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正在駛入能源轉型快車道,天然氣在能源家族中的地位日漸突出。如何謀劃好未來天然氣的發展,對于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有必要以史為鑒,更好地探索天然氣發展之路。今年適逢改革開放40周年,縱觀天然氣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四十年來天然氣產業走過了一條特色發展之路。而綜合考慮現階段國內外能源發展資源基礎、技術水平以及產業成熟度等因素,大力發展天然氣產業是實現低碳減排發展目標的現實選擇。鑒于此,未來我國天然氣產業發展空間將被持續拓寬,還有較長的黃金發展期。
第一階段(1978年至2000年):天然氣平穩發展階段。這一時期國內天然氣產量總體穩定,同時受改革開放大環境影響,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些積極的變化。”
這一時期最有代表性的變化之一就是上世紀80年代初期的油氣產量大包干制度。
1978年我國原油產量突破1億噸,成為世界產油大國。進入20世紀80年代后,勘探資金不足導致勘探工作量出現下降,在此背景下中央做出石油全行業實施1億噸原油產量包干的重大決策,取得了較好效果。之后此項制度被引入到天然氣領域。1987年3月30日,國務院批轉國家計委等四個部門關于在全國實行天然氣商品量常數包干辦法的文件,決定在全國實行天然氣商品量常數包干,超產部分按高價銷售,高、平差價收入作為天然氣勘探開發專項基金,以補充天然氣工業建設資金的不足,走“以氣養氣”的路子,同樣取得了不錯的效果。1978年至1982年國內油氣產量出現不同程度下降,但自包干制度實施后,油氣產量自1982年之后出現平穩增長,天然氣產量到1990年增至160億立方米,之后一直保持平穩。進入90年代之后國內天然氣勘探開發力度持續加大,背后的推動力是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經濟增長拉動油氣需求,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模式做出了重大調整。國內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力度持續加大,油氣產量穩定增長。1991年國內天然氣產量為156億立方米,到2000年增長至274億立方米。
變化之二則是對外開放,首先從海洋油氣開始。
1978年中央做出重大決策,允許中國海洋石油工業采取多種方式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國內一時不能生產的先進裝備,并可向國外貸款,積極、穩妥地探索利用外國資金與技術。1982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合作開采海洋石油資源條例》及相關法規。鶯歌海-瓊東南盆地的油氣勘探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對外合作,阿科公司經過一年勘探發現了崖城13-l大氣田,天然氣儲量近1000億立方米。此后,海洋石油總公司經自營勘探及反復研究,認為鶯—瓊盆地天然氣資源量在2萬億立方米以上。這一時期雖是改革開放初期,但就開放對行業發展的影響而言,這一時期反而是最好的。
第二階段(2001年至2010年):天然氣快速發展階段。這一時期中國的天然氣發展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管網發展較為迅猛,二是成為天然氣凈進口國。”
這一時期中國油氣勘探開發經歷了“十五”“十一五”兩個時期。這一個時期國際油價持續上揚對上游油氣勘探開發整體利好。國內油氣勘探開發在這一時期保持了較好效益,天然氣產量在2010年突破1000億立方米。
盡管產量過千億立方米,但是天然氣行業的最顯著變化在這一時期當屬管道和基礎設施建設。2002年7月,西氣東輸工程全線開工,成為我國能源結構優化和石油工業產業升級的一個重要標志。2004年8月,西氣東輸管道全線貫通,對我國能源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對帶動東部、中部、西部地區經濟共同發展,改善管道沿線地區人民生活質量,有效治理大氣污染等方面均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此外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發展思路在這一時期得到深入落實,突出表現在中亞天然氣AB線分別于2009年和2010年投入運行。
在加快推進中亞油氣管線的同時,西南地區的中緬油氣管線2010年開始建設。“十五”時期全國天然氣產量年均增速達到12.6%,遠高于煤炭、石油和可再生能源;同一時期天然氣消費年均增速14.4%,同樣位居各能源之首。進入“十一五”之后天然氣消費力度進一步加大, 供需格局出現根本性變革。2007年天然氣消費首次超過國內產量,開始依靠進口滿足需求,這一年我國也由天然氣凈出口國轉變為凈進口國,天然氣對外依存度1.8%。
