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強化國家地表水水質自動監測站(以下簡稱水站)文化建設,豐富和拓展水站人文內涵,培育生態環境監測文化理念,樹立國家生態環境監測品牌,生態環境部印發了《國家地表水水質自動監測站文化建設方案(試行)》(以下簡稱《方案》)。近日,生態環境部有關負責人就《方案》有關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推進水站文化建設,強化公共服務功能
問:《方案》出臺有何背景與意義?
答:水站是監測地表水水質現狀、及時預警潛在環境風險的重要基礎,是評估水污染治理成效、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要支撐,也是監測為民、服務公眾的重要平臺。推進水站文化建設,將進一步強化水站的公共服務功能,賦予水站人文內涵,豐富和拓展水站文化屬性,引導公眾走進生態環境監測,了解生態環境監測,信任生態環境監測,積極參與生態環境保護,落實環境監測為民服務功能,樹立國家生態環境監測品牌和權威。
問:水站文化建設有著怎樣的思路和目標?
答:關于水站文化建設,我們的思路是:在建設形式上,既統一規范基本要求,又鼓勵創新,推動形成既相對統一又各具特色水站建設精品;在建設內容上,注重賦予水站人文內涵,著力強化水站文化屬性,充分利用新媒體等手段,豐富和拓展水站公共服務功能和科普宣教功能。最終,通過推進水站文化建設,把水站打造成生態環境監測知識的傳播平臺、生態環境科普的宣傳基地、生態環境文化的交流窗口、公眾參與和監督的重要媒介。
引導和培育既相對統一又各具特色的水站文化
問:水站文化建設的基本原則是什么?
答:水站文化建設的基本原則是:簡樸實用、美觀大方,倡導與自然環境相協調、與社會公眾良性互動,引導和培育既相對統一又各具特色的水站文化。
一是注重實用,力戒奢華。在保證水站水質監測功能,確保監測數據真實、準確、全面的前提下,建設簡樸實用、美觀大方的水站站房。
二是統一規范,鼓勵創新。統一是指對水站LOGO、標志標識及水站內部管理制定統一要求。創新是指鼓勵各地結合地方特色,采用綠色低碳、環境友好的建設模式,根據當地建筑風格和周邊環境進行水站外觀和格局的設計建設。
三是科普教育,公眾參與。國家統一設計并持續優化水站公眾號和APP應用,滿足公眾的環境信息需求。同時,鼓勵各地選擇位于城市市區、公園、風景名勝地等人流密度較大區域的水站,打造“環境科普文化宣傳小站”,講好生態環境監測故事。
四是全面推進,持續完善。持續完善水站文化建設各項軟硬件,并鼓勵各地結合本地實際,分層分級,全面推進水站文化建設。
水站文化建設以滿足公眾需求、引導公眾參與為目標
問:《方案》多次提及公眾參與,請問這方面有哪些具體措施和要求?
答:雖然我們一直在不斷完善生態環境保護公眾參與制度,但公眾參與積極性不高、參與形式單一、獲取生態環境保護信息不足的問題依然突出。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關于堅持生態環境全民共治的重要精神,更好地解決上述問題,我們以本次水站文化建設為契機,充分發揮水站多功能性的特點,結合水站建設實際,以滿足公眾需求、引導公眾參與為目標,提出了以下幾個方面的要求:
一是豐富的水站二維碼信息。只需要用手機掃描水站二維碼,就能獲取水站各項信息,如水站簡介、水質信息、考核目標、監測指標解析、儀器原理及工藝、運行方式及流程等;還能在手機上查看水站建設歷程影像資料,了解生態環境監測和保護知識。
二是實時發布水質監測結果。用手機掃描水站二維碼或在應用市場下載安裝水站APP,就可以自助查詢站點水質實時監測結果等信息,并通過留言窗口反饋建議和意見。我們會定期統計公眾查詢信息情況和反饋意見,不斷優化和完善APP應用程序。
三是將水站打造為“科普小站”。鼓勵各地將位于市區、公園、風景名勝區等人口流動性較大地區的水站,打造為本地區的“科普小站”,通過設立參觀區域、開辟科普文化專欄,在室外懸掛電子屏幕實時發布水質和科普信息,承擔生態環境監測和生態環境保護的科普功能。
四是鼓勵將有條件的水站有序對公眾開放。通過向公眾講述生態環境監測故事,引導公眾走進監測,了解監測,信任監測。
五是鼓勵各地將水站打造為本地區的環境宣傳教育基地。通過定期組織各式各類的生態環境宣傳活動,宣傳生態保護理念,傳播生態文明思想。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