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新能源產業的六大挑戰和八大趨勢

2018-08-30 14:15:39 中國石油石化   作者: 劉滿平  

我國能源朝清潔化方向發展的重大思路轉變,以高效、清潔、多元化、智能化為主要特征的能源轉型進程將加快推進。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起步晚,但自被列入戰略性新興產業后,在政策、市場、技術、資金等支持下,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迅速,10年時間內就完成從起步到世界第一的過程。截至2017年底,我國風電裝機約180吉瓦,光伏裝機約120吉瓦,均居世界第一。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社會邁入新時代,未來我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也面臨新的形勢和挑戰,對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帶來深刻影響。

面臨六大挑戰

我國新能源產業面臨的挑戰既有來自國際上,也有來自國內的因素。

全球能源改革和能源轉型加速。在全球氣候變化加劇的背景下,尤其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為尋求新的經濟增長動力,保障能源供給安全,各國紛紛加大自身能源改革和能源轉型力度,大力加強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截至2016年,已有超過50個國家和地區制定了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激勵政策。目前新能源產業已成為推動全球許多國家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同時也成為新一輪國際競爭的制高點。

國際新能源產業分工逐步深化。目前發達國家在新能源產業國際分工中處于主導地位,掌控著行業的核心技術,而中國、巴西、印度等新興經濟體正憑借其在價格和規模方面的優勢形成追趕之勢,并將改變全球新能源生產、出口和消費市場結構。但這些新興經濟體參與國際分工的接點主要集中于能耗高、環境污染嚴重、勞動力相對密集的制造環節,繼續充當起部分新能源產品和設備“世界制造工廠”的角色。

全球新能源行業整合加快,跨國并購增多,國際競爭加劇。隨著新能源產業技術的逐步成熟和需求的增長,全球新能源產業技術擴散加快。例如光伏產業,歐美國家雖仍具有技術優勢,但除在薄膜電池和硅材料制備方面處于壟斷地位之外,行業的大多數技術已進入開放狀態。技術擴散帶動了新能源產業的國際化發展,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的企業加入到新能源產業鏈中,導致的結果就是:一方面,競爭加劇,產業鏈各環節成本和利潤水平大幅降低,新能源產業整合的力度加快。另一方面,為跨國并購提供了機遇,新能源產業逐漸成為跨國并購的熱點領域。

國內能源行業的主要矛盾發生根本性轉變。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轉化在能源領域里也有充分的體現。之前我國能源領域主要矛盾是能源需求不斷增長同能源供給不足的矛盾,即能源供給安全的問題。經過多年建設,我國能源發展取得長足的進步,能源供給保障能力大大提升,再加上能源利用效率不斷提高,節能降耗成效顯著,全局性供求緊張的矛盾基本消除。進入新時代后,生態文明、美麗中國建設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社會對能源需求不僅要求量的滿足,還要求能源利用更加清潔、低碳化,即對能源供給質量有更高的要求。因此,新時代我國能源行業的主要矛盾將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能源內部供給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的轉化為新能源行業發展提供機遇,未來一段時期將是我國新能源發展的加速期。

發展戰略、理念的變化深刻影響新能源的利用和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經濟高質量增長、生態文明建設等擺在突出位置,相繼提出了“能源革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諸多頂層設計與重大戰略舉措。這種發展戰略、理念的重大變化將帶動我國包括新能源在內的能源領域發展戰略、理念和政策取向的系列變化,深刻影響新能源的利用和發展。例如,“能源革命”的本質是主體能源的更替或其開發利用方式的根本性轉變,主要特征是能源供給消費的清潔低碳化發展,目標是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這意味著我國能源朝清潔化方向發展的重大思路轉變,以高效、清潔、多元化、智能化為主要特征的能源轉型進程將加快推進。能源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要以提高供給質量、滿足有效需求為根本目標,以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優化供給結構為主攻方向,順應綠色低碳經濟發展的需要,重點解決新能源發電儲能技術不足和“棄風棄光”現象,大力調整能源產品結構,推動新能源可持續發展。

