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 您現在的位置:
  • 首頁
  • 煤炭
  • 采煤
  • 左前明:看清煤炭產能的真實面貌

左前明:看清煤炭產能的真實面貌

2018-08-30 10:00:21 中國煤炭網   作者: 左前明  

煤炭,在過去相當長時間內被認為是產能過剩行業。2016年以來,市場普遍認為是由于“去產能”才帶動的煤價上行,使得行業復蘇。如今已兩年有余,事實不斷證明,所謂的煤炭“去產能”其實是一個偽命題,煤炭有效供給不足,產能增長乏力,供需缺口逐年加大才是客觀實際!

真相

回顧2017年至今:除了2016年既定的“去產能”3~5年目標(近兩年上報數據“超額”完成),我們看到更多的是:有關部門接連下發保障煤電油氣供應的文件、加快審批新建煤炭項目、核準提升煤礦產能、緊急協調運力、協調提高中長協議(相對市場價格低)煤炭比例,鼓勵煤炭企業增產,甚至在今年4月份,提前8個月放開了增量煤炭礦業權審批程序。與此同時,煤炭的全社會庫存逐年下滑,煤炭價格逐年上揚,凈進口在2016年由降轉升,在2017年凈進口增速6.5%基礎上,今年上半年煤炭凈進口增速達到了9%以上!

這說明什么?簡單來說就是國家在過去兩年更頭疼的不是去產能,而是保供應!實際上,接觸我們信達研究的朋友比較清楚,早在2016年,當全社會、全市場都認為煤炭產能嚴重過剩,不得不“去產能”的時候,我們鮮明地指出:“煤炭實際有效產能已在下行期出清較徹底,實際情況是合法有效產能嚴重不足的局面!”然而,當我們和市場交流時,除了信達,全部聲音只有一個:產能嚴重過剩。于是乎,大家都在解讀去了多少產能、限制了多少產量,炒作煤炭的機會。而這一切掩蓋了行業真實的面貌,有效產能已明顯不足。2017年,當全市場都認為伴隨“276天”限產取消、釋放先進產能,煤炭供需趨于寬松,價格回落時,我們又堅定指出:“限產不是導致煤價上漲的主要因素,實際落實程度非常低,釋放產能也難改供需趨緊格局!”回頭看來,我們的判斷又得到了良好驗證。站在2018年,當大家普遍認為,煤炭供給會加速,煤炭需求會走弱的背景下,我們旗幟鮮明地研判:“煤炭需求在能源消費彈性恢復中繼續回升,需求增速進一步上揚,但供給端產能與庫存出清疊加擴張性投資乏力,產量增速低迷,18年供需缺口進一步放大,同時全球陷入煤炭緊缺狀態,價格繼續上揚而非去年底市場預期的走低,煤炭迎來歷史性重大配置機會。”時至八月,我們欣喜地看到,上半年煤炭消費增速由去年的增速0.4%左右,又大幅提升到了3.1%,產量增速則出現了下滑,煤炭價格中樞上揚,國際煤價的漲幅更是超過了國內!

回顧過去三年,我們基于對煤炭產業的深刻理解和研究,一次次預判到了政策的方向及行業發展態勢。當然,面對市場對于產能過剩的“普遍認知”,我們持之以恒地堅守,一路走來也遇到了諸多質疑。

原由

做出上述系列研判的關鍵還是在于對產能的認知,對產能不足而非過剩的理解。回過頭看,研判這一點實際看是非常艱難的,也是關系到未來3到5年方向性的判斷。因為,如果是產能絕對過剩,那么煤炭產業復蘇就是短期的,伴隨去產能的放松或政策的轉向保供應,將會終結。如果是產能出清的,那么作為一個產能投資額高、產能建設周期長,又會因資源屬性產能自然衰減的資源型行業,其產能周期的進程將是決定本輪復蘇長短的主要因素。因此這樣一個判斷,必須要經得起歷史的檢驗,自然大家也會有一些疑慮,其中主要還是集中在以下6點。