第三階段(2011年至今):天然氣全面發展階段。首先是綠色低碳發展潮流為天然氣需求創造了條件。其次是‘頁巖氣革命’的示范效應為國內非常規天然氣發展樹立了鮮明的標桿。最后是政府高度重視中游業務發展,政策助力管網、儲氣庫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速。”
這一時期天然氣的發展出現了難得的機遇。
首先是綠色低碳發展潮流為天然氣需求創造了條件。2010年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出現了重大的調整,面臨經濟增速換檔期、結構調陣震痛期、前期刺激政策集中消化期等“三期疊加”挑戰。黨的十八大后,中央對能源行業提出了“四個革命、一個合作”的能源安全新戰略。2016年國家出臺了《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戰略(2016~2030年)》,提出了能源消費總量和天然氣占比等目標,成為指導我國中長期能源發展的綱領性文件。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綠色、低碳發展成為時代主旋律,經濟大環境變化為天然氣大發展創造了條件。具體表現就是大氣污染治理及“煤改氣”工程快節奏實施。2015年以來天然氣對外依存度重新駛入快速增長軌道,主要受以下幾個方面具體事件推動。一是防治大氣污染力度加大加快了天然氣利用步伐。2015年之后我國關于霧霾治理的政策密集出臺, 特別是2016年年底第14次中央財經會議將北方地區清潔取暖列為重大民生工程之后,各地按照宜氣則氣、宜電則電的思路系統推進北方地區清潔取暖工程,天然氣消費受此重大節點事件影響快速增長,2017年的天然氣消費達到2400億立方米。
其次是“頁巖氣革命”的示范效應為國內非常規天然氣發展樹立了鮮明的標桿。這一時期頁巖氣在美國的成功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全球頁巖氣開發進程,中國便是其中之一。中美元首互訪期間,頁巖氣成為兩國之間開展合作的重要領域之一。2012年11月,中國石化在位于重慶涪陵的焦頁1井鉆獲高產頁巖氣流;2013年9月,國家能源局正式批準設立涪陵國家級頁巖氣示范區。此后長寧威遠、云南昭通以及陜西延長頁巖氣示范區相繼建立,2017年涪陵頁巖氣產能已經超過100億立方米,是除北美之外的全球最大頁巖氣田。頁巖氣發展進入快車道。
最后是政府高度重視中游業務發展,政策助力管網、儲氣庫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速。天然氣進入大發展時代后,基礎設施不足已經成為制約天然氣大發展的瓶頸。以儲氣庫為例,2017年天然氣儲氣能力僅占全部消費量的5%,與國際標準15%之間尚有較大的差距。2017年多地出現氣荒,調峰能力不足是重要影響因素之一。在此形勢下,關于管道建設和發展的規劃相繼出臺,旨在推動管網建設、互聯互通以及消除管輸壟斷。同時出臺促進運銷分離以及長途管輸最高收益率、城市燃氣配氣最高收益率的限制性規定等政策。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石油天然氣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和《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戰略(2016~2030)》要求,《中長期油氣管網規劃》出臺,提出到2020年全國油氣管網規模達到16.9萬公里,到2025年全國油氣管網規模達到24萬公里。
未來產業發展展望:天然氣發展空間持續拓寬。”
在可再生能源因技術、經濟因素制約還未成為主體能源的形勢下,實現溫室氣體減排和低碳發展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天然氣,我國當前就處在這樣的發展節點。多數機構預測,可再生能源的發電成本與煤電實現平等競爭大約還需要十年。
此外從天然氣需求方面看,我國目前人均天然氣年消費不足200立方米,與全球平均水平還存在較大差距,與美國、歐洲等發達國家差距更大,這一點決定了中國天然氣需求空間理論上應該不會小。
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能源轉型進程加快,金融危機某種程度上是能源轉型的催化劑。《巴黎協定》生效之后,各國紛紛制定相應減排目標。中國政府承諾到203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至65%,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并爭取盡早實現。
履行減排承諾的重要途徑是能源結構的優化,其中發展低碳能源以及非化石能源是實現能源轉型的有效手段。
綜合考慮現階段國內外能源發展資源基礎、技術水平以及產業成熟度等因素,大力發展天然氣是實現低碳減排發展目標的現實選擇。鑒于此,未來中國天然氣發展空間將被持續拓寬,還有較長的黃金發展期。(羅佐縣 中國石化經濟技術研究院博士)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