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大氣污染問題得到了我國各級政府和廣大公眾的高度關注。在大氣污染防治中容易被忽視的是,大氣污染物可隨氣團遠距離輸送至海洋上空,以干沉降和濕沉降的方式進入海洋,對海洋環境和生態系統產生影響。
大氣沉降向海洋輸入大量營養物質(如氮、磷),加劇了近岸水體的富營養化。目前,富營養化是我國近岸海域最突出的環境問題。通常認為,河流輸入和污水直排是河口、海灣營養物質的主要來源,也是近岸海域富營養化的直接原因。而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大氣沉降對富營養化的貢獻不容忽視。
以對近岸海域富營養化起主要作用的氮營養物質為例,大氣沉降的氮主要來自土壤揚塵、工農業生產活動與交通運輸等一次源和大氣化學轉化過程的二次源,它們在大氣中以氣態(NH3、NOx)和顆粒態(NH4+、NO3-、有機氮等)的形式存在。在全球尺度上,多年平均的大氣氮沉降入海量已與河流氮輸入量相當。在歐洲的波羅的海、地中海,美國的切薩皮克灣及我國黃海的局部海域,大氣氮沉降入海量已超過河流輸入量。大氣沉降對海洋的影響具有明顯的季節變化和事件性特征。春季的強沙塵暴天氣、夏季的持續降雨過程均能在短時間內將大量氮、磷營養物質帶入海洋。在我國北方的冬季采暖期,大氣中含氮物質的濃度顯著高于其他季節。頻發的灰霾天氣事件明顯增加了大氣營養物質的沉降入海量。這些都會加重或引起我國近岸海域表層海水的富營養化。
大氣沉降也是海洋中重金屬和有毒有機污染物的重要來源。這類物質化學性質穩定,能在環境中長久存在,并可通過富集效應對海洋生物與生態系統產生不利影響。在許多近岸海域,大氣沉降是表層海水中重金屬(如鎘、鋅、鉛等)的主要來源。例如在英吉利海峽,海水中有高達65%的鋅和58%的鉛來自大氣沉降。在地中海東北部,大氣沉降帶來的鎘占其總輸入量的80%以上。海水中的多環芳烴主要來自化石燃料的燃燒過程,且主要以大氣沉降和河流輸入的方式進入海洋;在離岸較遠的開闊大洋,大氣沉降則是海水中多環芳烴的主要來源。當這類污染物通過大氣傳輸、沉降,并在海洋中累積到一定的濃度時,會干擾海洋生物正常的生理活動,如影響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理過程,抑制浮游植物的生長。已有研究顯示,在紅海、地中海與中國黃海等海域,大氣沉降對海洋浮游植物表現出毒性作用。
此外,海洋上空的大氣污染物能夠削弱到達海洋表面的太陽輻射,從而影響海洋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大氣污染物中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酸性氣體沉降入海能夠促進海洋酸化,如在有些沿岸海域,大氣中酸性氣體對海洋酸化的貢獻可達10%~50%。
目前,在中國大地上,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一場捍衛人民美好生活的“藍天保衛戰”。面對嚴峻的近岸海域污染問題,要進行“陸—海—空”聯合防治,既要削減河流和直排口的污染物入海量,也要借力“藍天保衛戰”,通過有效的大氣污染物控制,削減大氣污染物的沉降入海量,提高對海洋污染的防治效率。
作者系中國海洋大學教授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