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氣是一種潔凈環保的優質能源。
在世界能源格局多極化、供應多元化、國際油價低位運行的新背景下,在國內經濟進入新常態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環境下,中國天然氣事業如何發展?如何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取得輝煌成就?正如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張國寶先生2017年在“國際天然氣合作發展論壇”上發表主旨演講時指出的那樣:中國天然氣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一個古老但又年輕的產業;中國天然氣的發展之路,概括來講,就是集中力量辦成大事,各所有制共促發展。
中國天然氣經歷數十年的快速發展,是千千萬萬中國石油人的智慧、心血、汗水,是石油人不畏艱難險阻,迎難而上的忘我精神,是大慶精神、鐵人精神的再現和深化,是中國石油人勇于創新的再一次鮮明寫照。
中國天然氣發展簡史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開發利用燃氣的國家之一。早期人類發現,在曠野和湖泊中會出現一種氣體,能被閃電擊中而自燃產生火焰。隨著人類活動的擴展和對自然現象的認識加深,天然氣逐漸被人類為生活所用。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大規模開采、應用天然氣的國家。早在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771年,西周時期的《周易》中就出現了“澤中有火”的記載。公元前206至公元25年間,中國已出現了天然氣井,據《漢書·郊祀志》記載,公元9世紀,巴庫油田就已被用來生產石油。除石油外,巴庫還擁有相當大的天然氣儲量。與此同時,在古希臘、古印度和古波斯的文獻資料中,都有過天然氣的記錄。
但是直到40年前,中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的時候,天然氣還只是少數地區的少數人知道的能源。那時在中國的能源結構中,天然氣微不足道,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從新中國成立到1978年的近三十年,我國城市燃氣普及率僅為14%。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能源工業發展迅速,20世紀90年代末至21世紀初,以“陜氣進京”為代表的天然氣供應標志著城市燃氣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天然氣開始大規模進入城市,城市天然氣供應總量快速增長,取得了發展的主導地位,從1978年的6.91億立方米增至2017年的1226.27億立方米,其中在2017年,天然氣消費增幅居全球首位。城市燃氣普及率也從1978年的14%發展到2017年的95.81%,城鎮用氣人口從1127萬人增長至6億人,管道長度從4717公里增加到578260公里。我國城市燃氣消費格局由過去的煤制氣與液化石油氣為主,逐步進入到天然氣時代,從過去的極度缺氣到目前的年消費量位居世界第三。
中國天然氣大器晚成
由于歷史的種種原因,中國天然氣的發展出現了斷層。而18世紀末、19世紀初期,英美兩國就陸續出現了使用天然氣照明等商業行為。到20世紀初,美國出現了天然氣礦井,開始了商業規模運作,天然氣產業由此誕生。1821年,美國出現了第一家天然氣公司。隨后,整個19世紀,世界各國尤其是歐美等國,陸續成立了多家燃氣照明公司。而天然氣大規模發展的年代是1970年以后。20世紀90年代初期美國率先出現了天然氣期貨交易,天然氣產業體系的發展更加完善。此外,近十多年來,隨著技術的改革和創新,越來越多的新型天然氣產業出現并不斷發展。
中國石油人通過分析研究世界天然氣產業的發展歷史,得出對中國天然氣產業的四點啟示:“上中下游一體化”的綜合開發政策;尋求國家政策或股份支持;大力開拓國內消費市場;天然氣企業具有國際化視野。