促進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有利與不利因素并存。有利因素包括:政府推動綠色發展,發展清潔能源的決心強烈,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對新能源需求持續增加;我國政府已經作出2030年我國碳排放達到峰值的承諾,并制定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例提高到20%的戰略目標,這些指標的設置和實現將敦促政府發展新能源從而減少對煤炭的依賴,將極大促進新能源的消費利用;我國新能源發展迅速,產業不斷升級,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為新能源與傳統能源競爭打下良好基礎。不利因素包括: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能源發展方式由粗放增長向集約增長轉變,能源消費增長換擋減速,新能源將面臨與以煤炭為主的傳統能源競爭的局面;新能源產業成本高,市場競爭力缺乏,導致“以氣代煤”和“以電代煤”等能源清潔替代困難;體制機制尚未理順,部分地區棄風、棄光問題嚴重,新能源產業鏈畸形發展,等等。

呈現八大新趨勢

未來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呈現八大新趨勢。

新能源度電成本將持續降低,平價上網可期。近年來,隨著我國新能源產業鏈逐步實現國產化,設備技術水平和可靠性不斷提高,產業規模的擴大,新能源度電成本持續降低。據工信部統計,2017年我國光伏發電系統投資成本降至5元/瓦左右,度電成本降至0.5~0.7元/千瓦時,平均度電成本比2010年下降約78%,低于全球平均水平。陸上風電度電成本約為0.43元/千瓦時,較2010年下降7%,已非常接近火電電價。未來隨著新能源關鍵設備成本的下降,以及電網接入、土地租金、融資成本、稅費等非技術成本的下降,新能源技術度電成本持續降低,國家提出的到2020年風電在發電側平價上網,光伏發電在用戶側平價上網的目標基本上可以實現。

新能源國內區域發展特點明顯。政策和資源是影響我國新能源產業布局的重要因素。在區域政策和資源影響下,我國新能源產業集聚特征顯現,已初步形成以環渤海、長三角、西南、西北等為核心的新能源產業集聚區。依托區域產業政策、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各集聚區新能源產業發展迅速,特色明顯。其中,長三角區域是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的高地,聚集了全國約1/3的新能源產能;環渤海區域是我國新能源產業重要的研發和裝備制造基地;西北區域是我國重要的新能源項目建設基地;西南區域是我國重要的硅材料基地和核電裝備制造基地。

新能源行業國際合作態勢非常明顯。新時代我國新能源產業參與國際合作將面臨有利的機遇和市場空間:一是由于發達經濟體老化的能源基礎設施和更加嚴格的環境保護政策,導致其能源政策調整,新能源比重上升,而發展中國家能源增量需求較大,全球新能源行業增長迅速。二是當前全球能源行業處于轉折點,國際能源合作從以偏重傳統化石能源開采的合作開始向以低碳、清潔化為導向的能源經濟產業鏈轉變,新能源的國際合作成為重點。三是我國新能源企業“走出去”的時機已經成熟,尤其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為我國參與國際能源合作提供絕佳機會。“一帶一路”上多為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能源普及率低、人均能源消耗量少的問題,但同時擁有豐富的新能源資源,開發潛力巨大。而我國新能源技術在全球來講具有很強競爭力,比較適合走出去。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和境外投資進一步便利化,我國新能源產業參與國際合作的態勢會更加明顯。

新能源國際貿易摩擦增多,中國企業仍將成為頭號目標。受發電成本下降、歐債危機、全球經濟復蘇放緩、頁巖氣大規模開采等因素的影響,發達國家紛紛下調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的補貼。競爭加劇和政策氛圍趨緊導致國際新能源市場動蕩,貿易保護主義開始滲透到新能源產業。2005年之前,新能源領域國際貿易規模較小,較少出現貿易爭端,而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新能源產品和設備卻是貿易摩擦不斷,嚴重干擾了新能源產業的國際貿易秩序。隨著我國光伏、風電產品設備出口規模迅速擴大,再加上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我國新能源企業成為各國貿易保護的“眾矢之的”。在新能源領域的貿易摩擦中,主要受害者仍是中國企業。

