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能源結構的調整,清潔能源在生產和消費中的占比不斷提高,天然氣作為一種可靠、可再生、價格可接受的能源,發展勢頭良好。2017年,國家發改委印發《加快推進天然氣利用的意見》,提出要“逐步將天然氣培育成為我國現代清潔能源體系的主體能源之一,到2020年,天然氣在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中的占比力爭達到10%左右,到2030年,力爭將天然氣在一次能源消費中的占比提高到15%左右”。
10月18日,第二屆世界油商大會在浙江舟山舉行,本屆大會從“以石油為主的油品全產業鏈”擴展到“石油和天然氣并重的油氣全產業鏈”建設,增設“LNG市場的供需、貿易與挑戰”分論壇,聚焦天然氣市場,集中探討了我國天然氣,尤其是LNG產業的熱點話題。
需求拉動增長 進口LNG緩解供應緊張
我國天然氣產業正在經歷快速發展。據國家能源局原黨組成員、副局長張玉清介紹,2004年到2017年,我國天然氣消費量年均增長151億立方米,年均增速達14.5%,到2017年,天然氣消費量達2373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5.3%。亮眼的數字背后,旺盛的需求是拉動天然氣市場持續高速增長的主因。
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清潔能源對傳統化石能源的替代是全球性趨勢,天然氣在居民、工業、交通和電力等領域的應用正在穩步提升。近年來,我國對于霧霾的治理更是為天然氣產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2018年7月,國務院頒布《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要求“加快調整能源結構,構建清潔低碳高效能源體系”、“有效推進北方地區清潔取暖”、“抓好天然氣產供儲銷體系建設”,“煤改氣”的推進帶動天然氣需求與日俱增。
面對需求的增長,國內天然氣產量難以滿足缺口。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7年,我國天然氣產量為1480.3億立方米,比上年增長8.2%,天然氣進口946.3億立方米,比上年增長26.9%,對外依存度接近40%。
我國天然氣進口主要包括管道和LNG兩部分。近兩年,由于管道天然氣的不穩定,LNG進口再次進入迅速增長階段。據張玉清介紹,我國LNG進口量從2007年的9.3億立方米上升至2017年的503億立方米,2017年占比達54%,超過管道天然氣進口量。LNG進口為彌補我國天然氣供應短缺,緩解供需矛盾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價格決定競爭力 市場化改革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與會專家認為,在天然氣發展為主體能源的過程中,天然氣與替代能源產品相比,價格是否具有競爭力成為其持續快速增長的關鍵。
我國與國際市場的聯系越來越緊密。2017年,我國天然氣消費增量占全球天然氣消費增量的1/3,我國天然氣進口的增長明顯拉高了國際天然氣價格,尤其表現在國際油氣價格走勢與中國企業采購行為之間越來越緊密的聯系上。據伍德麥肯茲天然氣市場高級顧問汪雯介紹, 2017年國際LNG市場已經從供過于求的狀態轉變為供不應求,LNG現貨的價格不斷攀升,長期必將對中國的LNG需求產生影響。
從國內市場看,整體對于天然氣價格的承受能力較低。民用“煤改氣”是天然氣消費增量的主要組成部分,而這一部分消費者的支付能力較弱,需要政府補貼的支持。此外,進口天然氣與國內天然氣存在價格倒掛現象,如果沒有政府補貼,企業進口天然氣存在虧損,也影響了企業進口天然氣的積極性。
因此,對于天然氣國際貿易而言,降低進口天然氣價格是進入并擴大中國市場的關鍵,過高的價格顯然不可持續。對于國內主管部門而言,加快推進天然氣價格市場化改革,還原能源的商品屬性,則是促進天然氣行業健康發展的關鍵。
基礎設施、價格指數、開放程度等行業問題受到關注
盡管我國天然氣行業已經保持了連年的快速增長,但依舊面臨基礎設施不完善、定價能力弱、開放程度低等制約市場進一步擴大的問題。
我國天然氣接收能力建設進展較為緩慢,管道和地下儲氣庫建設也不足,需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快LNG接收站和應急調峰儲罐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張玉清還提出,為了擴大LNG在交通領域應用和LNG罐箱水陸聯運的市場需求,長江內河水運等LNG加注站也需要早日布局規劃,并盡快研究制定相關法律政策和技術標準。
我國也缺乏成熟的國內天然氣價格指數作為定價基礎,企業在簽訂天然氣長期協議時面臨較大的風險。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副總經理付少華介紹,上海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已經發布了華南LNG交易價格指數和中國LNG出廠價格指數,以引導國內市場的定價,但國內價格指數對國際市場的定價權產生實際影響還需較長的時間。
此外,國內天然氣市場開放程度有限,早日放開民營企業進出口經營權和管道、LNG接收站等設施,加大競爭力度,深化天然氣體制改革,依舊是我國天然氣行業發展的必經之路。
責任編輯: 江曉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