風好正是揚帆時,不待揚鞭自奮蹄。20世紀90年代后期,中國石油人開始了追趕工程。1997年,中國建設了第一條長距離天然氣管線——陜京管線,把陜甘寧的天然氣輸送到北京、天津的輸氣管道系統。緊隨其后,是最能體現中國石油人攻堅克難的奮斗史和石油科技不斷升級的創新史的西氣東輸工程。
“西氣東輸工程”為我國石油天然氣管道建設領域的科技創新和科技攻關提供了一個宏大舞臺。此前,我國從未建設過如此長且大容量的輸氣管道,管線的材料X70鋼,加壓用的燃壓機組的制造技術我國并未掌握,為此西氣東輸項目曾謀求與殼牌等外國公司合作,但是沒有成功,最后只能靠自力更生在摸索中前進。中國石油人發揮科技優勢,突出科技創新,組織各管道專業設計院、數十家科研院所、上千名科技人員,展開數百項科技攻關,加強新技術應用與交流。通過自主創新、集成創新和消化吸收再創新,打破國外技術壟斷,解決了異常高壓特高產氣藏開發、大壁厚管道焊接、X70高鋼級管材技術條件確定、超薄層鹽穴建庫、復雜地質條件下大口徑管道穿越5個方面的關鍵技術難題,建成了高壓、大口徑、高鋼級的長距離輸氣管道,使我國一舉跨入世界先進管道工程行列,顯示出科技進步的巨大威力。借著“西氣東輸工程”這個大舞臺,國內企業積極參與管材、制管、管件和施工機具的開發與研制,最終自主創新了X70管線鋼焊接工藝及配套施工技術。這個過程大大促進了相關產業結構調整和產品升級換代,平抑了國外同類產品價格,使很多產品填補國內空白甚至躋身世界一流行列。配套研制的管端坡口整形機、氣動內對口器和管道內環縫自動焊機等施工裝備,也實現了焊接配套裝備國產化。工程建設人員還經過自主研究和創新,開發了適合我國多夾層超薄鹽巖特點的建庫系列技術和已有溶腔改造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中石油人利用復雜地質大口徑管道穿越技術,解決了超長距離、大埋深管道頂管和盾構穿越難題,使“氣龍”成功穿越長江、黃河。超水深管道盾構穿越長江三江口,層層突破黏土層、粉質細砂層、卵石層、鈣質粉砂巖及鈣質細砂巖,技術水準達到世界一流。
此外,高壓大流量天然氣計量檢定技術的實現,使我國天然氣計量檢定躋身世界前列;高壓大口徑輸氣管道設計技術,通過大量實踐摸索,提高了輸送壓比,節省了投資與運行費用;異常高壓特高產氣藏開發配套技術,為西氣東輸穩定供氣提供了保障。
如果說,在“西氣東輸”一線工程中,涌現的科技創新已經讓外界矚目,那么,二期建設中,中石油的科研人員再一次用自己的智慧,讓世人看到了中石油人的科研實力。“西氣東輸”二線在國際上首次攻克X80螺旋管斷裂控制技術,創新大口徑厚壁焊管及管件制造工藝,成功建設了全球規模最大的管道工程,使我國X80鋼管高壓輸氣技術水平及應用規模國際領先。僅此一項,節省投資130億元,節約占地21.6萬畝。
針對國際上從未涉足的頻發強震斷裂帶、云貴川高山峽谷、超長距離穿越江河水網等特殊地區,中國石油研發形成了新一代數字設計、高效施工、非開挖穿越管道建設技術,技術水平國際領先,年建設速度從2500公里提升至7500公里,節約投資86億元。中國石油建立的自動焊、半自動焊施工體系,創造了領先世界的建設速度,技術水平國際領先。中石油采用國產化長輸管線壓縮機組完全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填補了國內空白,結束了大型長輸管線壓縮機長期依賴進口的歷史。此外,國產燃驅壓縮機組在西三線西段3標段的應用,也打破了國外企業在該領域的壟斷,且取得了不輸于國外同類設備的滿意效果。
在宏大工程和科技智慧的融合下,西氣東輸工程孕育出的自主創新豐碩果實不僅促進了我國管道設計、施工、運行和管理能力躋身世界先進之林,而且對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提升行業整體競爭力、爭奪國際市場話語權和拉動新興產業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國產化程度不斷提高。
作為僅次于長江三峽工程的國家級重大工程,“西氣東輸”工程充分體現了中石油敢于擔當的精神。憑借巨大的政治責任和勇氣,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中石油堅決貫徹“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提升企業效益,搶占國際石油科技發展制高點,用一次次行動響亮地回答了企業的責任、國家的擔當,書寫了中國石油人的輝煌篇章。
