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各種農家樂、生態農莊遍地開花,成為鄉村旅游的熱門。近日在多地實地調查,發現很多農家樂“前門生態、后門排污”問題突出,污染防治和監管滯后。一些標榜“生態”的農莊名不副實,污水排放之處成了臭水溝,油煙排放之處成了“黑土地”。
充分的市場競爭,讓不少農家樂想方設法來爭取消費者。在一個盛行印象管理的時代里,一些農家樂擅長“表面光”——在消費者看得見的前臺里,呈現出一個干凈明亮、“現代感”十足的“鏡中我”;在那些消費者看不到或者消費者很少愿意去了解的幕后,農家樂上演了“變形記”。
作為一個新的社會問題,農家樂環境污染需要精準“把脈”。伴隨著急劇的社會變遷,一些農民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沒有及時“與時俱進”,在不知不覺中“慢了一拍”。在現有的治理體系中,農家樂處于一個政府、市場和社會“三不管”的空白地帶,讓一些商家有了“不管你怎么樣,反正我就這樣”的傲慢與底氣。
農家樂不僅要讓農民有“獲得感”,也要讓消費者有幸福感。當農家樂失去了生態環保這張“王牌”,不可避免會在市場中陷入邊緣化境地。加強農家樂的環境治理,讓農家樂表里如一、既有“面子”也有“里子”,本質上就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理念。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