疑慮一:2016年以前何來出清?對于煤炭產能在“去產能”前的出清問題,我們在今年5月16日的公開研報《三維度看煤炭供給側》中做了比較詳細的分析,最重要的一方面是煤炭價格長期劇烈下跌。“十二五”期間煤價經歷了長達5年的劇烈下跌,直至2015年跌破煤炭企業平均噸煤現金成本,甚至全球來看成本最低的神華神東礦區都出現了虧損。同時主要產煤省區推進煤礦兼并重組,導致煤礦產能大量自然出清。2016年時,在冊的產能實際是包含了大量前幾年“退出未注銷產能”、“僵尸產能”、“無效產能”,合法在產產能中正常生產的產能與在冊產能(發改委所理解的)在2016年前后存在7~8億噸左右的明顯缺口。實際上,在我本人還未加入信達之前的2015年,在煤炭工業協會期間負責了“十三五”全國煤炭資源勘查開發規劃,也參與了能源相關規劃。期間赴全國24個主要產煤省區近100家煤炭企業做了為期一年半的深入調研。當時逐如貴州、兩湖一江、東北等省區已反應了供給短缺惡化的問題,在那時區域性的供需平衡便已捉襟見肘。

疑慮二:如果有前述的7~8億噸左右缺口,煤炭的剛性需求是如何支撐的?實際上,支撐7~8億噸合法產能缺口的,主要就是我們在2016年便提到的違法違規的產能(當時我們明確指出需要盡快合法化),也是國務院督查組在2014~2015年期間執法針對的那部分產能。這里又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超能力生產的3億噸左右,一部分是未批先建且已實際在產的產能3~4億噸,另外的1億噸左右缺口,主要通過全社會庫存的被動去化和近兩年不斷增加的凈進口得以彌補。如今,前兩個主要的部分,正是發改委在2017年加緊合法化的最主要部分(據我們初步調查統計在90%以上)。這也是我們在2018年研判,產能核增、核準項目3億噸左右,大多數為之前違法違規煤礦,邊際上貢獻產量有,但較為有限的本質原因,因為本來這些大多數產能都已經在產或達產了。

疑慮三:為何說當初“276天”限產制度不是推動煤價上漲的最主導因素?煤炭的生產作業講究是接續的穩定,排產計劃是根據資源條件、系統能力、開拓與生產布局綜合提前制定的,一般不能輕易做過多調整。由于我國煤礦多為深井開采,不恰當的限制生產,降低推進度,不僅容易造成采掘失衡,而且在一些火災、地壓、瓦斯災害嚴重的礦山,會加大事故發生的概率。因此,2016年我們通過赴多地礦山,并深入井下跟蹤的情況驗證了我們的專業判斷,即多數煤炭企業實際并未很好的落實“276天”工作日制度,即84%的產能利用率,而是通過縮短檢修時間、加大生產班推進度、變換煤炭產量統計方式等各種手段來規避。

疑慮四:去產能8~10億噸,確實每年都上報了完成數量,而且超額完成,怎么理解?2016年去產能目標2.5億噸,實際上報完成了2.9億噸,2017年去產能目標1.5億噸,實際上報完成了1.7億噸,看似非常容易完成。實際上,2016年至今的所謂“去產能”去掉的絕大多數是在“十二五”已經實際出清產生的“無效產能”,也就是那7~8億噸左右的產能,換句話說,不去產能,這些還在冊的產能也是絕大多數不貢獻產量的!所謂“去產能”主要為“確認”過去出清的無效產能、僵尸產能,對實際產量影響十分有限!就此,在后來多次公開會議上,發改委也承認了去產能實際對產量影響很小。那么為何企業在2016年之前已經退出的產能不注銷,反而出臺去產能政策之后便上報呢?其實很簡單,一方面2014~2015是集中退出期,煤價跌破了行業現金成本以下,大批煤礦集中倒下,處于了實質性關停或半關停狀態,徹底無望;二是去產能政策上又有2000億的獎補資金,上報去產能便可按規定領取。再考慮到符合"大政方針",自然各地也比較有積極性。

