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保銘委員指出,要下功夫轉變靠資源要素投入的增長方式,加快創新的步伐,淘汰落后產能,完善落后產能的退出機制。
馮忠華委員建議,把優化城市空間結構和功能布局作為治理大氣污染的一項重要措施。
劉振偉委員認為,有必要強化科技防范污染的最大效值。
7月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對大氣污染防治法執法檢查報告進行分組審議。圍繞執法檢查報告中指出的問題,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從產業結構、城市布局、科技創新等方面提出建議。
加快產業結構調整
報告指出,檢查中發現,部分地區產業結構偏重、布局偏亂,能源結構調整不到位,運輸結構不合理,成為大氣污染的主因。
多位委員在分組審議時指出,必須繼續大力淘汰落后產能,化解過剩產能,加快發展壯大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哈尼巴提˙沙布開委員認為,解決大氣污染問題,必須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嚴控工業污染,工業污染是霧霾污染的重要來源,要采取治理霧霾的手段,通過關停污染源企業,轉移傳統制造業,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從而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量。
羅毅委員指出,要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對高耗能、高排放、重污染企業要加快提升改造、搬遷或關停并轉步伐,不斷推動轉型升級。要加大對西部地區特別是少數民族落后地區傳統工業企業提升改造,燃煤鍋爐、黃標車淘汰等扶持力度。同時,在東部地區實施新一輪產業轉移中,西部地區在招商引資中要把好環境污染這一關,不能將綠水青山變為廢水禿山。要積極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和環保產業。
韓曉武委員建議,要進一步狠抓污染源頭。要繼續調整產業結構,進一步大力發展清潔、高效的第三產業和新興的高新技術產業,以減少污染物的排放。要進行可持續的生產與消費模式,減少大氣污染。
“一方面,要進一步改變現有的產業結構,大力發展低能耗、低污染、高產出的高新技術產業和第三產業,逐步淘汰高消耗,高污染的產業。另一方面要改變能源消費結構,發展清潔、高效、可再生的能源,如發展風能、太陽能、地熱能、潮汐能、核能及沼氣等替代品。要進行技術改造,提高現有工農業的能源利用率,降低污染物排放。”韓曉武說。
優化城市空間結構
馮忠華認為,在城市當中,城市的功能布局和空間結構對大氣污染有重要影響。
一方面,通過優化城市的功能布局、促進實現就業和居住的平衡,完善生活居住區周邊的配套服務設施,可以大大減少大跨度、長距離的機動車出行。通過發展公共交通、鼓勵市民通過公交出行或者步行等綠色的出行方式,大量減少機動車的出行數量,提高機動車的速度,降低排放,減少大氣污染。
“當前城市的主要問題是在城市建設過程中,很多城市沒有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過多體現了以車為中心,大量的自行車道和人行通道被機動車或者停車位擠占,導致步行困難。”馮忠華認為,要通過優化城市的功能布局,通過開展專項治理來改善城市的步行條件,建設可行走的城市,減少污染的排放。
另一方面,大氣污染防治要通過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和改善城市大氣擴散的條件,來增加城市自凈的能力,從而實現大氣環境的改善。
“過去我們很多城市在建設過程中,對城市規劃預留的通風廊道沒有進行很好的保護,過多的廊道被高層建筑、高樓大廈所阻斷,使得我們城市空氣的流動性變差,靜風的天數增加,污染物擴散能力下降,污染加重。通過優化城市的功能布局和空間結構,可以重新構建城市的通風廊道,改善大氣流動環境,降低城市大氣的污染。”馮忠華建議,嚴守城市規劃,優化空間結構和功能布局,治理大氣污染。
繼續強化科技支撐
報告建議,科技、生態環境等部門要加強重點區域、重點領域大氣污染關鍵問題的科技攻堅,組織開展對臭氧等大氣污染物成因及治理技術攻關,為科學決策、精準治污提供有力支撐。加快大氣污染防治成熟新技術、新材料、新模式推廣,盡快實現先進實用的污染治理設備國產化。推動環境監測技術進步和自主創新,鼓勵和推進環境監測系統及監測設備的重點研發專項??萍肌⒐ば?、生態環境等部門要加強對中小企業的科技服務,推動環境治理技術水平的整體提升。
吳立新委員建議,加大環境監測的科學系統布局,特別是現在物聯網技術、大數據技術,有利于構建全國性的環境監測網絡。這樣一個監測網絡的構建,可以讓我們更加有效、精準、實時地對環境污染進行監測,精準防治力度也會有所提高。
馮忠華認為,堅持綠色發展,光靠行政的手段是難以持續的,需要加強科學研究,弄清楚污染的真正成因,研究提出精準的對策,實現污染治理的精準施策、科學治污,加強科學研究,強化科技的支撐,實現精準治污,推動高質量的發展。
馮忠華同時建議,要把生態環境治理與推動高質量發展結合起來,實現統籌推進,避免各種政策的碎片化。高質量的發展一定是綠色的,一定是低污染、低排放、低消耗、高品質的,要通過環境保護的要求倒逼行業的轉型升級,實現高品質的發展。
劉振偉認為,防治大氣污染,歸根到底是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的問題,要加強節能減排關鍵、共性技術研發,支持高效實用技術、綠色清潔生產工藝推廣應用,不斷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實現綠色發展,從源頭上控制和減少污染物排放。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