蓄水總量達到1000萬立方米;繼續推進太行山綠化、白洋淀上游濕地修復和規模化林場建設等。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