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采暖季,全國多地天然氣需求猛增,供給跟不上,鬧開了“氣荒”。它警示人們:我國的油氣供給系統(tǒng)存在明顯短板,危及國家能源安全。冬夏季用氣量“峰谷差”年年都會出現(xiàn),一次“調峰”就鬧得沸沸揚揚;倘若出現(xiàn)非常情況,我們的“應急”能力豈不更令人擔憂。
“氣荒”也暴露了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在“集中高效統(tǒng)籌全局,實實在在謀劃未來”上的不足。相反,有些部門,干了些不合時宜的、“揠苗助長”的事,放大了“氣荒”的負面影響。
為了實現(xiàn)綠色發(fā)展,“逐步將天然氣培育成為我國現(xiàn)代清潔能源體系中的主體能源之一”,人們期望在我國一次能源消費中天然氣的占比由目前的6%左右提升到10%以上。目前看來2030年以前,國內的產量難以滿足需要,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居高不下的局面不會攺變;東部地區(qū)主要依靠遠程輸送的“外來氣”(含境外和國內中、西部生產的天然氣)的態(tài)勢不會改變。因而,以東部為重點,盡快建立強有力的全國油氣儲備體系已經刻不容緩,這是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是實現(xiàn)“多能互補”,“產消一體”之前難以逾越的一個發(fā)展階段。為此,國家層面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一、在深入調研基礎上,編制油氣供需平衡規(guī)劃
我國有豐富的油氣資源,油氣產量居于世界前列,但是人均占有量很少。這既不同于富油氣的俄、美;也不同于貧油氣的日、韓。這是我國的國情,是編制規(guī)劃的出發(fā)點。因此,規(guī)劃要處理好“外來油氣”與本地油氣的關系;儲備與生產的關系;油和氣的關系。也就是要著力解決發(fā)展“不充分”和“不平衡”問題。
以本次“氣荒”鬧得最兇的京津冀地區(qū)為例,依托所在的渤海灣油區(qū)建設地區(qū)性的油氣儲備體系,是一個厐大的系統(tǒng)工程,其組成至少應包含:
1、若干接受外來LNG的站、庫和槽車
2、若干利用枯竭或開采中、后期氣田建成的儲氣庫群
渤海灣油區(qū),50多年間已由氣田中累計采出天然氣1000多億立方米,理論上這些氣原來占有的地下空間,都可以成為篩選儲氣庫庫址的對象。其中,儲層壓實效應較小的潛山型氣田應該是首選目標;其次是有良好蓋層的碎屑巖氣田,例如上覄有較厚鹽層的文中氣田。
3、若干通過“注氣采油”形成的儲氣庫群
通過注氣既提高了原油采收率,又有了儲氣庫,這將是“一舉兩得”的嘗試。例如任丘油田,雖然開采了40多年,還有六、七成的石油地質儲量用現(xiàn)有開采方法采不出來。該油田由石油地質條件各異的奧陶系楔狀、寒武系層狀和元古界塊狀等三個油藏組成的大型潛山油田,進行注氣試驗有很大的選擇余地。
4、若干應急備用氣田
目前,渤海灣油區(qū),氣田平均每天產氣500萬立方米左右。將它們平時不采或少采,作為“調峰”或“應急”的儲備氣,比新建儲氣庫儲存同等數(shù)量的天然氣,其工作難度和資金投入肯定要小得多。
5、深化勘探,發(fā)現(xiàn)新氣田
渤海灣油區(qū),除了第三系的含油氣系統(tǒng)工作程度較高外,還有中生界、古生界甚至元古界的含油氣系統(tǒng)有待探索。堅持勘探,擴大氣源,這是解決無論是“調峰”還是“應急”最根本的出路。當前已發(fā)現(xiàn)的牛東、河西務等氣田應該抓緊探明,“建而不采”以備不時之需。
6、完善的管網與靈敏的調配系統(tǒng)
二、圍繞地下儲庫建設,組織全國技術攻關
地下儲氣庫要反復注氣和采氣,要經受多次強烈的、方向多變應力的長期考驗。而且,注氣壓力遠高于地層壓力……因而,建庫的技術難度遠高于氣田開發(fā)建設的難度。加之,地質體的唯一性,因而每建一個地下儲氣庫,都是技術攻關和創(chuàng)新。建庫所需的裝備、材料和技術,單靠企業(yè)很難解決,也很難降低成本,需要全國統(tǒng)籌安排,形成建地下儲庫的產業(yè)鏈。
三、完善政策引領
首先,要形成科學合理的天然氣定價機制。天然氣要依仗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大規(guī)模頂替煤炭等現(xiàn)有能源,就必需具備價格優(yōu)勢;另一方又要使油氣企業(yè)“有利可圖”,保持充沛的持續(xù)發(fā)展動力。我國建設地下儲氣庫尚處于起步階段,同等氣量的成本遠高于氣田氣的成本,因而國家應制定專項扶持政策,否則,建庫的進程必然差強人意。
其次,當前多數(shù)油氣企業(yè),實行職工薪酬與油氣產量掛鉤制度,因而要將正生產的氣田少采或不采;新探明的氣田“建而不采”,都需要制度創(chuàng)新。
第三,基于石油上游業(yè)“高投入、長周期”的特點,建議設立“石油勘探開發(fā)基金”,在“低油價”時期,保障上游工作不被削弱。
作者為教授級高工、中石油咨詢中心專家。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