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27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經歷了一次中至重度污染過程;28日凌晨開始,京津冀區域遭受沙塵天氣影響。目前,京津冀區域的污染過程已基本結束,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組織專家對本次過程進行了回顧分析和解讀。
京津冀區域遭受PM2.5污染和沙塵天氣的前后夾擊
本次污染過程可以清晰的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3月25-27日的污染傳輸和累積階段,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受系統性偏南風影響,污染物沿太行山由南向北輸送,在燕山山前地區滯留和累積;“2+26”城市中僅北京市PM2.5日均濃度達到重度污染(27日,199微克/立方米),PM2.5小時濃度峰值為245微克/立方米(27日23時),是此次區域上污染最重的城市。
第二階段是沙塵天氣階段,在蒙古氣旋和冷空氣的共同影響下,28日凌晨華北及東北地區遭遇了一次嚴重的沙塵天氣,沿線多個城市PM10濃度迅速升高至“爆表”,其中張家口PM10小時濃度峰值達3323微克/立方米(28日5時),為區域上最高值;北京市PM10小時濃度峰值為1989微克/立方米(28日7時),“爆表”長達14個小時,同時PM2.5濃度逐漸降低。
污染源“此消彼長”、不利氣象條件及北方沙塵天氣是此次污染的主要原因
3月25-27日,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采暖期已全面結束,民用采暖排放大幅減少。分析“2+26”城市高架源在線監測結果表明,3月中旬秋冬季錯峰生產結束后,工業企業污染物排放量明顯增加,高架源SO2和NOx排放量比3月上半月平均分別增加10%和30%左右。其中,鋼鐵、水泥建材等行業排放量增加最為顯著。這表明,盡管民用采暖排放大幅減少,工業企業恢復生產后排放顯著增加,污染源排放“此消彼長”,是導致本次區域PM2.5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從氣象條件看,污染過程前期(25-27日)受較強偏南風影響,污染物沿太行山由南向北輸送,并在燕山山前地區出現滯留和累積,北京地區長時間處于小風靜穩天氣(風速<2米/秒),導致北京市PM2.5濃度高于周邊地區。
同時,區域北部受近地面逆溫影響,垂直擴散條件不利,推高PM2.5濃度。污染過程后期(28日),受蒙古氣旋和冷空氣共同影響,源于蒙古腹地和內蒙邊境地區的沙塵從28日凌晨開始影響京津冀北部地區,張家口、承德、北京等城市PM10濃度都出現“爆表”。不利氣象條件及北方沙塵天氣也是本次污染過程的主要原因。
從顆粒物組分特征分析,北京市PM2.5濃度從3月25日17時后出現快速抬升。硝酸鹽與PM2.5變化趨勢一致,27日重度污染期間硝酸鹽占比達到30%~40%,占比最為顯著,與2017年10月24-28日的污染過程相似,主要受本地機動車和工業排放NOx二次轉化的影響。同時,PM2.5濃度升高時,硫酸鹽、元素碳和氯離子等組分也明顯增加,分析是受到區域污染傳輸影響。
此外,多家研究單位的模式模擬結果也表明,25日和26日下午至夜間北京市PM2.5濃度的兩次迅速抬升,都受到西南傳輸通道城市的污染輸送影響。28日凌晨開始,PM2.5濃度受沙塵天氣影響逐漸下降,PM10濃度則迅速升高,首要污染物由PM2.5轉為PM10。
霾散塵消, 區域應急聯動有成效
針對本次污染過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6省市共有4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啟動重污染天氣預警響應。其中,北京、天津、石家莊、太原、鄭州、濱州等35個城市啟動橙色預警,德州、聊城、商丘、漯河等12個城市啟動黃色預警。目前,由于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污染過程基本結束,各城市均已解除預警。
通過分析“2+26”城市高架源在線監測數據發現,自3月22日開始區域內各城市先后啟動重污染天氣應急聯動措施,工業企業污染物排放量出現下降,SO2和NOx排放量分別較17-21日平均下降約18%和15%。
空氣質量模式模擬結果表明,在嚴格落實重污染天氣應急減排措施的情況下,“2+26”城市PM2.5日均濃度削減比例可達15%左右。此外需要說明的是,重污染天氣預警應急是針對人為源排放的臨時性管控措施。28日的沙塵天氣屬于自然災害,不在重污染天氣預警和應對范疇,由氣象部門發布沙塵預警。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