中國天然氣鏈接“一帶一路”
為了滿足我國對天然氣迅速增長的市場需求,2005年中國石油開始了與俄羅斯、中亞各國商談進口他們的管道天然氣。在中國和中亞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四國元首的親自推動下,于2009年建成了中國第一條從境外引入的長輸天燃氣管道----中亞天然氣管道,開創了中國進口境外天然氣的歷史,開始了天然氣的國際合作之路,中國也成了天然氣的凈進口國。目前,中亞天然氣管道已經建成了A、B、C三條管線,走的是同一條路由,與西氣東輸管道向連接。D線還正在建設中,管線走向與A、B、C線不同,中亞天然氣管道進口天然氣的合同數量也擴大到了每年680億立方米。中亞油氣管道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亟需的清潔能源,而大量的中亞天然氣資源也在新興市場上賣到了好價錢。同時,中亞油氣管道拉動了過境國家天然氣產業、管道業的快速發展,增加就業,創造稅收,從而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中亞原油管道建設為中國石油打造西部能源戰略通道邁出了重要的第一步,也為以后中亞天然氣管道的建設提供了良好的借鑒。
中國石油謀劃中亞天然氣管道的同時,也開始了LNG的事業,經過激烈的招標競爭,我們最初選擇廣東大亞灣和福建的LNG接收站進口澳大利亞和印度尼西亞的液化天然氣,以后又擴大到上海進口馬來西亞LNG。隨后,中國石油與緬甸合作,與中緬原油管道同期建成了中緬天然氣管道。這條管道使中國偏僻的西南山區的云南省用上了天然氣。
2013年以來,中國石油密切對接“一帶一路”戰略,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加強合作,現在已經建成運營了11個LNG接收站,并且還在迅速增加。LNG的進口國也從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擴大到了卡塔爾、文萊,BG公司在澳大利亞昆士蘭州的煤層氣LNG。同樣中國石油從最初不會生產LNG運輸船和LNG儲罐的鋼板,現在已經能向日本商船三井出口LNG運輸船。
2016年11月3日,江蘇南通,航拍的實現一次投產成功的國內首座單體罐容最大的20萬立方米LNG儲罐(灰色)T-1204儲罐。儲罐為全容式混凝土儲罐,是國內首座自主設計建造的最大的LNG儲罐,罐體總重16.5萬噸,公稱容積22.3萬立方米,有效罐容20萬立方米。
2016年9月4日上午,在杭州G20峰會期間,中國石油集團董事長王宜林與非洲聯盟輪值主席、乍得總統代比緊緊握手。代比說,中國石油是中國在乍得投資最大的公司,希望乍中雙方繼續深化油氣領域的合作,加大勘探投入,促進當地經濟發展,讓合作共贏理念在乍得結出更豐碩的果實。新理念新技術的應用,使非洲陸上潛山油藏勘探取得了歷史性突破,在短短3年時間累計發現2個億噸級油田和30個含油氣構造。近5年來,乍得項目儲量增長超28倍,年均增長96%。隨后又相繼新發現了4個潛山含油帶。目前,五大潛山含油帶均獲高產商業油氣流。
2017年6月9日,位于廣東省珠海市東南320千米的南海神狐海域,正在從水深1266米海底以下203-277米進行試采天然氣水合物(即:“可燃冰”)的作業平臺。
2016年10月,在第32屆美國石油地質家協會年會上,由中國石油乍得項目公司和中國石油東方物探研究院共同完成的“乍得邦戈爾盆地花崗巖潛山裂縫油藏的發現”技術報告,在年會440篇論文中脫穎而出,獲得唯一的“朱勒布朗斯坦紀念獎”。
中國的天然氣事業從無到有,現在在遼闊的國土上已經將西氣東輸、陜京管線、川氣出川、沿海天然氣管道、中亞天然氣管道、中緬管道初步連接成了一個全國性的天然氣管道網絡,并且與沿海星羅棋布的LNG接收站連為一體。
我們欣喜的看到,2017年中國天然氣市場呈現爆發式增長:天然氣表觀消費量2399億方,絕對消費量2335億方,全年增量353億方,同比增長17.8%,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7.06%,預計2018年發展勢頭更猛。這種建設速度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
