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汽新能源成功借殼于今日正式掛牌上市,應該算是慶祝北汽集團60大壽的最好禮物。成功進軍資本市場,意味著北汽新能源將募集其發展所需的巨額資金,可以有條件投入更多的資金推進研發,同時也代表其接下來將面臨著更為嚴峻的挑戰。
出行財經
9月25日晚,S藍谷發布公告稱,公司股權分置改革方案已全部實施完畢,公司股票于9月27日開市起復牌,當日不設漲跌幅限制。同時,公司證券簡稱由“S藍谷”變更為“北汽藍谷”,這一消息表明,北汽新能源已完成對S藍谷的完全整合,成功借殼。
業界對于北汽新能源的上市也持看好狀態。此前有分析人士表示過,北汽新能源的潛力比較大,被資本看好。國家在推進這樣一個國有改革先鋒企業方面肯定會大力支持,預計上市成功后市值會超過比亞迪。
資料顯示,在2014年北汽股份在港交所上市之時,新能源車業務就被剝離出了北汽股份。而后,北汽集團董事長徐和誼曾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北汽新能源未來將會單獨上市。2016年,北汽新能源完成了30億的A輪融資;2017年,北汽新能源完成了111.18億元人民幣的B輪融資,B輪融資正是為今年北汽新能源上市做準備。
其實此次上市,對于北汽集團及其董事長徐和誼來說,既松了一口氣,又必須更加謹慎的面對今后的布局。松一口氣是因為終于要完成此前的承諾,謹慎則是因為上市意味著挑戰的開始,畢竟接下來要迎接的是補貼的退坡以及競爭的加強。
首先發力產品
產品是一個公司實力的最終呈現方式,所以,北汽新能源要在產品上發力。
在北汽新能源EU5上市發布會上,北汽新能源黨委副書記、新聞發言人連慶峰說過,“這些年,北汽新能源以電動化為突破口,以科技創新為核心,不斷改善用戶體驗,全面提升客戶價值。目前已聚集了1600余名研發人員,掌握了2000余項專利技術,打造了全新的正向開發平臺,發布了“蜂鳥計劃”和“達爾文系統”,扛起了新能源汽車科技進步的大旗。
眾所周知,盡管北汽新能源旗下目前主要有EC、EU、ES、EV、EX、EH等產品系列,但是其銷量數據主要依靠以EC系列為代表的低端車型,因此,上市獲得融資的當務之急就是,盡快推進研發,提升產品的實力。
當然,北汽新能源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今年6月,公司與麥格納宣布擬成立合資公司,建設對外開放共享的高端智能純電動汽車研發與制造中心。首批量產車型計劃于2020年投產,年產量可達18萬輛,計劃首先投產北汽新能源高端品牌ARCFOX的相關車型。
北汽集團60周年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是北汽集團成立的60周年,此刻北汽新能源的上市不僅是為北汽集團慶生,更主要的是推進其下一個60周年的戰略轉型。
對于北汽集團的新能源戰略,徐和誼早就放出豪言,“2020年,北汽在北京地區停售燃油汽車,2025年,北汽在全國市場全面停止銷售燃油汽車”。而北汽新能源正是這一目標強有力的支撐。
數據顯示,2017年,北汽新能源銷量為103,199輛,同比增長98%,占據了國內2017年新能源車23%的市場份額,北汽新能源也成為了國內首家年產銷超過十萬輛的純電動車企。
在北汽集團未來的戰略中,北汽新能源將是重要一環。
更高挑戰的開始
但是上市并不意味著一帆風順,相反將面臨更多挑戰。在產品競爭力以及盈利能力方面,北汽新能源將面臨很多壓力。
首先是產品競爭力,盡管北汽新能源一直走在前端,但是隨著上汽、廣汽、以及比亞迪等企業對新能源領域的布局,優勢能否繼續保持,還要看后續發展。
其次是新能源汽車補貼的退坡,2018年新補貼政策表明,低續航的產品將停止補貼,這對于依靠低端產品走量的北汽新能源來說并不是一個好消息。據統計,2017年,盡管北汽新能源銷量超過10萬輛,但全年補貼高達49.59億元,也就是每銷售一輛車,就要補貼4.9萬元。
再次是關聯交易,根據《出行財經》掌握的信息,2017年北汽新能源最大的客戶是同屬北汽集團旗下的華夏出行,在公司發展初期,借助集團內部采購的機會獲得更快發展,這本身無可厚非,但眾所周知當前出行公司也是北汽集團重要的戰略板塊,也要面臨嚴重的利潤考核,降本增效勢在必得;同樣,北汽新能源要真正實現正向盈利,必須要獲得更大的銷量,占領更大的外部市場。
因此,盡管北汽新能源實現上市,但是想要保證利潤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責任編輯: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