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中國金融信息中心舉行的“國資大講壇”系列講壇第三期上,原中國石化集團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傅成玉作了題為“國資國企改革創新的實踐與思考”的主題報告。
傅成玉在國資國企領域從業三十多年,是石油行業的領軍人物,對于這幾年國企改革的發展,如何培養企業家的格局觀、政商觀及如何面對未來的國際競爭,都有很多的研究和思考值得學習分享。
反思國企改革,應該如何堅持市場化方向
大家好!我今天交流的題目是“對國企改革的反思”。反思和思考不同,思考一般無關對錯,聽起來也比較謙虛,但我認為深度不夠。反思則是一種哲學的思維方式,與常識的經驗的思維方式以及科學的思維方式不同,反思的思維方式就是對已經形成的概念和思想進行追問、思辯,目的是使我們的認識與客觀事物相一致。
我這里所說的對國企改革的反思,主要是看我們頭腦中的國企改革是否與中央要求的國企改革精神相一致。如此,就要搞清楚國企改革的前提,也就是國企為什么要改革和向哪里改革,即改革的目標和方向是什么。沒有目標和方向做前提,對存在的問題就不一定找到合適的改革方案。因為不同的方向和目標會對存在的相同問題有不同的解答。
一、國企改革的目標和方向
國企為什么要改革?從大的方面看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國有經濟結構調整和國有經濟布局調整的需要;二是現有國企管理體制機制嚴重制約了國企生產力,導致國有企業活力嚴重不足,效率普遍不高。
改革的方向是哪里呢?黨的18屆3中全會明確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發展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同時還提出“堅持市場化的改革方向”。對國企來說這是帶有根本性的改革方向和目標。也就是說,國企改革要在滿足發展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按照市場化的方向對國企進行改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與國企最直接相連的就是中國的基本經濟制度。也就是說國企改革首先要體現發展和完善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這是國企改革的大方向、總目標。離開了這個大方向,總目標,所有的改革措施,無論設計的多么精細,都會與國企改革的大方向,總目標相背離。
國企改革要體現發展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我認為要從兩個角度來理解。
一是體現在不斷增強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上。從我國經濟現狀和發展趨勢看,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已經受到沖擊。民營經濟占全國GDP總量已接近70%,今后這個比例還會增長。這就要求國有經濟,公有制經濟要更快速的高質量增長。國企改革結果就要落實在增強公有制經濟主體地位上。
二是體現在民營經濟要得到充分發展。民營經濟不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一部分,而且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發展,解決就業增加稅收等方面重要力量。這就是為什么中央提出“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民營經濟發展”。這兩個毫不動搖看上去好像是相互矛盾,相互抵觸的,其實又是相互統一的。
從兩種所有制各自發展上看是相互矛盾的,但從促進中國經濟總體發展方面,以及通過混合所以制實現共同發展方面又是相互統一的。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國有經濟、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必須得到鞏固和加強。僅從一個方面就可知其重要性。中國已經進入老齡社會,未來全民養老問題更多的要靠國有經濟的不斷壯大來支撐。民營經濟無論如何發展,其資產與收入都不可拿來用于全民養老的。
二、堅持市場化改革
國家各級管理部門必須十分清楚,國企改革事關國有經濟的主體地位問題,事關基本經濟制度問題。真正讓企業成為市場主體,國企的決策機制,運行管理機制,激勵約束機制等等必須適應經濟規律,滿足市場競爭要求。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有幾個方面希望在改革中得到重視。
(一)賦予董事會經營決策權
中國企業包括國有企業設立董事會已有10多年,有的已有近20年的歷史了。對董事會授權不充分是國企的普遍現象。沒有對董事會的充分授權,企業就不可能形成市場化的決策機制。沒有市場化決策機制,企業資產配置和運營效率就不可能高,企業就沒有活力和競爭力。
各政府相關部門要把公司法賦予董事會的決策權充分還給董事會。企業黨委在企業經營上沒有決策權,不承擔經營和決策責任。企業黨委要按照中央要求負責把方向,管大局、做保障。這與企業黨委把黨建功能融入或內嵌企業治理結構和企業治理過程中是不矛盾的。關鍵是把企業法賦予企業董事會的權力充分還給董事會。
(二)堅決去行政化
國有企業活力不足的另一個原因是國有企業和國企領導的行政化。按政府行政級別賦予國企行政級別導致了國有企業行政化和國企領導官員化。國企去行政化改革要解決好幾個認識問題。
一是必須明確國有企業是經濟組織,她的第一功能和職責是為國家為股東為社會創造物質財富或服務。企業沒有強大的承擔經濟責任的能力,就無法承擔好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
