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IHS數據,截至2017年年底,共發現油氣田82個,已發現石油可采儲量1000萬噸,天然氣可采儲量1萬億立方米,累計石油產量200萬噸,天然氣1700億立方米。據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2017年資源評價,未來孟加拉灣盆地可供勘探的石油可采資源量1200萬噸,天然氣可采資源量為1.4萬億立方米。
地質概述
這里是恒河、格拉瓦里河、雅魯藏布江等著名河流的入海口。
這里溫暖濕潤、降水充沛,生長著美麗的珊瑚礁和茂盛的紅樹林。
這里既有豐富的水產資源,也有可怕的氣旋風暴。
這里是世界第一大海灣,孟加拉灣。
位于亞洲大陸中部的孟加拉灣,在印度洋東北部,被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所包圍,但其實,它是北半球的“移民”。
侏羅紀之前,孟加拉灣所在的印度板塊位于南半球,與南極板塊連在一起,即岡瓦納大陸。那時的南極大陸與如今白茫茫的景象不同,溫暖濕潤、植被豐富。直到侏羅紀晚期和白堊紀早期,隨著岡瓦納大陸的破裂,印度板塊和南極板塊開始了“分手之旅”。晚白堊世開始,印度板塊一路向北漂,并逐漸向歐亞板塊和緬甸板塊俯沖,在板塊的擠壓碰撞中,喜馬拉雅山脈和印緬山脈開始隆升。劇烈的地殼運動和海陸變遷,導致恐龍、菊石等生物類群大量滅絕。由于此時孟加拉灣所在的印度板塊與南極板塊越走越遠,孟加拉灣海水深度較深,生物遺體沉積速率較低,僅在海底沉積了少量的深海泥和動植物遺體。因此,孟加拉灣在白堊紀時期幾乎鮮有油氣形成。
大約5500萬年前的始新世,隨著南極和北極冰蓋的形成,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隆升,導致全球氣候變冷,引起孟加拉灣海洋和大氣環境發生劇烈變化,造成大量生物死亡。在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和緬甸板塊不斷靠近的過程中,孟加拉灣海水由深變淺。水深不深,海水動能較小,生物遺體碎屑顆粒按輕重依次沉積。在印度夏季季風和冬季季風的交替作用下,孟加拉灣成為沉積的主要場所,其形成的鈣質軟泥和硅藻軟泥,成為油氣資源的重要來源。
中始新世到早中新世(5000萬年前至3000萬年前)是孟加拉灣盆地沉積的重要時期。印度板塊與緬甸板塊、西藏板塊碰撞,喜馬拉雅山和印緬山脈迅速隆升,形成大量碎屑物質,經由恒河和布拉馬普托特河搬運至河口及陸架,形成恒河三角洲。這些碎屑物流在大陸坡和深海平原處沉積,經過漫長的地質時期后形成世界第一大海底扇。有機質隨沉積物經歷搬運、沉積、再懸浮等一些系列過程后,尚未氧化分解的部分隨扇體沉積并快速埋藏下來。這些沉積在三角洲和淺水區的物質,經過微生物的群體發酵和合成作用,形成了天然氣。與此同時,深海沉積作用控制了深盆區,盆地東部廣泛出現深—淺海沉積環境。大量的沉積物為油氣形成和聚集創造出有利條件。(王亮亮)
專家解讀
本期嘉賓:勘探開發研究院高級工程師 吳義平
問:孟加拉灣盆地資源為什么以天然氣為主?
答:來自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的數據顯示,孟加拉灣盆地剩余資源以天然氣為主,主要分布于盆地東部及深海扇中上部。這里多氣少油主要緣于孟加拉灣盆地從生物類型、地層溫度到地質運動,均有利于甲烷菌繁殖、活動。首先,孟加拉灣盆地形成生物氣烴源巖的有機質為海陸混淆型,主要包括藻類及高等陸生植物,而形成油藏的有機質多為動物尸體;其次,孟加拉灣盆地的烴源巖處于有機質向石油轉化的初期階段,可使有機質迅速降解,微生物活躍;第三;盆地2000米至3200米深度的地溫為64攝氏度至85攝氏度,適合甲烷菌生存;第四,盆地地層沉積速率總體上由下至上逐漸增大,一方面高沉積速率有利于沉積有機質的快速埋藏,減弱其在淺表階段的氧化破壞,另一方面減少了上覆水體中不斷補給的硫酸鹽,利于形成促使甲烷菌大規模繁殖的還原環境;第五,孟加拉灣盆地由上至下的地層中,新近系整體為弱成巖階段,中新統處于中成巖半固結階段,上新統處于早成巖弱固結到半固結階段,巖石疏松有利于水介質中營養物質交換,促使甲烷菌大量活動。
問:孟加拉灣盆地天然氣是如何分布的?
答:孟加拉灣盆地橫跨緬甸、孟加拉國和印度三國陸上及相鄰的海域,在盆地不同的構造部位,其天然氣海陸和深度分布有所差異。在緬甸陸上發現6個氣田,但其儲量規模很小;淺水區發現5個氣田,埋藏深度為2800米至3500米;深水區發現3個,埋深達到3034米至5306米。在孟加拉國發現氣田8個,其中5個位于恒河三角洲陸上,3個位于淺水區,氣藏埋藏深度為2800米至3800米,最深可達4117米。在印度淺水區發現氣田10個,其埋深相對較淺,一般為1170米至3767米,而深水和超深水區所發現的16個氣藏埋深一般為2000米至6575米,最深可達7100米。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