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精品综合人人爽人妻,日本最新不卡免费一区二区,最新日本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日韩视频无码中字免费观

關于我們 | English | 網站地圖

郝吉明院士:北京的治霾經驗可與各地共享

2018-10-31 13:41:15 《環境與生活》雜志   作者: 鄭挺穎 崔悅  

在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理事長、生態環境部副部長黃潤秋的倡導和支持下,2017年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組建了由郝吉明院士、高吉喜研究員、徐海云總工程師等專家組成的10支環境科學首席傳播專家及團隊,首席專家及團隊針對青少年、農村居民、城鎮居民、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等重點人群,圍繞生態環境部中心工作、社會熱點和公眾關切,在各類環保科普宣傳活動、專業環境科技論壇中開展環境科學傳播。本欄目將圍繞熱點環境話題,采訪這10位環境科學首席傳播專家,與公眾分享他們的最新思考。——編者

2018年是國務院《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三年行動計劃”)的第一年。過去5年里,《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通稱“大氣十條”)取得了哪些成果?

2018年9月19日下午,《環境與生活》雜志記者來到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采訪了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副理事長、環境科學首席傳播專家郝吉明院士。

“大氣十條”首戰告捷

郝吉明院士現任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2018年2月8日,美國工程院院士名單公布,郝吉明等當選外籍院士。

在清華大學環境學院的院士辦公室,郝吉明院士對來訪的記者說:“你們不要叫我院士,叫院士太見外,我喜歡大家叫我郝老師。”郝老師兩米長的書桌上,擺滿十幾摞書籍和文件。《環境與生活》記者問要不要先整理一下,郝老師說:“不需要收拾,這就是我本來的樣子。”

作為中國環境科學學會首席傳播專家,郝吉明院士向記者簡單介紹了我國近幾年的大氣污染防治情況。

2013年9月,“大氣十條”發布實施。5年來,在全社會積極參與,各地區、各部門共同努力下,“大氣十條”目標全面實現,作為“大氣十條”的銜接文件,“三年行動計劃”的下一步工作目標是什么?郝院士介紹:“客觀來看,‘大氣十條’取得的成績可以說是首戰告捷。去年是‘大氣十條’收官的一年。國家最高層、地方的領導、公眾都非常期待有一份好的答卷,經過大家的努力,PM2.5的濃度降低了一些,已經全面實現‘大氣十條’的目標。但是,全國達標的城市比例不到30%。再一個就是標準的問題,我們的標準是世界衛生組織標準的第一個階段。世界衛生組織指導的是10微克/立方米,現在我們是35微克/立方米,第二個階段是25微克/立方米,第三個階段是15微克/立方米。從技術上來說,我們僅僅處于第一階段,今年是‘三年行動計劃’的開局之年,未來的路還很長,控制PM2.5的任務是打持久戰。”

北京的經驗可與各地共享

在郝吉明院士以往的演講中,經常有“空氣質量管理走入PM2.5和臭氧協同防控的深水區”的表述,對“深水區”該如何理解?郝吉明院士解釋:“各種污染物的控制不協調,有的污染物控制起來相對容易,取得的成績也比較大,但有兩種污染物比較難控制,一個是氮氧化物,另一個是揮發性有機物(VOC),這兩種污染物既是PM2.5的前體物,也是臭氧的前體物,但控制氮氧化物和VOC是非常不容易的,因為面大量廣,如果要更好地控制VOC,不僅需要技術,還需要大家自覺行動,這是非常重要的。”

作為大氣污染防治的重點區域,北京控制VOC的工作做得怎么樣?郝院士認為:“北京控制VOC的情況還是比較好的,北京市在科學治霾、污染防治方面做得比較好,在某種程度上也引領全國的大氣防治工作。機動車污染防治最早就是從北京開始。向大氣污染宣戰,最早也是北京在1998年12月開始做的。北京在大氣污染控制方面有20年的經驗。在燃煤污染防治方面,北京也是走在前面。北京的大氣環境改善,光靠北京本地區的努力是不夠的,還要在區域上進行協同發展控制。北京不僅要為各地提供經驗,也要提供科學治理的方法。”

