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加強生態環境保護。重拳整治大氣污染,重點地區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下降30%以上。
2017年是“大氣十條”第一階段收官之年,經過5年來的努力,我國多地大氣環境質量在大考之年交上了一份令人滿意的成績單。但是,當前我國大氣環境形勢依然嚴峻,要想實現上述目標,必須進一步把各項工作做實做好,尤其是做好大氣污染區域聯防聯控工作。在今年兩會上,這也成為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為此,本版特刊發相關報道,以饗讀者。
1 深化聯防聯控
三大區域治氣成效日益顯現
“如今,天津的藍天白云越來越多,空氣質量的改善大家有目共睹。這次兩會上許多代表對天津的環境改善提出了肯定。”出席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全國人大代表、天津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溫娟對天津市的治氣工作深有感觸, “京津冀區域大氣污染治理已從各自單打獨斗的模式逐步轉換到聯防聯控模式,三地資源共享、責任共擔,相互支持、握指成拳,不斷推動聯防聯控工作機制深化。”
空氣一體,休戚相關。深化區域聯防聯控機制是打贏藍天保衛戰的重要一環,也是當前應對區域性重污染天氣的必要手段。
作為先行者和獲益者,京津冀和珠三角地區在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地后治理成效顯著:珠三角區域PM2.5平均濃度連續3年達標。京津冀地區2017年PM2.5平均濃度下降39.6%,北京市PM2.5平均濃度下降34.8%,達到58微克/立方米。
長三角地區在大氣污染聯防聯控上的協作效果也正進一步顯現。今年春節假期,上海空氣質量一直處于優良水平,特別是除夕和大年初五,燃放煙花爆竹高峰時,外環也沒有出現監測數據明顯波動,總體為春節同期新低。上海市環境監測中心首席預報員王茜表示,不僅是上海的空氣質量相對比較好,周邊一些城市的空氣質量也保持在穩定水平。在一些特定的大氣條件下,如果僅是上海禁放,有時還是會受到外圍輸送的影響,空氣改善效果并不明顯。只有區域內各省市加強協作,一起減排,才能共同受益。
這些成效取得的背后,是一系列大氣污染防治措施“真刀真槍”的落實。2013年9月,國家發布“大氣十條”,提出建立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2013年底,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協作小組成立,三地資源共享、責任共擔,相互支持、砥礪前行,不斷推動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工作機制深化。并且,合作領域逐步擴大,從最初共同研究確定階段性工作重點、互通工作信息,到開展空氣重污染預警會商、區域環境聯動執法,再到標準、政策、資金等領域的全面合作。
2014年1月7日,長三角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正式啟動,并在上海召開第一次工作會議。先后研究制定了《長三角區域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細則》《長三角區域空氣重污染應急聯動工作方案》等,并由國務院批準成立了長三角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協作小組,聯防聯控網絡逐步建立,深層次合作機制逐漸形成。
廣東省在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和霧霾預警機制的建立上走在全國前列,省政府相繼印發實施了《廣東省“十二五”后半期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行動計劃》《廣東省珠江三角洲清潔空氣行動計劃》以及《廣東省大氣污染防治目標責任書》等,著力開展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治理力度可見一斑。
國家城市環境污染控制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彭應登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京津冀地區的聯防聯控機制是國內提出最早、落實最早、層次最高的。其機制的形成不僅僅是停留在各地區的協調上,在協作方面也踏石留印、抓鐵有痕,例如在聯合有效推進空氣質量保障方面,就不斷積累和摸索了許多優秀的經驗和做法。
“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在體制機制、技術協作層面都很接近京津冀的水平,長三角目前也是偏向以應急為主,包括應對重污染天氣等。珠三角以控制臭氧污染為主,還涉及到與我國香港、澳門之間的信息溝通環節。廣東省在以廣州為核心,周邊城市共同協作消解VOCs前體物方面,做了一些有效嘗試。”彭應登說。
2 聯防聯控要因地制宜 創新體制機制
