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序:“在去年光伏指標延續的推動下,2018年中國光伏新增裝機仍將超過35GW,但2019年可能要減少到30GW以內。”
距離國家能源局發布《關于完善光伏發電規模管理的意見》(征求意見稿)和《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已經過去一個月的時間了,在兩份意見稿發布后,諸多企業通過可再生能源學會光伏專委會、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等機構向主管部門反饋了相關的提議。在4月底國家能源局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李創軍副司長也提及“分布式光伏的規模擬定為10GW,2018年下半年適時啟動新一批光伏應用領跑基地建設以及下達‘十三五’第二批光伏扶貧計劃。”
從上述信號可以總結出,國家能源局從今年開始將以更加嚴苛的方法管理中國年度新增光伏發電的規模,該舉動背后最關鍵的因素是國家可再生能源補貼資金的嚴重不足。光伏們也將從補貼缺口著手,分析中國光伏發電規模未來的走勢。
“可能比想象中的規模更少”
已經有光伏電站三年沒有拿到過補貼了。第六批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資金補助目錄中所有項目是2015年2月底前并網的光伏電站,這就意味這2015年3月-5月期間并網的光伏電站已經三年沒有拿到過補貼了(戶用光伏和少數省份的部分分布式光伏項目除外)。在第六批目錄中的光伏電站至今仍未足額拿到拖欠補貼的情況下,第七批目錄何時公布已經不再重要了——即使發下來仍然要被拖欠。前六批目錄中的光伏電站總量為接近30GW,而等待進入目錄的光伏電站總量為100GW!雖然2015年以后建成的光伏電站補貼強度(燃煤標桿上網電價以外所需要的補貼金額)比早期的光伏電站要少,但需求總量是前六批目錄量的兩倍左右。從最近三年的光伏裝機增長數據可以很明顯感受到補貼缺口。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行業人士表示,“其實從國家能源局角度,2015到2017年國家給各省發放的規模指標增加并不大,但裝機增長過快的一個原因是部分省份搞‘先建先得’的分配辦法,推動了一大批光伏電站在沒有落實指標的情況下先行建成,然后地方再去找國家能源局要增補指標,導致了大約超過20GW的光伏電站在這種情況下建成。”在這位業內人士看來,地面電站規模有限的情況下,過多資金的涌入推動了分布式光伏的投資。2017年的分布式光伏新增裝機是接近2016年底之前所有分布式光伏裝機總和的一倍。
專注分布式光伏投資的北控清潔能源電力在2016-17年接觸了超過20GW的分布式光伏項目,去年裝機量飛速增長的晶科電力也接觸了超過10GW的分布式光伏項目,據光伏們此前報道,目前行業內大概存在了超過20GW已經備案的分布式光伏項目尚未建成,而儲備的屋頂資源約有超50GW的規模。
另一方面,戶用分布式光伏市場也在飛速發展。2017年可謂是戶用分布式光伏發展的“元年”,超過46萬戶,新增裝機規模超過3GW。年初,多位業內人士預計2018年戶用光伏安裝數量將達百萬戶,容量接近10GW。按照這種增速,用不了兩年,國家也很難保障戶用分布式光伏補貼的及時到位。
在國家能源局《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中)關于補貼是如下說明的:“享受電量補貼政策的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由電網企業負責向項目單位(含個人)按月足額結算電費和轉付國家補貼資金,電網企業應優先做好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補貼資金使用預算和計劃,保障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的國家補貼資金及時足額轉付到位。”此外,國家光伏扶貧項目的補貼也無法拖欠。因此,預計到2018年底,享受電量補貼的分布式光伏和光伏扶貧項目總量將達到20GW規模,在補貼資金嚴重不足的情況下,第六批目錄中的項目補貼將受到極大的影響——甚至前五批目錄中的光伏項目也將出現補貼拖欠的現象!
綜上分析,不僅工商業分布式光伏的規模要受到管控,國家對戶用分布式光伏的發展規模也極有可能進行管控。
正如李創軍副司長在發布會上提及的“分布式光伏的規模擬定為10GW”,預計戶用和工商業分布式光伏的總額將被控制在10GW以內。
有了光伏領跑基地,何須普通地面指標?
此前光伏們曾分析到,5GW的第三批光伏領跑基地的競爭為國家節省了總計350億的補貼需求(點擊查看此前的文章)。在補貼缺口極為嚴峻的當下,大都象征性采取競價過場甚至采用光伏扶貧模式來規避競價的地方規模指標分配模式下,相比于領跑基地所展現出來的效應,普通地面電站的存在意義并不是很大了。雖然有業內企業表示,光伏領跑基地的電價競爭“競得有點兒狠”,但相比之下,普通地面光伏電站有必要為了“消化中國龐大的光伏制造產能”而存在較大規模嗎?
通過之前的分析可以看出,普通地面光伏電站在補貼優先級上已經排名最后了,光伏扶貧、戶用光伏、分布式光伏、光伏領跑項目都要優于普通地面電站先獲得補貼。在現有的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水平和全社會用電量并沒有大幅增加的情況下,2017年以后建成的普通地面光伏電站可能永遠拿不到補貼!
此外,普通地面電站在西部地區面臨限電風險,在東部地區又面臨土地短缺和農光、漁光互補等模式增加投資成本。
如果“永遠拿不到補貼”,那還有建設的意義嗎?這個問題相信各光伏投資企業一定深度思考過。
第四批光伏領跑基地還是要啟動,基地對光伏產業的推動效果已經顯現出來,也有一定的存在必要。光伏領跑基地如何與普通地面電站共存,也值得行業深思。
每年多大的裝機規模才適合中國?
如果以2015年的裝機規模為基數,按照每年10%、20%、30%的增速計算到2020年的總裝機規模:
現實是,截止2017年底,中國累積光伏裝機131GW,與10%增速模型下的2020總量只有13GW的差額,與20%增速模型下的2020總量有46GW的差額,與30%增速模型下的2020總量有接近90GW的差額。即便如此控制規模,補貼的缺口仍然被“越撕越大”,但行業發展又不能停滯下來。
假設回到2015年底,有一位“先知”告訴中國光伏人,未來中國光伏發電將保持30%的增速,會有人覺得這個產業的前景很暗淡嗎?我相信大多數人仍會看好這個產業。
那就按照30%增速模型來做分析,如果達到2015到2020年年均30%增速下的累積裝機規模,2018—2020年三年的新增光伏裝機控制在90GW左右或許還是合理的。受2017年項目延續裝機的影響,可能會帶來15GW的規模,因此,預計2018—2020年這三年的年均新增總裝機規模將被控制在25GW左右。或許中國新增光伏裝機將以分布式光伏、光伏領跑基地、光伏扶貧三種主要模式來實施。
但是,這幾年因為市場規模超速增長,中國光伏產能增長已經“停不下來了”。這場產能與補貼缺口的博弈如何走下去呢?國家管控的是需要補貼的項目規模,如果不需要補貼,光伏發電項目該如何開發、投資?
在中國光伏行業即將出現重大變化的節點,光伏們接下來將陸續對重要話題點進行分析,敬請期待。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