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份以來,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發生新一輪的“斗氣”。
這源于2月28日的斯德哥爾摩仲裁法庭判定,因沒有按照合同向烏克蘭輸送足量的過境天然氣,沖抵烏方拖欠氣款后,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俄氣)最終應支付烏克蘭國家石油公司25.6億美元欠款。因不滿此裁決,俄氣旋即表示不會恢復對烏供氣,并啟動程序終止合同。
俄烏雙方關系再度劍拔弩張。俄氣總裁米勒指責仲裁法庭實行雙重標準,并稱將對法庭裁決提出上訴。他認為決議打破了俄烏供氣合同中雙方的利益平衡,解決烏克蘭的經濟問題不應由俄氣買單,在這種情況下,繼續履行合約對俄氣來說無利可圖。3月7日,烏克蘭政府宣布將凍結并查封俄氣在烏資產,稱俄羅斯無權單方面終止于2019年底到期的供氣合同。烏國油商務總監尤里·維琴科在其facebook上寫道,因為氣荒,烏克蘭不得不從歐洲以高于俄氣四倍的價格購買天然氣。運行數據顯示,3月,來自歐洲供應商的天然氣加權平均價格超過俄氣價格的33.9%,這其中產生的額外債務都應由俄氣承擔。
俄烏“斗氣”十三年
烏克蘭是俄羅斯天然氣出口歐洲的重要過境國,俄氣公司通過“聯盟”、“兄弟”和“北極光”三條建于蘇聯時期的管道經烏克蘭向歐洲供氣。本世紀初,俄羅斯每年通過烏克蘭過境輸往歐洲的天然氣達1000億立方米,約占俄對歐出口天然氣總量的85%。自2005年以來,俄烏之間政治經濟關系愈發錯綜復雜,雙方圍繞供氣價格、數量、欠款和過境費等問題爭執不斷,頻頻上演“斗氣”戲碼。2009年初的俄烏天然氣沖突更是殃及歐盟,給嚴寒中的歐洲近20國造成能源災難。
2014年克里米亞公投入俄后,兩國關系惡化,2015年底,烏克蘭停止從俄羅斯進口天然氣,轉從歐洲國家購氣。
為擺脫對烏克蘭管道的過度依賴,俄羅斯實施出口通道多元化戰略。俄羅斯多元化對歐洲出口渠道的一個重大舉措就是強力推動穿越波羅的海直達歐洲的“北溪”(NordStream)管道項目。其中,北溪1號天然氣管道項目設計輸送能力550億立方米/年,2006年正式啟動建設,全長1220公里,管道東起俄羅斯北部港口維堡(Vyborg),穿越波羅的海一路西進,到達德國的格賴夫斯瓦爾德(Greifswald)。該管線于2011年底建成投產,由此終結了俄羅斯輸歐天然氣必須經第三國中轉的歷史。投產后,2012年俄氣通過烏克蘭過境輸送的天然氣降低了20%。2017年,俄氣過境烏克蘭輸氣940億立方米,僅占對歐供氣總量的48%。
除了北溪1號,2015年9月,俄氣宣布,與德國意昂(Uniper)能源集團、殼牌石油、法國能源(Engie)和奧地利石油天然氣集團(OMV)等6家歐洲能源公司合作,組成聯合公司,共同投資修建“北溪2號”天然氣管道,建成后每年將再增加550億立方米天然氣的輸送能力,約占歐洲年消費量的10%。北溪2號管線計劃于2019年底建成,2020年起輸。俄氣計劃在北溪2號線投產后,撤銷近4000公里的陸上天然氣管線,俄氣方面稱經波羅的海向歐盟供氣成本比經烏克蘭低1.6倍。
但是,近兩年來,受俄羅斯與歐洲關系惡化的影響,北溪2號管線能否如期建成存在較大不確定性。2016年8月,參與該管道建設的歐洲伙伴撤回了組建合資公司該管線的申請,俄氣面臨著獨家承建該管線的尷尬局面。據悉,導致管道建設被擱置的直接原因是波蘭的反對。波蘭反壟斷競爭委員會(PCA)明確指出,該項目將使俄羅斯對波蘭的能源供應能力產生巨大影響,所以提出反對意見。不僅波蘭,中東歐各國都反對該項目。目前,北溪2號何時能夠建成投產尚未有定論。
俄“天然氣大棒”邊際效用遞減
今年3月再度爆發的俄羅斯和烏克蘭“斗氣”,又一次彰顯了跨境管道天然氣運輸和貿易的地緣政治屬性,由此帶來的天然氣安全供給問題再次給歐洲用氣大國帶來不小的麻煩。
其一,俄羅斯動輒停止對烏克蘭供氣是“天然氣大棒”政策的慣性思維使然。此次斗氣事件的導火索是因俄羅斯對斯德哥爾摩仲裁法庭判決結果不滿,俄羅斯認為判定結果不公正,其背后有政治因素,遂停止對烏克蘭的供氣。俄羅斯此舉有欠理智的成分,畢竟,這是國際仲裁法庭作做出的判決。俄羅斯如果不服的話,可以提出上訴并通過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權益。動輒揮舞“天然氣大棒”,停止對烏克蘭這一“過境國”的供氣,從而間接得罪歐洲這一消費俄羅斯天然氣的最大群體,這不僅會導致俄羅斯天然氣出口收入的銳減,也使得俄羅斯與美國和西方關系惡化背景下,俄羅斯的國際聲譽進一步下滑。俄羅斯既輸了面子,又輸了里子。