2018年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環境保護部部長李干杰明確指出,要進一步完善京津冀、長三角、汾渭平原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穩步推進成渝、東北、長江中游城市群等其他跨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工作。
汾渭平原、成渝、長江中游城市群等地區之所以被列為打贏藍天保衛戰的重要區域,有多方面原因。國家環境保護大氣復合污染來源與控制重點實驗室主任王書肖介紹說,這些地區面臨的大氣環境污染問題嚴峻,大氣污染治理的需求更為迫切,卻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區域聯防聯控機制。
據了解,汾渭平原和成渝盆地近年來大氣污染物排放增多。兩地散煤使用普遍,數據表明,2017年四川燃煤量達7000萬噸,重慶達2000萬噸。此外,汾渭平原近年來機動車增長迅速,導致大氣污染物排放量大。但是,上述地區的地理條件都限制了大氣污染物的有效擴散。
除了污染物排放增多之外,聯防聯控基礎薄弱也是這些地區面臨的難題。彭應登表示,北京1999年國慶50周年的時候就已經有區域協作的雛形,到如今已經有長達20年左右的歷史基礎。長三角地區,推進空氣質量保障形成的區域性聯動,也為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工作奠定了基礎。而成渝、汾渭等中部地區這方面的經驗相對來說不足。
“這些地區有些方面的工作仍有欠缺,例如大氣污染立體監測、污染源排放清單編制和動態源解析等,應盡快開展系統的污染源排放清單編制、污染特征觀測、區域傳輸等相關研究。同時,基于各地區在自然條件、主要來源、污染特征、監管能力等方面的客觀差異,要因地制宜地創新大氣污染聯防聯控體制機制,在借鑒京津冀等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和監管模式的基礎上,提出有針對性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方案。”王書肖建議。
彭應登說,每個地區的污染物形成原因和傳輸規律都有其自身特點,如北京大氣首要污染物中PM2.5占60%以上;廣州70%是臭氧污染,上海的PM2.5占大氣污染的比例則在二者之間。汾渭平原的揚塵和生物質燃燒排放是大氣污染形成的重要原因,這又與三大區域截然不同。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各地區在制定相關政策措施的時候一定要量身定制,不能照搬照套。中西部地區經濟欠發達,生態環境也相對較脆弱,在財力、物力、人力上的投入尚達不到三大區域的水準,所以其主要目標應該放在建立常規的、以民生為導向的聯防聯控機制上,重點在區域環境空氣質量的長期改善。”彭應登強調。
3 作為突破點 在更大區域分階段推進聯防聯控
環境保護部大氣環境管理司司長劉炳江指出,目前環境保護部正在抓緊研究起草藍天保衛戰的三年作戰計劃,確立具體戰役,一個戰役接著一個戰役打。現已明確主攻陣地、主攻方向和突破點。其中,以京津冀及周邊等污染比較嚴重的重點區域為主攻陣地,主攻方向將劍指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和交通運輸結構等問題,突破點就是聯防聯控,重點解決重污染天氣應對問題。
聯防聯控作為三年作戰計劃的突破點,這意味著污染形勢嚴峻的地區要想取得空氣質量的改善,就必須在區域協作上形成合力,集中攻關。已經取得成效的地區要總結好的經驗做法,將聯防聯控進一步深化,精準發力,形成長效機制。
溫娟在今年兩會上提出,天津未來將進一步推進京津冀環境協同保護,加強區域環境治理協作,建立完善京津冀環境信息共享平臺,讓藍天更多、水更清。
全國政協委員、廣東省環保廳廳長魯修祿在今年兩會上也帶來了《關于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及周邊地區加強大氣污染聯防聯治工作的提案》,提出為打贏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戰,急需創新區域協同機制,研究和破解大氣污染聯防聯控的關鍵難題。魯修祿說,要想取得更大程度的空氣質量改善,必須下更大力氣削減污染物排放量,在更大區域實施聯防聯控。
全國政協委員、湖南省環保廳副廳長潘碧靈表示,作為長江中游城市群之一,湖南的區域聯防聯控工作主要集中在秋冬季的長株潭地區。自實施以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部門緊迫性不夠、項目資金不足等問題。下一步,湖南將考慮制定年度目標工作方案,將各部門的履職盡責情況納入年度工作方案目標任務,納入省直部門的考核,增加考核分數分值,提高占比。同時,將完成情況與年終獎懲掛鉤。為了發揮更大的作用,湖南還將推動考核結果與干部的選拔任命掛鉤。
“我國的聯防聯控重污染天氣應急,再到以保障民生為主要目的的機制建設是分階段進行的。”彭應登解釋,目前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的聯防聯控主要是以前者為主。隨著環境治理能力的逐步提高,會過渡到應急和實現空氣質量長期改善為目標并需的狀態。比如“2+26城市”這一模式的確立,就是站在空氣質量長期改善的角度進行規劃的。
“在我國環境空氣質量基本達標之后,聯防聯控的主要目標就不再是降低PM2.5,而是更加深層次、精準性的目標,比如說針對臭氧污染、空氣質量與人體健康之間的影響等。而聯防聯控也會成為一種常規手段。”彭應登說。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