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村里建了光伏扶貧項目,閑置的屋頂、曬在身上的陽光能發電還能賣錢,村民們對此都感到好奇同時又充滿期待,”29日,陽光明媚,秀英區東山鎮城西村駐村第一書記丁山告訴記者,“這不僅能解決我們自己用電問題,還能增加村里集體經濟收入。”貧困村大多沒有村集體經濟,為扭轉這種局面,海口市以光伏扶貧項目試水破冰,采取政府扶貧資金籌措,企業提供技術、后期維護的綠色通道新模式,變“救濟式”扶貧為“開發式”扶貧,借“光”發電實現扶貧長效“造血”。目前全市已經建成11個村級屋頂光伏扶貧項目,實現并網送電并獲得售電收益,不僅創新舉措增加村集體收入,而且能有效解決“空殼村”等問題。
空殼村,是指集體經濟薄弱、財政虧空的村子,村里青壯年大多到城里“掘金”,農村則出現“空殼化”現象,留下老弱病殘和婦孺。
“貧困地區的農村,村集體經濟沒有發展起來,沒有經營性收入來源,自然也就沒有錢來興辦公益事業,村級公共服務功能等都只能是紙上談兵,村干部的凝聚力自然也大打折扣,” 秀英區扶貧辦主任蘇洪聊起“空殼村”頗為感慨,“要讓這樣一窮二白的村脫貧致富,幫扶難度可想而知,所幸市政府不僅考慮整村推進,還試水破冰引入了光伏扶貧項目,讓村集體又有了長效的經濟來源。”
記者從海口市扶貧辦了解到,2017年海口市從扶貧資金中安排550萬元,在“十三五”11個整村推進村各建1個村級屋頂光伏扶貧項目,所有收入歸村集體支配,用于村中建檔立卡貧困戶、五保戶、低保戶、殘疾戶等困難群眾的幫扶和村中公共項目。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