新能源行業內新模式、新業態將大量涌現。隨著我國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再加上大數據、能源互聯網、物聯網、智慧能源、區塊鏈技術、人工智能等相關能源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未來新能源行業將會催生很多不同于之前傳統的企業模式,其經營方式也會發生很大改變。例如,新興的互聯網技術與新能源產業的結合將給新能源行業帶來顛覆性的變革,共享經濟有可能使新能源的邊際成本降到零,越來越多的企業、公用建筑和家庭,在消費新能源的同時,開始成為新能源生產者。再如,在電動汽車、靈活性資源、綠色能源靈活交易、能源大數據與第三方服務等領域內,已經出現多種企業創新模式,正在重塑新能源行業的商業模式,推動新能源市場開放和產業升級,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新能源行業發展更需補貼之外的其他支持。我國新能源行業之所以短期內取得如此巨大的成績,與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是分不開的,尤其是價格、財政補貼政策和稅收優惠政策等經濟激勵型政策,對解決新能源產能成本過高、市場需求薄弱、提升產業競爭力等問題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未來隨著新能源市場的擴大、技術的成熟和成本的降低,新能源行業盡管仍需要政策的支持,但不僅僅是依靠以財政和價格為核心的補貼支持,更需要政府補貼之外的其他政策支持,例如,需要政府在產業發展上做出合理的長遠規劃。同時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統籌布局、制定相關的行業標準,引導產業合理發展,積極培育新能源行業的現實競爭力,理順消費轉型等各種關系,最大限度地降低棄風棄光率,保護和支持產業發展,幫助行業規避商業機構的經營風險。

過剩矛盾比較突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仍需推動。在眾多傳統產業產能過剩的背景下,當前我國新能源產業雖正處在成長期但也出現產能“過剩”現象。其中既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因素。例如,自新能源產業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后,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很多地方和企業在利益的驅動下大規模投資新能源產業,導致出現“一哄而上、混亂發展”的局面。此外,新能源產業發展主要是沿用過去加工貿易的傳統模式,兩頭在外,產業集中在產品加工制造環節。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經濟嚴重受創的西方發達國家為了保護國內能源產業,采取各種措施限制我國新能源產品在國外銷售。在國內市場尚未好好經營而國際市場萎縮的雙重壓力下,很多企業通過提高規模經濟,降低產品成本和價格來搶占市場,這樣就形成惡性循環,最終形成過剩產能。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新能源行業的整體產能利用處于比較低的水平,其中太陽能光伏設備產能利用率僅為59.6%,風電設備為68.8%。因此,未來在新能源產業內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化解產能過剩矛盾,勢在必行。

跨界進軍新能源行業增多,單一能源企業向綜合性能源企業轉變?;谛履茉次磥戆l展前景,近年來諸多國際油氣公司紛紛調整發展戰略,進軍新能源行業,并加大投入,以求實現從油氣公司向綜合性能源公司的轉變。從各大公司的新能源戰略布局來看,各公司在風能、太陽能、生物質、地熱能源、氫燃料以及儲能技術各大業務板塊,各有側重,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競爭優勢。國內,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國海油等三大石油石化公司也較早就進入新能源產業,加大力度推進清潔能源的開發和生產,例如,中國石油側重發展生物質能源產業;中國石化高調進軍甲醇開發;中國海油未來重點發展海上風力發電等。此外,部分非能源企業例如房地產開發企業恒大集團、華夏幸福;制造企業格力;互聯網企業百度、阿里等,也紛紛宣布將進入新能源行業。可見,未來將有更多的傳統能源企業和非能源企業跨界進軍新能源行業,之前單一的能源企業將向綜合性能源企業轉變,以培育新的業績增長點,提高抗市場風險能力。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

標簽: 新能源產業, 新能源 ,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