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荒”這個詞隨著供暖季的過去逐漸淡出視線,也實在不愿提起,然而其帶來的社會層面的壓力卻是無法逃避的。2018年究竟是會延續去年的嚴峻形勢,還是會有新的情勢出現,我們從近期的一系列動態中可以管中窺豹。
五分鐘的LNG保供預售
4月18日,由中國海油所屬中海石油氣電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浙江銷售分公司和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聯合舉辦的國內首場液化天然氣(LNG)船貨保供預售專場交易圓滿落幕,當天LNG預售交易共成交9萬噸。
從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獲悉,當日掛出的9萬噸LNG通過競價全部成交,其中上午的6萬噸(7月交貨)成交價為3380元/噸——3390元/噸,最大單筆成交量1.2萬噸,最小單筆成交量500噸。下午的3萬噸(11月交貨)以4200元/噸成交27950噸,以4210元/噸成交2050噸,最大單筆成交量1000噸。
據了解,天然氣保供預售類似于中遠期交易,主要對接現貨貿易的年度合同和月度合同。一方面,預售可以提前對接上下游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的供需,鎖定氣量和價格,推動上下游企業建立長期穩定的資源渠道;另一方面,通過交易也可以發現價格,利用價格信號的提前釋放,為企業和行業的生產經營和調峰安排留下充足應對時間。
按照交易規則,本次成交的LNG不能轉手,同時為支持線上交易,中國海油將對7月交貨的合約在線上成交價格的基礎上給予每噸100元優惠。據悉,11月的船貨價格比去年同期平均價格每噸低200元左右。
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表示,為了平穩有序地實現冬季保供資源預售,積極為用戶挖掘更優價、更優質資源,中海油積極發揮自身現貨和中長協資源池優勢,在交易中心平臺上為用戶冬季保供提供鎖定資源渠道。一是落實國家市場化改革號召;二是提供市場化保供手段;三是進行天然氣基礎設施開放先期試點,這是一種可復制的接收站開放的市場化模式或者雛形,交易中心和中海油將根據市場需求,及時推出更多合約進行試點,為今后進一步開放LNG接收站打下基礎;四是為對接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提供了直接的渠道。
中宇資訊分析師沙文波接受《證券日報》采訪時表示,此次進行的天然氣預售交易,可以幫助一部分下游用戶提前鎖定未來一段時間內天然氣的采購量和采購價格,保證自身的貨源供應,可以穩定自身的正常運行。盡量避免遭遇2017年冬季出現的供應短缺和價格非理性暴漲。
發改委:保供壓力仍較大
發改委近期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我國天然氣表觀消費量達到了700億立方米左右,同比保持了兩位數的增長。如何判斷今年冬季天然氣供需形勢?又該如何有效應對可能出現的天然氣供應缺口?
4月27日上午,國家發改委就天然氣產供儲銷體系建設有關情況舉行發布會。國家發改委經濟運行調節局局長趙辰昕今日表示,今年天然氣需求總體的判斷還將延續較快增長態勢。預計進入冬季以后,天然氣保供的壓力仍然較大。
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日前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快儲氣設施建設和完善儲氣調峰輔助服務市場機制的意見》。意見明確,供氣企業到2020年要擁有不低于其年合同銷售量10%的儲氣能力,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到2020年至少形成不低于保障本行政區域日均3天消費量的儲氣能力,城鎮燃氣企業到2020年形成不低于其年用氣量5%的儲氣能力。
發展改革委提供的文件顯示,目前,中國的天然氣儲備能力不到全國消費量的6%,而國際平均水平在15%以上,歐美、日韓等國家儲備能力更高。去年冬天到今年春天,中國出現較大范圍天然氣供應緊張局面,進一步暴露出了儲備能力不足的“短板”。
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嚴鵬程說,今年供暖季“南氣北送”將在去年供暖季基礎上再新增一批供氣能力。
由此可見,在對今冬保供形勢預測的基礎上,應對措施已經日漸成熟。無論是保障氣源、LNG預售、儲備建設還是調度能力,都在逐漸提高。或許今冬的形勢不容樂觀,但是亡羊補牢,猶未晚矣,短板的暴露才讓對策變得有的放矢。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