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項長期而又復雜的工程,藍天保衛戰還需久久為功。近日,受不利氣象條件影響,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再次遭受重污染天氣侵襲。重創之下,必須加快明確大氣污染治理的重點和關鍵。
3月25日起,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經歷了一次大氣污染過程,生態環境部發函督促各地做好應急工作。截至目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6省市共有4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啟動重污染天氣預警響應。
與此同時,為最大限度削減污染峰值,各地全力保障環境空氣質量,相關部門根據減排清單全力開展巡查、檢查,逐個落實,發現問題第一時間督辦整改,并同步采取減排措施。
針對本次污染過程,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積極組織專家會商,并對此次污染情況進行解讀。業內認為本次污染成因主要有兩點:其一,氣象條件不利。北方地區天氣回暖,帶來了春天的氣息,但由于冷空氣缺席,氣溫回升導致污染物無法擴散。
其二,冬季采暖期結束,秋冬季錯峰生產的各類工業企業開始恢復生產。由于京津冀及周邊地區以重化工為主的產業結構、以公路為主的交通運輸結構特點,污染物排放強度仍處在高位。
由此可見,作為一項艱巨而又長期的任務,讓藍天白云成為常態仍需時日。雖然收獲藍天的天數在逐漸增加,但重污染天氣還是會“殺回馬槍”,再一次證明大氣治理不是一蹴而就的道理。那么,下一步大氣污染防治的重點將在哪里呢?
全國政協委員、生態環境部副部長黃潤秋此前表示,下一步大氣污染治理關鍵是在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三個方面的調整和優化,同時還靠廣大社會群體的普遍參與。
具體而言,要推動形成綠色生產和生活方式,形成人人參與、齊抓共管的治理格局。在產業結構方面,重點是繼續開展“散亂污”企業綜合整治,淘汰落后產能并化解過剩產能,還有城區內重污染企業的搬遷。能源結構方面,治理散煤,持續推進重點地區的煤炭消費總量控制和清潔取暖。
在交通運輸結構,則要抓好重點領域減排,下大力氣破解機動車污染治理和揚塵治理兩個難題,通過車油路聯動措施提高機動車排放控制水平,并統籌考慮建筑垃圾的綜合利用。
當然,要打贏藍天保衛戰,離不開相關政策標準的指導。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首場新聞發布會上,新任發言人張業遂介紹,將持續緊盯環保工作不放松,開展大氣污染防治法,努力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堅實的法律保障。
同時,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柴發合透露,下一步將按照黨的十九大部署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深入總結《大氣十條》成功經驗,研究制定打贏藍天保衛戰作戰計劃,明確具體戰役及其時間表和路線圖,持續改善空氣質量。
目前,“藍天保衛戰三年作戰計劃”正在研究制定中。據悉,在《“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基礎上,三年藍天保衛戰的目標將進一步深化,有些目標可能會有適當提高,治理力度還會加碼。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