疑慮五:能源局今年公布的10億噸合法在建產能如何理解?大家關注比較高的是在建產能的投產問題。2018年4月份,國家能源局公告了已核準(審批)、開工建設煤礦1156處(含生產煤礦同步改建、改造項目83處)、產能10.19億噸/年。其中已建成、進入聯合試運轉的煤礦230處,產能3.57億噸/年。實際上,上述3.57億左右已建成聯合試運轉煤礦,大多數都是在2016年之前建成且已經實際貢獻產量并支撐需求的,部分煤礦只是達產問題。此外,4~5億左右是技術改造(主要是山西、河南、貴州等省區兼并重組小煤礦,關停多年,大多數已經無法復產或需要一定的投入和技改建設周期)。其實還剩2億左右真實的合法在建,部分已建成,但也有部分停緩建或放棄的,也有些處在一期、二期工程的,還需要再進一步投資,因此真正能夠邊際產量釋放的依然較為有限,且注定是相對緩慢的。

疑慮六:煤炭的超產不是很容易嗎,缺煤了多生產一些?對此,必須首先承認一個事實,煤炭超能力生產確實是較普遍存在的,且不是當前存在,而是由來已久!但是,不意味著可以無限的超能力!煤炭產能分為證照產能、生產系統產能、實際產能,對于很多煤礦而言,證照產能是小于系統產能的,但實際產能又是按系統能力來落實的生產,所以對應“證照產能”就出現了所謂的超能力生產,實際是超出了證照的能力(當然,也有煤礦鋌而走險超出系統能力,但往往不可持續,容易發生事故,也是安監部門堅決查處的)。無論是井工礦還是露天礦,都需要均衡生產,前者關鍵指標是采掘比,后者是采剝比。是指,為了開采煤炭,需要提前先剝離和掘進的巖土量。前些年下行期,煤價暴跌,未了維持極低的現金成本不至于破產,導致許多煤礦未按程序超前掘進或剝離巖土(純成本),必然就導致目前煤價高企后產量難以釋放甚至進一步減產,從而來彌補欠賬!大家看到的近兩年雖然煤價上漲,但內蒙幾個大露天礦的減產,山西煤炭產量的下滑大多因為此原因。可以說,目前對于絕大多數煤礦而言,產能都發揮到了極限,即按照系統能力組織的生產,再進一步超產的空間十分有限,除非加大投資且縮短服務年限!更何況,還有一批因為資源日益枯竭,前幾年投資欠賬,條件惡化等因素,達不了產的煤礦,產量實際是小于產能的,且有進一步減產的可能。

展望

2018年,政策一如我們研判,在2017年“去產能+保供應”基礎上轉向了全面保供應。然而,煤炭產量增速較去年下滑,煤炭需求增速在能源消費彈性恢復背景下繼續提升,煤炭供需缺口進一步加大,凈進口和對外依存度再創新高,煤炭價格中樞上揚后易漲難跌。那么未來如何看?

過去三年不斷驗證的基本面和政策的出臺,讓我們有理由更加自信地認為:以中國為代表的全球煤炭供給出清后,產能利用率在2017年已攀升至高位,但由于行業長周期下行、產能退出過多,加之供需區域結構問題又趨于惡化、運能運力無法快速調整等多因素影響,煤炭有效供給仍不足,且有進一步顯性化趨勢!煤炭產能,甚至能源的整體供給在今后幾年都將呈現偏緊的局面。國家產能置換與生產能力核定的產能絕大多數已在貢獻產量,在建產能受不確定的預期、負債率依然高企、資本開支意愿低迷、降杠桿以及金融逆周期等多因素影響,建設進度難以有效保障,產量釋放相對緩慢。如果考慮到中東部諸多礦區進入了資源衰老期,資源枯竭問題日益嚴峻,那么在去年煤炭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仍在下滑的基礎上(只是降幅收窄),至少在可預見兩三年內,煤炭的供給和保障或將始終是一個問題,不斷增加進口彌補國內缺口或將成為常態,對外依存度如同油、氣一樣繼續提高!




責任編輯: 張磊

標簽:煤炭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