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全球液化天然氣市場一直處于變化之中。4年前市場尚只能為消費者提供有限的超低溫燃料,如今超低溫燃料不僅供過于求,而且未來十年態勢有望持續發展。不過,如果中國一直按照目前的發展模式購買更為清潔的能源燃料,供過于求的情況或許會有所緩解。
全球液化天然氣市場變化不斷的原因始于澳大利亞龐大的液化天然氣項目開發熱潮。大規模天然氣開發項目為亞太市場提供了更多的天然氣供應,以致亞太地區的天然氣市場能夠解決72%的全球液化天然氣需求,并且預估這一數字很快將達到75%。
隨著澳大利亞液化天然氣項目投產,新增的液化天然氣供應將促使天然氣價格下調。此外,美國、俄羅斯以及其他一些國家過去幾年也隨之相應增加了天然氣供應,導致天然氣市場供過于求。
2014年2月,亞洲液化天然氣現貨價格突破$20/MMBtu,令主要液化天然氣進口國(尤其是日本)陷入財政緊張。隨后,由于價格趨于下降,此前,主要由液化天然氣產商控制價格的天然氣市場發生了巨大改變。
天然氣價格螺旋式下跌,加之液化天然氣買家正在爭取新的短期合同、取消限制性條款,甚至重新談判長期協議,致使天然氣供應商不得不爭相彌補收入損失。
與此同時,超低溫燃料的二級市場也在開發之中。市場發展狀態良好的情況下,日本和其他一些國家也想利用二級市場獲得更為靈活的貿易優勢。本質上,原來的買家正在轉變身份成為賣家,創造貿易需求,讓超低溫燃料可以真正在市場上尋得立足之地。甚至某些方面上可以匹敵世界頂級交易產品,比如鐵與原油。但是液化天然氣如果想要繼續實現革命性和系統性的變化,還需數年時間積聚力量,不斷壯大自身。
據此,澳大利亞能源公司伍德賽德(Woodside)上周表示,公司與德國大宗商品公司Uniper已簽署了一項臨時協議:從2019年開始,4年內每年銷售240萬噸液化天然氣。伍德賽德首席執行長科爾曼(Peter Coleman)在聲明中表示,液化天然氣將從公司的投資組合中供應到歐洲和亞洲市場。
《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報》(Australian Financial Review)的一份報告稱:此項聲明,標志著這家澳大利亞公司進軍全球貿易的雄心。
此外,進一步發展更強勁的二級市場,以及伍德賽德(Woodside)和Uniper等短線交易,既有贏家也有輸家。對于生產商來說,二級市場可以幫助它們剝離與現有正式合同無關的額外產量。對貿易公司而言,它提供了充足的商品供應,以幫助它們獲得自己的市場份額。這也有助于全球液化天然氣市場的發展,因為這些貿易公司可以幫助液化天然氣買家在必要時填補供應缺口。
隨著中國繼續從污染更嚴重的燃煤火電廠轉向更清潔的燃氣電廠,這一動態也或使中國受利。不過,去年北京的能源規劃者陷入一個尷尬的境地,因為天然氣取代煤炭速度過快,導致中國北部地區在冬天最冷的幾個月份天然氣供應短缺。
發展一個更強勁的二級市場(其中大部分可能在現貨市場交易),對新液化天然氣項目而言,需要簽署長期承購協議、為資本密集型設施提供融資,所以可能并不是個好兆頭。
而想實現這一目標的前提是能夠發展一種新的液化天然氣項目融資模式,類似于股權模式,允許客戶成為部分所有者,而非簽署限制性的長期承購協議。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