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去年北京超額完成全市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下降目標后,今年北京首次未確定市級層面全年PM2.5濃度下降量化指標。3月21日,北京市政府印發了《北京市藍天保衛戰2018年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計劃》)。根據《計劃》,今年北京的空氣質量目標設定為:PM2.5年均濃度力爭繼續下降,而各區PM2.5年均濃度目標各有不同,最低的懷柔、密云、延慶須低于49微克/立方米,而通州、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則要求低于65微克/立方米。北京商報記者以此計算,如果各區域都恰好能達到《計劃》設定的目標,那么北京各區域今年PM2.5平均濃度有望繼續下降。
“京60”是我國環保界對于北京2017年實現PM2.5年均濃度下降至60微克/立方米以下目標的簡稱,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過去幾年北京在對大氣治污上的決心和信心。一個PM2.5年均濃度目標確定的背后,有著大量被稱為“史上最嚴”環保政策、監督手段等共同作用。具體到北京,根據《計劃》部署,今年市級層面不再制定量化目標,但各區卻仍然確定了PM2.5年均濃度下降任務,比如城六區中,海淀區須低于56微克/立方米,而豐臺區和石景山區的年均濃度上限則定為60微克/立方米。
與PM2.5濃度目標類似,《計劃》中對于今年北京進一步淘汰退出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一般制造業企業任務,也細化了各區的目標,其中,昌平、通州分別為121家、82家,門頭溝和平谷則分別僅有2家、8家。
北京市環保局相關負責人在解讀《計劃》時表示,目前,北京的空氣質量距國家標準和市民期盼仍有較大差距,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仍然是一個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的過程。隨著北京市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持續不斷深入,特別是經過近五年來大規模的治理,污染來源、污染特征也發生了變化,污染減排空間進一步收窄,治理難度越來越大,“因此,在實施工程減排的同時,更要向管理轉變,突出精治法治共治”。在業內看來,所謂“精治”的具體體現之一就是將原本宏觀的目標更具體地細化到每一個區域,強化各區的管理、監督責任。
按照《計劃》要求,各區政府、市有關部門要在4月底前制定本轄區、本行業細化實施方案,明確路線圖、時間表、責任人,并建立重點項目臺賬和任務清單,一并報市大氣污染綜合治理領導小組備案。
實際上,《計劃》也提出,今年北京要構建責任明晰的“大環保”工作格局,而這與剛剛獲全國人大審議通過的國務院機構改革中的“大環境”管理體系“不謀而合”。具體來說,《計劃》明確,今年北京將完成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按照“誰考核、誰監測”的原則,厘清環境監測事權,推進執法重心下移,強化屬地環境執法等。
對于北京大氣污染的治理重點,原環保部大氣環境管理司司長劉炳江日前曾表示,北京已經從工業煤炭為主的排放,轉向了以生活為主的排放,當主要矛盾變化的時候,機動車排放影響就進一步凸顯出來。
據悉,多個國家級團隊就北京污染構成進行研究后發現,機動車排放是當前北京PM2.5的第一來源,“現階段拉高北京PM2.5濃度的首要來源就是硝酸鹽,已經遠遠超過了硫酸鹽,而這是我們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劉炳江明確,今年,北京將把機動車污染治理作為工作的重點,精準施策、靶向治霾。
因此,《計劃》也在具體分類治理大氣污染物的內容中,將“強化移動源污染防治”放在首要位置提出。具體來說,《計劃》明確,今年北京將把高排放車治理作為重中之重,將推進低排放區由六環路內擴展到全市;全面落實“公安處罰、環保檢測”執法模式,全面完成130萬輛主要進京路口次重型柴油車路檢等。
不過,有專家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即使采取了各種減排措施,產業結構也出現了較大調整,北京市PM2.5年均濃度現仍只達到58微克/立方米,離新版北京城市總規提出的2030年35微克/立方米、空氣質量徹底改善的要求相差還很遠,需要確保《計劃》中提出的各項治理措施如約、按力度完成。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