綜合性生態環境智庫的意義

作為一名生態環境領域的資深專家,郝院士經常為國家的生態文明建設出謀獻策。談到中國科協即將成立生態環境產學聯合體一事(中國科協生態環境產學聯合體9月26日在四川省遂寧市成立——編者注),他認為,我國必須建設綜合性國家智庫。

郝院士詳加闡述:“構建生態環境的智庫,主要是服務國家的生態文明建設。但現在還是存在一些問題。第一,現在大家都在建智庫,但如果是破碎的體系,就很難為國家生態文明起到建設性的作用,所以建設綜合性的國家生態環境智庫,勢在必行。

“第二,搭建高端的科技交流平臺,就需要數據共享。但共享、開放、交流這些方面還做得不夠好,這就很難服務于社會。第三,我們應該搭建一個生態環境科技創新的平臺。在科技創新方面,我們有很多重點專項成果,事實上這些專項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科學創新體系,尤其是在環境方面,包括水、氣、土壤、污染廢棄物的重點專項,這些專項之間如何打通?如何實現成果共享?大家都說要建立數據庫,建立平臺,但如果數據庫的成果不能共享,不把生產、消費、環境關聯在一起,那這是不完整的。有了生態環境產學聯合體,我們就可以根據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去通過聯合體做一些探索,這對我們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綜合性數據庫要包括三種數據”

對于如何建設綜合性數據庫,郝吉明院士以大氣為例,向記者詳述了為此需要做的工作。郝院士指出:“大氣的數據包括三個方面,第一是環境質量數據,在環境質量數據方面,國家建立了一千多個空氣自動監測點,那其不足在哪兒?首先,這些監測點只是對PM2.5濃度的監測,沒有對成分的監測,所以下一步不僅要建濃度監測站,還要建成分監測站。其次,城市道路的站點現在還比較缺,將道路邊上的污染狀況和非道路點對比,可以看出交通的污染情況。

“第二就是污染源的數據,如果缺少污染源的數據,污染源與環境的關系就反映不出來了,另外治理的主體也體現不出來了。再者,污染源的數據還能幫我們弄清楚污染程度,到底排放了多少?排放的濃度是多少?如果這些都不清楚的話,就存在很大的問題。

“第三是氣象數據,大氣污染問題總是與氣象問題相關的,在氣象條件比較好時,環境質量也比較好,在氣象條件不利時,環境質量也會惡化,我們要通過大量的數據分析,來找出不同氣象條件下的規律性。

“所以,我們的數據庫要包括這三種大數據。然后,逐步明確我們環境質量狀況是如何改善的,污染源質量控制做得怎么樣,氣象對環境的影響有何規律,區域之間如何互相影響,這些都要通過分析平臺的數據來發現。我們用數據來看現象,再通過分析現象尋找規律,發現規律才能指導行動。科學治霾就是這樣的,并不是看見現象就行動,而是根據現象分析規律,然后再行動。”

“5公里以內還是騎車比較好”

機動車尾氣排放是城市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早在2000年,郝院士就撰寫了《城市機動車污染防治規劃》。說起這個規劃,郝吉明院士回憶道:“這個規劃是實時調整的,但總的框架不變,那是我總結國外經驗和中國發展的趨勢來做的。事實上,中國的發展趨勢比我原來想象的要快。當初,我預估中國的機動車保有量要超過美國要到2030年,現在看來比我預想的要快很多。其中有中國經濟發展迅速的因素,也有國人追求更高生活水平的動力,大家有了房子就要有車。當然,大家對環境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嚴,很多人關心空氣質量,在網上、微信上曬藍天照片,藍天成了北京人自豪感的體現,這說明優美的環境已成為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說到交通,郝院士還呼吁公眾要多乘公共交通工具出行,非機動車出行更好,“5公里左右的距離,還是騎自行車比較合適”。

“不建議成立專門的環境大學”

近來,有專家建議成立專門的環境院校,加大環保專業人才的培養力度,以滿足我國環保工作的需要。對此觀點,郝院士誠懇地說:“我并不建議成立專門的環境大學,把環境學科、生態學科分離出來,單獨辦一個大學是不合理的。綜合性大學更適合環境專業人才的培養。因為環境學科是一個綜合性學科,離不開其他自然學科,甚至離不開法學、政治學、金融學。但是,如果說加強環保專業人才的培訓,我認為是可以的。”




責任編輯: 江曉蓓

標簽:郝吉明,北京,治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