二是國企特別是部分央企的主要領導由中央委派和管理與取消其行政級別完全可以相容和相一致。把中央或國務院直接任命改為通過股東大會間接任命。既不影響中央的直接管理又使企業領導向市場化和企業家靠攏。
三是國有企業一定要由懂政治的企業家來領導。懂政治與企業家兩條缺一不可。懂政治的企業家應該是我黨在經濟領域職業化的企業管理專家隊伍,與政治家,軍事家,藝術家,科學家、技術專家等一道構成黨和國家治理的專家體系。無論如何,必須改變用管理行政領導干部的要求和標準來配備,要求和管理企業家。
四是國資國企監管方式改革要與國企改革特別是去行政化改革同步進行,其中包括中組部對部分央企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的管理方式的改革也要同步進行。總之,國有企業去行政化改革不到位,企業內部市場化運行機制改革就不可能徹底。以往的改革實踐和經歷證明,國企改革的關鍵機制不能改革到位,隨著時間的推移,已經改革的部分還會倒退回去。
三、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
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是中央的既定方針。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要解決好認識上的誤區。
一是擔心國有資產流失。應該說自2003年國務院國資委成立以后,國家出臺了各種相關的資產管理與交易的相制度和規范。只要嚴格按照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度和規范,公開透明的操作,只要沒有暗箱操作國有資產想流失都難。
二是混合所有制企業要尊重所有股東,做到同股同權。
三是混合所有制企業要做實董事會。董事會實行市場化的決策和運行機制,對企業的投資、經營和管理負責。從各地混合所有制改革實踐看,從一級企業或企業集團層面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效果比較好。
應該看到混合所有制改革只是國企改革的一個方面,而不是國企改革的全部。也就是說既不要認為一混就解決一切問題,也不要指望所有國企都能或都適合搞混合所有制改革。從我國企業現狀看國企的總體的塊頭都比較大。大塊頭的民企相對較少。很多規模相對較小民營企業將很難參與到國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中來。地方國企與中央國企之間,不同地域的國企之間的股權多元化合作可能會成為推動國企市場化改革的另一種形式。
四、審慎推進員工持股
這里指的不是管理層持股,而是員工持股。現在各地試點比較多的是管理層持股。也有少數企業搞員工持股試點。管理層持股在市場經濟下的企業中,特別是西方企業中,是比較普遍的,但絕大多數是以授予管理層期權的形式實現管理層持股的。
目前國內試點企業均是通過對公司股權規范評估后,管理層以現金購買的。實行管理層持股,其長處是讓公司高管層的未來所得與公司未來業績相掛鉤,迫使公司高管層不僅要注重公司當期業績,更要注重公司未來業績。其不足之處是這些激勵與廣大員工無關。目前進行管理層持股試點的企業普遍反映是對持股比例規定及退出要求過于嚴格,一些試點公司管理層既想參與積極性又不是很高,有關部門應該考慮適當加大激勵力度。
對于企業來說特別是對國有企業來說,僅僅激勵管理層是不夠的。如何讓全體員工或絕大多數員工關心企業的發展,關心公司的未來,對全民所有制的國企更加重要。對于有些企業正在試點的員工持股計劃,我持比較謹慎的態度。
首先,絕大多數的老企業和規模較大的制造業企業,是不適合搞全員持股的。無論是因為所處不同行業的原因,還是企業所處不同發展階段的原因,還是企業高成長期已過的原因,員工持股都不能使員工有可持續的高回報。
第二是過去國企搞員工持股有過慘痛教訓。
第三是公司員工特別是一線員工,是靠工資維持生計的,他們沒有很多的現金去購買公司的股份。通過借債去購買公司股份會使他們背上沉重的債務負擔。一旦公司效益不好回報不高或沒有回報,將是對他們的巨大傷害。公司基層員工特別是一線員工,需不需要進行激勵呢?需不需要和公司的長遠利益相捆綁的?當然非常需要。但不應用持股的方式。
建議考慮用剩余利潤分紅權來解決企業基層員工特別是一線員工的長期激勵問題。剩余利潤分紅權就是按照馬克思說的勞動創造的剩余利潤拿出部分用于員工的中長期激勵。具體來說,企業把當年利潤的固定比例分配給員工,但這部分不用于當期分配,而是用于員工的中長期分配。達到規定工作的年限后,員工才能獲得。這樣既可以激勵員工與企業共命運,又體現社會主義制度下工人階級的主人翁地位。當然對那些創業型,科技型,成長型的中小企業搞員工持股應該是給予積極支持的。
結論:
一、國企改革的最終目標是鞏固和發展基本經濟制度,是增強公有制的主體地位,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
二、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要體現在去行政化,把公司法規定的權力還給董事會,把董事會做實。按市場競爭要求建立市場化的決策、運營,激勵約束等管理機制是搞活國企,增強企業競爭能力最基礎的,最根本的、也是最有效的改革形式和內容。
三、國企的第一功能和職責是創造物質財富發展生產力。要由懂政治的企業家管理國有企業。改變用政府官員的要求和標準配備國企主要領導干部。
四、要大力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也要重視央企與央企,央企與地方國企,地方國企與地方國企之間的股權多元化改革。
五、既要激勵管理層也要讓全體員工與公司的長遠發展同呼吸共命運。要鼓勵管理層持股,或授予管理層期權,也要用剩余利潤分紅權對廣大員工進行中長期激勵。讓國家利益、企業利益、股東利益、干部員工利益長期捆綁在一起,成為真正的利益共同體。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