由此可見,中國天然氣雖然起步較晚,但是發展勢頭日益強勁,步入了快車道,進入了“黃金期”。
中國天然氣走向深海
2017年5月10日,位于我國南海的神狐海域,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隨之傳向世界:我國在水深1266米海底天然氣水合物礦藏中開采出天然氣,標志著中國“可燃冰”試采圓滿成功!此番試劍神狐深海,領跑可燃冰開采的總包方是中國石油集團海洋工程有限公司,隨著可燃冰試采成功,走向海洋的中國石油人完成了從100米淺海向1300米深海進軍的大跨越,實現了從常規油氣到可燃冰全新領域作業的大突破。面對無可借鑒經驗、無相關標準、無成功示范的世界級難題,創造了“神狐奇跡”:連續產氣60天,累計產氣超過30.9萬立方米,中國標記了可燃冰試采產氣時長和總量的世界紀錄。
作為大自然遠古年代的饋贈,可燃冰充滿神秘的未知,對一些老石油人而言,常規油氣開采中駕輕就熟的技術,用在可燃冰身上卻會碰壁。水合物項目部副經理黃名召感嘆,在可燃冰鉆井試采中,充滿風險和不確定性,既不能讓它二次形成水合物,同時在鉆井過程中又要抑制其分解。
早在2015年,中國石油即投入到可燃冰開采的前期基礎研究論證中:7份技術調研報告、500余次技術交流、2400余組實驗研究與數值模擬、21項研究成果報告。
可燃冰試采成功,標志著中國石油在深海鉆井領域邁出堅實的步伐。在“一帶一路”戰略下,中國石油將更好地參與全球“藍色經濟”建設,更加注重科技創新、開放合作、互利共贏。在廈門金磚國家會議上,王宜林表示,海洋是各方可以共享的資源,中國石油在可燃冰開采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們有信心把這塊資源用好,通過海洋油氣的深入開發,使它造福于人類,實現互利共享。
國家需要就是使命
目前,中國石油天然氣儲量和產量占到我國天然氣總量的70%,形成了長慶、塔里木、西南、青海四大氣區。在開發模式上,中國石油形成了獨有的氣田開發理念,創立了多種天然氣開發模式。中國石油還積極推動非常規天然氣規模化發展。致密氣實施低成本戰略,實現規模開發。頁巖氣發展迅速,兩年時間產量從1.6億立方米增至28億立方米,將是未來天然氣上產的重要領域。
繼2017年3月《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年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發布以來,一攬子政策陸續落地,除了出臺《關于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執行大氣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的公告》、中央財政支持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試點工作啟動、環保部督查持續推進之外,河北、山西、山東等地紛紛發布天然氣利用指導意見和供暖規劃。
國家出臺《北方地區冬季清潔取暖規劃(2017~2021年)》,北方地區采暖煤改氣加快推進,在京津冀及周邊“2+26”城市已完成“雙替代”改造任務的村莊(社區)21516個,涉及474.3萬戶。其中,2017年改造完成394.3萬戶。工業煤改氣取得積極進展,山東淄博、四川夾江、江蘇宜興、河北石家莊、秦皇島等地陶瓷企業要求限期改造。
截至2017年底,全國天然氣管網總里程達6.8萬公里,總輸氣能力約2900億立方米/年,形成了由西氣東輸系統、陜京系統、川氣東送系統、西南管道系統為骨架的橫跨東西、縱貫南北、聯通海外的全國性供氣網絡。國際能源署最新發布的報告預測,未來5年,全球天然氣需求增長90%來自發展中國家,其中中國占40%。
在應對氣候変化、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國際大背景下,中國石油遵循“十九大”提出的新兩步走戰略,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打贏藍天保衛戰,建設美麗中國,中國天然氣發展將迎來了難得的歷史機遇。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