其二,烏克蘭危機下的地緣政治的沖突使得此次“斗氣”的態勢更加復雜化。
2014年烏克蘭危機爆發以來,俄與美西方爆發激烈的地緣政治沖突,俄與美西方的政治關系降至冷戰以來的最低點。此次斯德哥爾摩仲裁法庭作出對俄羅斯不利的判決結果,進一步強化了俄羅斯對美西方的“怨恨”與不滿,使得俄烏兩國天然氣過境和貿易這一商業問題夾雜了更多的地緣政治博弈成分,加劇了問題的復雜性,解決的難度增大。另外,俄羅斯此舉也是對烏克蘭前期通過的加強對東烏克蘭地區、特別是頓巴斯這一烏克蘭最大煤炭基地控制決議的有力回應。
在俄與美西方關系進一步惡化的背景下,烏克蘭出臺加強對頓巴斯地區控制的決議,有在東部地區“收復失地”之意,引起了俄羅斯的警覺和不滿,因而借斷氣來敲打烏克蘭。
其三,俄羅斯天然氣出口多元化使得俄主動權在握,但天然氣及LNG進口的多元化也使得歐洲和烏克蘭抗風險能力持續增強??傮w而言,俄羅斯在“北溪”管道建成投運后,對烏克蘭這一最大過境國的依賴性降低,俄羅斯的主動性和回旋余地增加,相應地與烏克蘭斗法的底氣更足。
但是,隨著北美頁巖油氣革命成功等因素,全球天然氣及LNG(液化天然氣)的流動性大大增強。此次俄羅斯對烏克蘭斷氣過程中,歐洲加大了對烏克蘭的反向輸氣、烏克蘭主動通過其他渠道進口天然氣就是明證。因此,面對歐洲和烏克蘭天然氣進口愈加多元化的現實,俄羅斯“天然氣大棒”策略的“邊際效用”將逐步遞減。
俄烏“斗氣”對中國的啟示
俄烏每隔幾年就發生一次“斗氣”,是俄羅斯以“天然氣武器”應對西方愈加緊逼的地緣政治壓力的“個案”,而烏克蘭不幸成了俄羅斯與西方“掰手腕”的角力場。但總的來看,隨著近幾年美國西歐與俄羅斯的緊張關系持續發酵升溫,以及世界范圍內的“逆全球化”趨勢加劇,大國紛爭不斷,相應的,全球能源地緣的動蕩態勢也日趨嚴重。一度淡化的“能源供應安全”問題又重新彰顯。特別是天然氣供應安全問題,引起各天然氣消費大國的重視。
2017年,中國的天然氣消費量同比增加18%,達到2350億立方米,對外依存度近40%。顯然,中國已經邁進全球天然氣消費大國的行列。如何獲得穩定、安全、低價、靈活的海外天然氣供給不僅是經濟與市場問題,也是重大地緣政治和國家戰略問題。
未來,中國的天然氣進口需要充分吸取俄烏“斗氣”的教訓,做足未來應對境外天然氣短供或斷供的應急預案。
一方面要做足技術和業務本身的應對預案。與石油這種已經形成全球性統一市場和標桿價格體系的大宗商品不同的是,天然氣及LNG截至目前尚未形成全球統一的市場交易和價格結算體系,天然氣的供需還帶有明顯地域性的特點。再加上與大眾對石油的“剛需”不同,天然氣消費需求的“峰谷”差明顯。以京津冀為例,2017年該地區用氣高峰月份的消費量是低谷月份的10倍!再加上特殊外部情況的發生,比如遭遇極寒天氣,那么天然氣消費的峰谷差會進一步加大。如何應對中國天然氣消費這種季節性的不穩定?除了在國內通過構建儲氣設施等辦法外,還需要建立起穩定、靈活的涵蓋出口國、過境國和消費國三方的協調機制,包括價格調節機制。
另一方面要做足應對生產國和過境國不確定性的預案??缇彻艿捞烊粴獾墓c貿易從來就不是單純的經濟問題,常常為天然氣生產國、過境國或者消費國所利用,成為與政治掛鉤的“IPE”(InternationalPoliticalEconomics,國際政治經濟學)問題。去冬今春,我國國內出現的天然氣短供和大面積氣荒,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土庫曼斯坦這一我國最大的天然氣進口國“意外”減少供應,加劇了國內的氣荒。從俄烏“斗氣”史和歐盟應對經驗來看,多元化進口渠道是必由之路,關鍵點是一旦遭遇緊急情況,能夠以可比價格從其他國際市場渠道獲得天然氣。
在可預見的未來,“多元化進口、國內外聯動”是解決我國天然氣供給安全的必由之路。俄羅斯和烏克蘭的這輪“斗氣”,又一次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作者為中石油集團戰略研究專家。本文部分內容吸納了俄羅斯問題專家馮玉軍、王海燕的觀點,(本文首刊于2018年4月16日出版的《財經》雜志)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