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是實施生態空間用途管制的重要舉措,是保障和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的底線和生命線。
作為祖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內蒙古自治區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對于促進區域生態恢復治理和自然資源保護利用,提高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和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推動綠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高度重視生態紅線劃定工作
內蒙古地域遼闊、橫跨“三北”、地近京畿,有森林、草原、濕地、河流、湖泊、沙漠、戈壁等多種自然形態,是我國北方面積最大、種類最全的生態功能區,對于調節氣候、防風固沙、釋氧固碳、維系生物多樣性等具有重要作用。
生態紅線究竟怎么劃,怎么守?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生態紅線劃定工作,牢固樹立“四個意識”,成立了由自治區主席任組長,自治區有關副主席任副組長,各盟市和自治區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工作協調領導小組,以生態環境部南京環科所為技術支撐,吸納自治區發展研究中心等8個科研院所為協作單位,多次召開有關部門生態紅線進展情況通報會和技術對接會,有序開展了科學評估、效驗劃定范圍、實地踏查對接、勾繪紅線區域等工作,于2017年底形成《內蒙古生態保護紅線初步方案》。
方案考慮了內蒙古與周邊八省區之間的對接,區內各盟市及重點旗縣、重要范圍的銜接和對敏感爭議地區(額濟納旗西南部、加格達奇等)的覆蓋,確保生態保護紅線銜接順暢。同時,充分考慮了內蒙古作為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的定位和重要能源基地、新型化工基地、有色金屬生產加工基地、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國內外知名旅游景點等因素,確保實現“應保盡保、應劃盡劃”,劃分了四大類、19小類的紅線區域類型及空間范圍。
堅持頂層統籌科學劃定生態紅線
綠色是內蒙古的底色和價值,生態是內蒙古的責任和潛力,堅決守住生態底線,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確保生態紅線劃得下、能落地、守得住,內蒙古積極探索實踐,堅持問題導向,履職盡責,善作善成,采取“上下結合、以上為主”的方式,加強部門協作,充分發揮廳局行業指導作用,聽取盟市、旗縣的意見和建議,堅持頂層統籌。同時,開展生態紅線政策宣傳工作,環保廳聯合自治區黨委組織部舉辦領導干部雙休日講座,邀請專家做生態紅線專題講座,加深政策理解、提高思想認識、提升政治站位、推進劃定工作,全區1萬多名領導干部聆聽講座;組織編寫了《內蒙古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技術要點》,針對劃定工作中涉及的草原草場、荒漠沙地、線性工程、礦產資源開發、旅游設施建設、禁止開發區域等16大類情況,提出劃定原則和具體操作方法,科學規范劃定生態保護紅線。
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自然生態是有價值的,保護自然就是增值自然價值和自然資本的過程。把內蒙古建成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是立足全國發展大局確立的戰略定位,是必須自覺承擔的重大責任,保護好這片綠色寶地,堅持一條紅線管控重要生態空間,建立嚴格的管控體系,確保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邊界不突破。2020年底前,在全面完成生態保護紅線劃定的基礎上,內蒙古將推進勘界定標,基本建立生態保護紅線制度,生態空間得到優化和有效保護,生態功能保持穩定。到2030年,生態保護紅線布局進一步優化,生態保護紅線制度有效實施,生態功能顯著提升,生態安全得到全面保障,給自然生態留下休養生息的時間和空間。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